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腺鼠疫”又称“黑死病”,它也许是人类有史以来遭受过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受传染地区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黑死病在14世纪涌现,比艾滋病、埃博拉病毒在今日的传播更加恐怖。了解当时人类种群受黑死病的影响,有助于我们理解疾病和人类的互动关系。
腺鼠疫
本文节选自[美]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 著,魏凤莲 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000年—1800年)(第五版),第147—150页。
大约1300 年,一场全球性气候变化过程引发了整个世界气温的急剧下降。在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地球经历了一个“小冰河时期”,气温要比1000 年到1300 年间寒冷得多。由于气温骤然变冷以及生长季变短,许多地区农业产量下降,导致饥荒,有时甚至因饥饿而死人。在北部的一些地区,已经不再具备农业生产的可能性:小冰河时期开始之后,斯堪的纳维亚的定居者们逐渐放弃他们自10 世纪始就在格陵兰岛上占有的殖民地。
在全力应对变冷的气候时,东半球大部分地区的居民突然遭遇到新的挑战,即破坏性流行性疾病的挑战。腺鼠疫从中国西南的云南地区传播开来,在那里它可能已经流传了几个世纪之久。瘟疫的病菌感染了老鼠、松鼠和草原犬鼠之类的啮齿类动物,而跳蚤把这种病原体从一个动物传播到另一个动物身上。如果啮齿类动物的数量减少,跳蚤会寻找其他载体,有时就会把这一疾病传播到人身上。在14 世纪初期,蒙古人的军事行动加快了这一瘟疫从云南向中国内地的传播:据说,1331年的一次肆虐令中国北部河北省90% 的人口死亡。在14世纪50 年代,这种传染病在中国广泛肆虐,据当时人的记载,这一瘟疫夺去了受感染地区三分之二的人口。
在14 世纪40 年代,蒙古人、商人和其他旅行者促使这一疾病沿着商路传播到中国以西的各个地方。在中亚的绿洲和贸易城市中,这种疾病传播得很快,那里的家畜和啮齿类动物为跳蚤和鼠疫病菌提供了大量的繁殖场所。到1346 年,它已经到达黑海的港口城市卡发和塔纳。1347年,当意大利商人逃离瘟疫肆虐的黑海港口城市时,不经意地将这一疾病传播到整个地中海沿岸。到1348 年,沿着商路,瘟疫引发了西欧大部分地区的传染病。
无论出现在何处,腺鼠疫所带来的后果都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感染者淋巴结发炎,尤其是在脖子、腋窝和腹股沟部位,症状出现之后的几天之内,大多数感染者都会死亡。内出血经常会使发炎的部位变色,这种炎症被称为腹股沟淋巴结炎——也称腹股沟淋巴结鼠疫;由于出现了黑色或紫色的肿块,欧洲人通常把这一瘟疫称为“黑死病”。腹股沟淋巴结鼠疫通常会让60% 至70% 的患者死亡,并有可能在数月之内毁掉一座城市。在一些小的村庄和市镇,它会让所有人口消失殆尽。由于社会试图重新补充人口,瘟疫过后通常会出现新一轮的生育高峰,但是瘟疫会卷土重来,带来新的死亡。从14 世纪40 年代直到17 世纪后期,瘟疫在欧洲不时地爆发。
(1503 年的绘画,形象地表达了中世纪的欧洲人在遭遇黑死病侵袭时所感受到的惊恐。在这里,死亡带走了整车的受害者,而其他人就在街边死去。)
东半球的一些地区并没有直接遭受瘟疫。斯堪的纳维亚漫长寒冷的冬季不利于携带瘟疫病菌的啮齿类动物和跳蚤的繁衍生长,所以,欧洲最北部得以逃过瘟疫带来的浩劫。由于无从知晓的原因,印度似乎也幸免于难。事实上,印度的人口从1300 年的9100 万增加到一个世纪之后的9700 万,到1500 年,达到1.05亿。传染病大体上也未曾大规模波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虽然这一瘟疫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东非的大湖区肆虐。

然而,受瘟疫打击最大的地区经过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开始从传染病对人口的影响中恢复过来。13 世纪早期以来,由于同蒙古人之间的战争,1300 年,中国人口已经降至8500 万。1400 年,在历经70 年的瘟疫肆虐之后,中国人口只有7500 万。一个世纪之后,人口开始恢复,中国人口反弹到了1 亿。欧洲社会也在鼠疫影响下反复摇摆。1300 年,欧洲人口7900 万,到1400年,几乎下降了25%,到了6000 万。同中国一样,欧洲的人口开始复苏,在1500 年攀升到8100 万。西南亚、埃及和北非的伊斯兰社会也蒙受了巨大的人口损失,而在那些地区,人口的恢复需要比中国和欧洲更久的时间。直到19 世纪,埃及的人口规模还没有达到瘟疫爆发之前的水平。
鼠疫带来了人口的锐减,也破坏了整个欧亚大陆和北非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染病尤其造成年幼者、体弱者和老年人的大量死亡,也没有放过任何群体。农民和劳工、工匠和手工工人、商人和银行家、神父和修女、统治者和官僚在突然而至的瘟疫面前纷纷倒下。疾病引起劳动力的大量短缺,反过来又产生了社会动荡。
例如在西欧,城市的工人要求更高的工资,许多人离开家乡去寻求更好的条件。政治权威的反应是冻结工资并禁止工人离开家乡。而生活在乡下的农民,也试图通过迁移到地主能够提供更好条件的地区来改善他们的处境。地主们通过限制农民自由迁徙和重新设置劳动要求等方式来应对这一挑战:实际上,领主们试图恢复在瘟疫到来之前就已经逐渐废弃的农奴制。在尖锐的利益冲突下,不满的工人和农民发动了一系列震撼西欧城乡的起义。当局虽然最终镇压了这些起义,但也带来了相当大的社会破坏和生命损失。
到了17 世纪,瘟疫凶猛的势头锐减。传染更多地是偶尔发生,没有造成人口的严重减少。自20 世纪40 年代以来,抗生素类药物已经将这一疾病置于人类的控制之下,尽管它依然存活在世界各地的啮齿类动物身上。
远距离旅行和跨文化交流:
在远距离旅行者的帮助下,很多文化传统、技术和生物物种在东半球广泛传播:基督教、火药、指南针、甘蔗、鼠疫和其他物种。从短期和长期来看,你认为1200 年至1500 年间的远距离旅行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北大博雅好书?第323期】
读者QQ群 300730924
博识雅行,学知天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史哲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