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你们也会死吗”“死了的人去了哪里”“人死了会不会再有一个我”……孩子关于“死亡”的提问困惑着不少家长。
作为父母,我们如何解释才能既让孩子理解“死亡”,又不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呢?孩子眼中的死亡不吃蔬菜就会死的某小学一年级的一个班级。当问全班40多名孩子是否知道“死亡”时,约一半人举起了手。不过,当回答到底什么是死亡时,答案则各式各样。
——人要多吃蔬菜,不吃蔬菜就会死的!
——人死了就变成星星了,在天上能看到家人。
——死了,就再也不喘气了,不能动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心脏不跳了。
而对于死亡是不是可怕,多数孩子回答说“可怕”、“不喜欢死亡”。
——死了就变成骷髅头了,太难看了,太吓人了。
——我不喜欢死,《超能陆战队》里大白死的时候,我都哭了,希望他还能回来。
家长口中的死亡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那么家长们会主动给孩子讲“死亡”吗?
57岁的金先生一直负责孙女的接送,金先生说:“我家从来不跟孩子说死不死的事,有时候她问,我就告诉她,死了就是上天了!”
作为5岁半孩子的妈妈,齐女士则表示,不想让孩子太早明白死亡的可怕和真实,“我想让儿子心里的世界更美好些。”
网友“艾里米奥Charles”:好人死了上天堂,坏人死了下地狱,所以要做好人。
网友“请叫我轩轩妈”:儿子上幼儿园时又一次讲到死亡,我就告诉他所有的人都得死,只不过是有的人活得长一点,有的短一点。然后,有一次,儿子哭唧唧地说:“妈妈我不想让你死。”我就告诉他:“好,那我就不死。”

“死是怎么回事?”儿子问。妈妈接过话茬,答:“死就是没有痛苦了,去了天堂。”
“天堂在哪?远不远?死去的姥姥是不是也去了那里?我能去吗?还能回来吗?”面对连珠炮的提问,丛先生决定告诉儿子真相:“死就是什么都看不到也听不到了,没有任何感觉了,每个人都会死,爸爸妈妈也会死的。”
听了爸爸的解释,3岁的宝宝沉默了,在路边盯着死去的小鸟足足看了20分钟,后来还跟爸爸妈妈说“我不想死”。
妈妈责怪爸爸,直白的解释对三岁的孩子来说“太残酷”。丛先生虽然感觉到儿子心灵受到触动,但他觉得,对于一个男孩来说,有必要让他早点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早一点知道就能早一点面对。”
在一些国家,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很看重死亡教育,美国一些小学里开设“死亡课”,比如幼儿园里,如果一条小鱼死了,老师会组织孩子们拿出以往与小金鱼的照片,一起埋葬小金鱼,每个人说一些怀念和祝福的话,这样孩子就会接受生命的离去,并且知道生命存在时也曾美好,“而在我们国家,恐怕很多家长怕孩子伤心,就选择偷偷把死掉的小鱼弄走,然后告诉孩子小鱼去别人家了等假话。”
“怕伤心,不让哭,其实就是剥夺了孩子处理生死分离的机会。”王冠说,“一些孩子当时可能伤心,但慢慢地就会理解了死亡,从而才能珍惜生命,也才能对生命充满敬畏。”
有一句话是“向死而生”,在王冠看来,儿时如果没有接受死亡教育,随着慢慢长大甚至成人后,其人生观也会受到影响。没有练习过如何与生命告别,就没有力量承受死亡。
王冠认为,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和对死亡的认知过程来循序渐进地讲述死亡。
2~4岁的孩子,此时的孩子对“死亡”没有概念,家长可以适当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比如说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了。
5~7岁的孩子,已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并学会思考,这时父母要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没法避免的事,它并不可怕,重要的在于生的过程是美好的。同时,也要提醒孩子,死亡也是一件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
8~13岁的孩子,他们已经具备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家长不能再拐弯抹角,应该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看待这件事。可以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切记,家长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不要去吓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什么时机解释生命话题更合适?
清明节
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的诗,未尝不可读给孩子听,慢慢地,孩子就会记住了,在孩子不问时,不用讲解,有一天,孩子一定会明白诗句所有的意思。而且在这样的节日里,可以和孩子讲一些清明节的风俗知识。
动、植物死去时
如果家里养的小动物,尤其是孩子也参与喂养照顾小动物,那么在小动物离去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哪怕孩子想要再看几眼,或者想要亲手掩埋,抑或想要以自己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时,我们都要尊重并且给予我们成人的理解和帮助。这时,有的孩子会很伤心,也有的孩子不在意。但是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不一样,心理表现也不一样,理解孩子并尊重孩子是最重要的。
亲人去世时
作为成人都会悲伤,悲伤如果被孩子看到,就告诉孩子父母是为什么而悲伤,就算孩子不能清晰明白,但是有一天,当他长大时,当他明白时,他会很自然理解。
编辑:潘兔子
来源:综合宁波牛娃 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