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简介
鬼谷子基本信息数据来源 : 历史百科-鬼谷子
中文名王诩别名鬼谷子,王禅,王利,刘务滋国籍/朝代春秋战国 职业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医学家,心理学民族华夏族出生地一说卫国朝歌,一说魏国邺地出生日期公元前400年逝世日期公元前320年信仰道家,兵家集大成者主要成就纵横家之鼻祖,兵家之著名代表,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代表作品《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是春秋末战国初时的能人异士,他平素都喜欢上山采药,研究药理,还对于修仙之道也很感兴趣,不过他很擅长战略布局,他所指挥的战斗据记载从来没有输过。

鬼谷子像
鬼谷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其他的小事上面也是能够帷幄运筹,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是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比的。但是他不喜欢打架争斗之内的战争,所以是一直隐居山林,修身养性。
正是因为鬼谷子具有良好的心态,而且生活还过得悠闲自得,所以他享年的时间比起一般人来说活的都是要悠久的。
鬼谷子一生显赫,他的徒弟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各个有勇有谋,才智双全。其中我们熟悉的就有两个,一个是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毛遂,他的自荐在小学课本里就出现了,面对大臣的束手无策,他非常勇敢的站出来,愿意为君王效力,给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一个就是孙膑,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课本中他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员卓越的军事,代表作《孙膑兵法》,更是让后人代传。
鬼谷子还是纵横家的鼻祖,纵横家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某个联盟或者组织,主张一个思想立场。和儒家,道家,法家等等他们是一样的,只是各家的立场不同,观点不同。
鬼谷子的生平都记录在《鬼谷子》一说里面,里面还记录着他的一些有哲理的话以及战场上各种有用的战略,后人都觉得他就是一个千古奇人。
鬼谷子名言
鬼谷子有很多名言名句,下面挑选其中几个来说:
鬼谷子像
1、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要对那些外表和善而内心远离我们的,发自内心的对他们进行说服;对那些内心和善而外表远离我们的,从表面入手进行游说。
比如说学校里有两个小朋友因为一点小事打架了,那麽身为这两个小朋友的班主任这时就要负起责任来。这两个小朋友一个表面和善,一个表面对老师不屑一顾。如果班主任用上述方法对他们进行教导,那麽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2、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如果对方有某种特别的喜好,我们就要模仿,用来迎合他的喜好; 如果对方特别厌恶什么东西,我们就要时常注意,不要让这种东西出现在对方面前,避免引起对方的厌恶。 所以说,说服要进行隐避秘密的谋划而且工正开明的进行取的。
美国有一部电视剧,讲述了一位广告达人运用对方喜好来达成目的美女编辑。每次在投资方到达之前,她都会把对方的喜好、厌恶、生活习惯记下来,甚至于对自己的穿衣打扮,办公室环境进行改变,这让她的工作成绩提高很多。
3、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从事非常重要的事情或事件,那麽其中最重要的是领头人,一定不要被这些人掌控。
掌控人的人是手握大权的领导者;被人家掌控的人是畏畏缩缩的可怜者。
大学开学第一天,如果和同学一起竞选班长,那麽一定要拿出自己全部的激情和能力来,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大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成为一个领导者。
鬼谷子的徒弟
鬼谷子是春秋时期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擅长心里揣摩,是纵横家的鼻祖。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像孙膑、张仪和苏秦都是他的徒弟。
苏秦像
据史料记载,孙膑跟庞涓拜入鬼谷子门下主修兵法;张仪跟苏秦则学习的是游说之术。
众所周知, 孙膑、庞涓大战于桂陵,是因为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学在自己之上,在孙膑在魏国期间,几番陷害,使得孙膑不但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反而被膑足,靠装疯卖傻逃离魏国才没有丧命。
之后孙膑投奔齐国,得到齐国国君的重用,在齐魏两国爆发战争后,孙膑利用计策将魏军大败,同时生擒了魏国大将庞涓。只是庞涓此次命不该绝,被释放归国。
回国后的庞涓越发坚定了要出去孙膑的决心,后两人又各自领兵进行了会战。马陵之战的时候,庞涓中计被孙膑引到马陵,见大势已去,便在刻有“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树下拔剑自杀了。
再说苏秦跟张仪,学习期间,苏秦自认为课业方面比不过张仪,便在学成之后让张仪来投奔自己。张仪心想两人即是同窗,投奔苏秦便可以得到对方的引荐,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那想到了赵国后,苏秦非但对其不理不睬,反而还羞辱他。
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受到侮辱的张仪最终前往当时可以与赵国对抗的秦国。苏秦暗中派人帮助张仪,并使之得到秦惠王的重用之后才表明了苏秦的苦心,了解了事情始末的张仪遂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言明苏秦当权时代,秦不敢攻赵。“合纵”、“连横”,两人政治主张不同,却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鬼谷子徒弟毛遂的结局
毛遂自荐这个词大家肯定听说过,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相传是鬼谷子徒弟之一的毛遂先生了。毛遂赵国人,他自荐到楚国并说服了楚王与赵国结盟,他的机智与善辩也从此闻名天下。
电影故事片毛遂自荐剧照
然而毛遂,成也赵王,败也赵王。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赵王的慧眼识珠,将毛遂的雄辩的口才用到了恰当之处。但是也因为赵王的过分相信最后落的他要走上自刎这条路,事情是这样的,相传毛遂自荐后不久之后,燕国趁赵国元气大伤之际攻打赵国,赵王让毛遂挂帅迎敌,毛遂自认难当此大任,向赵王提议挑选更合适的人去,但是赵王一意孤行,结果,赵国打败,损失惨重,毛遂自认没有颜面面对赵国老百姓,最后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拔剑自刎了。赵王一味的觉得毛遂能够胜任任何事,相信他,但是却没有做到知人善用,反而造成了毛遂的悲剧。
也许,有人说会认为毛遂并非要走上自刎这条绝路,惨剧并不是他一人造成,情有可原吗,但是毛遂这样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来说,面对先前的自荐后的意气风发,然后又面对赵军一败涂地的惨状,这起起落落,岂是常人能够承受。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领导往往会安排你去做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每个人都并非全能,用在合适的位置才能得到利益最大化,否则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