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坐骨神经痛又属于腰腿痛的范畴,有部分是由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所致。
坐骨神经痛患者首先要注意改变生活方式,平时应多做康复锻炼;生活中尽可能避免穿带跟的鞋,重心的稍许前移都会使疼痛症状加重,有条件的可选择负跟鞋;日常生活中应卧硬板床,取平卧位,保持脊柱的稳定,减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
二、病因
坐骨神经由腰4~骶2神经根组成。按病损部位分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两种,前者多见根性坐骨神经痛,病变位于锥管内,病因以腰椎间盘突出多见,其次有椎管内肿瘤、腰椎结核、腰骶神经根炎等。干性坐骨神经痛病变主要是在椎管外坐骨神经行程上,病因有骶骼关节炎、盆腔炎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臀部外伤、梨状肌综合征、臀肌注射不当以及糖尿病等。
三、临床表现
本病男性青壮年多见,近些年来尤其常见于坐办公室工作和使用电脑时间过长的人群。病症表现为:单侧为多。疼痛程度及时间常与病因及起因急躁有关。
1、根性坐骨神经痛
起病随病因不同而异。最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常在用力、弯腰或剧烈活动等诱因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少数为慢性起病,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腘窝、小腿外侧及足部放射,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咳嗽及用力时疼痛可加剧,夜间更甚。病员为避免神经牵拉、受压,常取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卧向健侧,髋、膝关节屈曲,站立时着力于健侧,日久造成脊柱侧弯多弯向健侧,坐位时臀部向健侧倾斜,以减轻神经根的受压,牵拉坐骨神经皆可诱发疼痛,或疼痛加剧。坐骨神经通路可有压痛,如腰旁点、臀点、国点、踝点及跖点等。患肢小腿外侧和足背常有麻木及感觉减退。臀肌张力松弛,伸拇及屈拇肌力减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干性坐骨神经痛

起病缓急也随病因不同而异。如受寒或外伤诱发者多急性起病。疼痛常从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放射。行走、活动及牵引坐骨神经时疼痛加重。压痛点在臀点以下,脊椎侧弯多弯向患侧以减轻对坐骨神经干的牵拉。
四、病情诊断
根据疼痛的部位及放射的方向、加剧疼痛的因素、减痛姿势、牵引痛及压痛点等诊断不难,但确定病因十分重要。
1、腰椎间盘突出
病员常有较长期的反复腰痛史,或重体力劳动史,常在一次腰部损伤或弯腰劳动后急性发病。除典型的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和体征外,并有腰肌痉挛,腰椎活动受限和生理前屈度消失,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椎间隙可有明显压痛和放射痛。X线摄片可有受累椎间隙变窄,CT检查可确诊。
2、马尾肿瘤
起病缓慢,逐渐加重。病初肠胃单侧根性坐骨神经痛,逐渐发展为双侧。夜间疼痛明显加剧,病程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及鞍区感觉减退。腰椎穿刺有蛛网膜下腔梗阻及脑脊液蛋白定量明显增高。
3、椎管狭窄
多见于中年男性,早期常有“间歇跛行”,行走后下肢痛加重,但弯腰行走或休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当神经根或马尾受压严重时,也可出现一侧或两侧坐骨神经痛症状及体征、病程呈进行性加重,卧床休息或牵引等治疗无效。腰骶椎X线摄片或CT可确诊。
4、腰骶神经根炎
因感染、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或劳损,受寒等因素发病。一般起病较急,且受损范围常常超出坐骨神经支配区域,表现为整个下肢无力、疼痛、轻度肌肉萎缩、除跟腱反射外,膝腱反射也常减弱或者消失。
另外,还需考虑腰椎结核、椎体转移癌等。干性坐骨神经痛时,应注意有无受寒或感染史,以及骶髂关节、髋关节、盆腔和臀部的病变,必要时除行腰骶椎X线摄片外,还可行骶髂关节X线摄片,肛诊、妇科检查以及盆腔脏器B超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五、治疗
肿瘤、癌症、结核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虽然也可以使用靳氏截针止痛,但是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其他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经痛使用截针效果都很好。
1、靳氏截针循经取穴法:坐骨神经痛受影响的经络只有足太阳膀胱经(经络开关双骨穴或昆仑穴)和足少阳胆经(穴经络开关地足穴或者阳陵泉)。治疗之前先检查是哪条经络循行线的疼痛就扎哪条经络的穴位开关。针尖向心45度,深度5分至1寸,当时见效。治疗的时候要观察疼痛区域有没有淤络,有淤络的要配合刺血。
2、靳氏截针平衡取穴法:先让患者指出患肢的疼痛部位,然后在健侧标出相同的部位作为治疗点。在治疗点留针或者点刺,每针相隔1.5-3寸。这个方法扎针较多,对坐骨神经痛不太常用,但是效果很好。
六、病案举例
秦梅 女 40岁 济南市七贤庄七贤饭店老板
2011年5月6日初诊。半年前右侧腰、右臀部及下肢疼痛,阴雨天加重,行走困难,活动受限,乏力。右侧腰肌紧张,压之酸痛。X线摄片示腰椎轻度骨质增生。查痛处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取双骨穴向心扎1寸深,每天一次,第一次治疗后患者即感觉明显减轻。连续治疗15天痊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