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草科名菊科牧草科拉丁名Compositae牧草科英文名Composite Family牧草属名蒿属牧草属拉丁名Artemisia L.牧草属英文名Wormwood天然牧草褐沙蒿牧草学名Artemisia intramongolica H.C.Fu牧草英文名Inner Mongolian Wormwood牧草图片地理分布褐沙蒿(别名内蒙古沙蒿)分布于中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形态特征半灌木。高30~60厘米。根木质,粗壮而扭曲。老枝多由基部簇生,暗褐色或灰褐色;当年枝暗褐色、褐色、黄色或紫红色。茎下部叶与不育枝叶宽卵形或近圆形,长与宽3~12厘米,不规则二至三回羽状全裂,侧裂片2~4对,小裂片狭条形或丝状条形。中部叶长、宽3~7厘米,黄绿色,不规则一至三回羽状全裂,侧裂片1~3对。上部叶3~5全裂或不分裂。头状花序卵形,或长卵形,径1.5~2毫米,通常直立,多数在枝端排列成稍开展的圆锥状;总苞片3~4层,外层的短小,卵形,内层的较宽大,卵形或菱状卵形,边缘小花雌性,3~5朵,管状;中央小花两性,8~13朵,管状。瘦果长卵形,长1.5~2毫米,黑色或暗褐色。细胞染色体:2n=36。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褐沙蒿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上的主要建群种,属于旱生,喜沙,深根性轴根型植物,多数以种子繁殖为主,也可因沙埋生出不定根进行分株繁殖。实生褐沙蒿苗在生长最初的1~2年内比较细弱,生长缓慢,并且极易在风大、干旱的年份或季节里枯死。由于沙地热效应好,常在5月上、中旬萌发新枝,遇雨后生长迅速,7月下旬至8月上旬现蕾开花,花期较长,常延至8月下旬,后即进入结实期,种子在9月下旬成熟。成熟的种子可在植株上一直保存到第二年春季方脱落。具有较强的耐沙埋、抗风蚀的特点。在内蒙古锡林浩特至宝昌公路的沙地北段,以其剪割的枝条栽成方格形的防沙障,防沙效果良好,并有部分枝条在翌年生根成活。根据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地资源调查资料,在以褐沙蒿为建群植物的典型样地登记中,其分盖度达23%~25%,高度为24~32厘米,丛径25~65厘米。在100平方米的小样地内,有褐沙蒿168~276丛,每公顷占地面积为1500~3300平方米。饲用价值属于放牧利用型饲用半灌木,在冬季和春季的存留性甚好,成为分布区内重要的饲草。绵羊、山羊、骆驼均乐食;干枯后绵羊、骆驼亦乐食,牛也采食,为中等饲用植物。以褐沙蒿为建群种的草地型,干草产量平均为906千克/公顷,其中褐沙蒿等半灌木占52.6%,100千克鲜草风干后可折合30.6~31千克干草。褐沙蒿也是一种良好的固沙植物。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褐沙蒿"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