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一个预料中的事件终于发生了。太上皇乾隆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以89岁高龄病逝于养心殿,从而结束了乾隆时代。
对于这位十全老人的安详去世,朝野官员和平民百姓的反应是平静的,而对于嘉庆来说,心情自然是很矛盾:一方面,作为一个孝子,丧父毕竟是不幸的;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嗣皇帝,可从此得以亲征,放开手脚去施展抱负,这无疑又是不幸中的大幸。
乾隆病逝的第二天,嘉庆便夺去了和珅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两职,只命他和福长安一道为乾隆守灵。与此同时,嘉庆以上谕的形式,对乾隆年间的历史功绩进行了盖棺定论,而实际上是揭露和珅专权下的种种积习流弊,无疑是对和珅的棒喝。

再结合当日剥夺和珅官职的迹象来看,明眼人一下就看出了嘉庆有意拿和珅开刀。给事中王孙念和御史广兴等纷纷上奏弹劾和珅的种种不法行为。
据记录,当时参与除掉和珅的只有几个人,而刘墉则是其中之一。又据《随园诗话补遗批语》称,乾隆为太上皇时,刘墉不敢与和珅正面交锋,太上皇死后,刘墉“从而排挤之”。
刘墉与和珅的关系向来是关注的焦点,人们总是习惯于把二人的关系描述为忠奸对立、水火不容。的确,刘墉并不依附和珅,而基本上采取的是独善其身的做法。朝鲜书状官徐有闻说:“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惟王杰、刘墉、董诰、朱珪、纪昀、铁保、王保等诸人,终不依附。”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