古代文人对中式装修室内家具的位置,要求“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长物志·序》)
中国古代的厅堂,集多种功能用途于一体,家庭祭祀、喜庆活动、会见宾朋、长幼教谕、日常三餐等活动多在厅堂中举行,地位至高无上。
古代厅堂家具要体现典雅庄重、端方肃穆、秩序井然的气度,所以中堂家具形体一般都很大,多为六件套:条案、方桌各一张,椅、几各两个。
常见的厅堂家具有:翘条几、供桌、八仙桌、长书案、罗汉床、茶几、香几、博古架、落地屏、插屏、镜屏、太师椅、圈椅等。这些不同的家具组合在一起摆放,其陈设规律是相当有考究的,能充分反映出主人的学识、修养、气质和品位。
在古代,我国传统厅堂的陈设讲究严格有序,中规中矩,以正厅中轴线为基准,采用成组成套的对称方式摆放,体现出庄重、高贵的气派。尤其是正厅,这是迎宾宴客、喜庆祭祀的场所,空间宽敞规整,通常都有前后门,是由外进入内屋的通道,故厅内陈设较严整静穆,多以“疏朗多空余”的方式陈设布置。
中式客厅迎面墙壁设屏门,上方正中常常挂有中堂和对联,下方多为长条几案,或翘头,或平头,几案上置放有瓷器大花瓶、大理石插牌等,数量不多,一般为两件,于简捷中显示出典雅和气派。
家具、楹联、匾额、挂屏、书画屏条都以中轴线形成两边对称布置。入门:入门正对着板壁或屏风,起到挡风辟邪和加强私密性的作用。

墙两侧:配上条幅,皆是名人字画。板壁前:放长条案,条案前是一张四仙或八仙方桌,左右两边配扶手椅或太师椅,以右主、左宾或左上右下为序,皆以“序”来入座。墙正中:挂中堂字画,这一定是按“皇、相、翰林、名人、格言”为序的匾额,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中的“序”和“礼”。堂中央两侧:摆放对称的几和椅,是晚辈或下属的排列座式。客厅东西对称地布置椅、茶几等,主客以外的人,按长幼次序分别坐在两旁。
而厅堂东西两面山墙处,有的人家为“博古架”(又叫“多宝架”),架上陈列有各种各样的古玩小件。有的人家为“靠山摆”,“靠山摆”也是一张长条几案,因紧靠山墙置放,故叫做“靠山摆”,这“靠山摆”上也置放古玩,只是比“博古架”上的大得多。主人将其展示在客厅里,虽是富有的显示,但也表现出风雅和脱俗。
除了这些固定的陈设,厅堂之中还经常摆放数套太师椅,布置讲究周正、庄严、对称、配套、和谐。
一般而言,厅堂家具的摆放,是最能体现家庭精神境界和生活品位的焦点。可谓“添一笔则无章,少一笔则意寡”,只有相得益彰,方能起坐之间,自成天地。(编辑: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