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宣恩县珠山镇工农街农民吕继权家在磨做豆皮的原料。 “恩施豆皮”原本是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群众过年时,与甜酒、糍粑一起必备的“三大”民间美食之一,其制作过程当地俗称“烫豆皮”。
“恩施豆皮”分米豆皮、绿豆皮、包谷(玉米)豆皮。“烫豆皮”首先将大米(绿豆、玉米)用开水浸泡5—10分钟,将浸泡后的粮食用石磨磨成糊状,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土豆(马铃薯)淀粉,搅拌均匀,然后用特制漏斗装上磨好的糊状物(以能够自然流动为宜),让其成丝状不断下溢到烧热的锅里,“烫豆皮”者不断旋转漏斗,将豆皮烙成“蜘蛛网”状,煎熟、晾干即可。食用时可煮、可炒。
如今的“恩施豆皮”已不再是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奢侈品”,而是成为一种旅游食品和民间早点。只是其制作实现了机械化、流水线生产,使其传统的手工制作——“烫豆皮”技艺已消失殆尽。新华社发(宋文 摄)

7月14日,宣恩县珠山镇工农街一农妇在不断搓揉按一定比例掺在一起的大米和绿豆。 新华社发(宋文 摄)
7月14日,宣恩县珠山镇工农街一农妇在用小石磨磨大米和绿豆。新华社发(宋文 摄)
将磨好的糊状物放进特制的漏斗(7月14日摄)。新华社发(宋文 摄)一农妇在用木屑做燃料的土灶上烫豆皮(7月14日摄)。新华社发(宋文 摄)
宣恩县珠山镇工农街农民吕继权(右)在摊晾刚出窝的豆皮(7月14日摄)。 新华社发(宋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