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究竟是什么颜色?
谭汝为

汉语色彩词“青”,在表义上呈现出多样而复杂的状态,例如“青山”、“青天”、“青衣”,同样一个“青”字,“青山”指绿色、“青天”指淡蓝色,而“青衣”却指黑色。
在国外中文系给本科四年级学生讲学,涉及古汉语内容,在教习“青”这个汉语色彩词时,相当费劲——中国老师,业已嘴干舌燥;外国弟子,却仍迷迷糊糊!
“青春年少的俺,前去踏青,穿着青布鞋,来到了青天白云掩映的青草地。”
就是这句话,五个“青”,一般的中国人看得懂,能明白。但让您上讲台,把这五个“青”讲清楚,让外国学生听懂,弄明白所以然,那就相当相当的不容易啦!不信,您试试——从根儿底下,把这“五个青”捣腾清楚——搞不好,倒把自己憋成了“乌眼儿青”!
且听在下开讲——
《释名·释采帛》云:“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这里的“青”指的是青草和未成熟作物所特有的嫩绿色。色彩词“青”的最主要的意义,就是表绿色,例如“青山、青草、青竹、青松、青苔、青苗、青菜、青果、青椒、青葱、青翠、青黄不接”等。
“青春”原指草木葱茏的春季,唐人杜甫诗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白”与“青”(表绿色)色彩相对应。后以“青春”喻指青年时期或充满生机的时期。
宋人文天祥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处之“汗青”指史册。在纸张发明使用之前,古人用竹简书写。制作竹简须用微火烤干青竹的水分,此时青竹表皮水分蒸发渗出,如人出汗,故曰“汗青”。后遂将史书称为“青史”,产生了“青史留名”、“名垂青史”等说法。
“青”在古代还可以表蓝色,《荀子·劝学》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为:靛青(深蓝色的染料)是从蓼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蓼蓝草更深。比喻学生可胜过老师,后人可超越前人。
在晴朗的日子里,天空呈蔚蓝色,古人称为“青天”。传统说法“青天白日”,现代人则说“蓝天白云”。“青天”清澈广袤,高远坦荡,后用以称颂高风亮节、廉洁公正的官员,如“包青天”之类。“蓝青”大约是介于“绿”与“蓝”之间的一种混合色,故用以比喻不纯粹,如旧有“蓝青官话”的说法,指夹杂着方言口音的不纯正的官话。
“青”还指黑色。“青鬓”指乌黑的头发,比喻年青人,如唐人韩琮诗云:“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常青古无有。”“青丝”可比喻黑发,如唐人李白诗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青衫”指黑衣,如唐人白居易诗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在古代服色中,“青”(即黑色)表示地位低微。青年学子都穿青色衣服,称为“青衿”,可借指读书人。“青眼”指黑眼珠,借指对人的喜爱或看重的态度。“青衣”指传统戏曲旦角的一种,扮演举止端庄的中青年女性,又名“正旦”,大都穿黑色衣衫,故称“青衣”。
在色谱中,绿、蓝、黑三色是接近色,其间存有若干过渡色,其归属界限很难精确划分。色谱中的相邻色呈现出的这种模糊性反映在汉语中,就产生了“青”这种表义多样化的色彩词。
费半天劲,您了听懂了吗?要是“中国人不懂,外国人不明白”,俺也该鞠躬下台拜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