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或是骂孩子确实是能很快见效,但是妈妈们往往都忘记了孩子害怕的是被打这个结果,并不是认识到错误的行为,他们心里都会想:现在我没有办法反抗,但是我会找机会反抗的。一次又一次的挨打,只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沟通越来越少。
这种处理方法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只能让他暂时记住“教训”。就像例子中的王女士,她儿子并没有一顿打骂而告别网络游戏,兴许他儿子还觉得自己玩游戏有理呢。因为通过打骂是很难让孩子从思想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不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就不会一劳永逸。
那究竟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呢?
当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孩子急于求助,在这样的时刻,他们明白的道理更能刻骨铭心。此时,妈妈应保持冷静,既不要简单粗暴地训斥,也不要毫不在意,而应当讲清道理,指出弥补过失的方法,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从过失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妈妈首先应该平息自己的情绪
让自己冷静下来,才有可能睿智地处理孩子的问题,不要让情绪左右你对孩子的处理方式。
2、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有的妈妈性子特别急,当孩子犯错时,不给孩子解释的时间和机会,先打骂一顿再说。其实妈妈的这种做法是很自私的,打骂孩子仅仅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怒气,缓解自己的情绪,丝毫起不到教育的目的。
有时孩子犯错并不是出于本意,而是想帮助妈妈做点事,只是由于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不够才犯错的。比如有个小女孩本想帮妈妈洗碗,却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如果妈妈不听孩子解释而打了孩子,其结果是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以后孩子再也不会帮妈妈干活了。
3、体谅孩子的过失。
在生活中,有时妈妈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过失,更何况是不谙世事的孩子。因此,面对孩子的过失,妈妈要学会制怒,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把它看作是正常现象,是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妈妈要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讲道理,帮助孩子分析过失所在,并指出改正的办法。
如果妈妈能包容孩子的过失,那么孩子也会学会包容他人,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啊。如果对孩子暴打一顿,也不可能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相反有可能让孩子从妈妈那里学会了用“武力”解决问题。
4、区别对待孩子的过失。
孩子的过失分为偶然性过失和主观性过失。偶然性过失,一般是由于孩子无心或无意间所犯的过失。对待这类过失,妈妈要原谅孩子,并帮着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
而主观性过失,主要是指孩子由于故意或判断过失造成的过失。就像例子中王女士的儿子逃课玩网游,对待这类过失,妈妈一定要严肃认真,给孩子讲清楚过失所在以及危害,并要督促孩子改正。
5、教孩子学会自我教育。
有时孩子无意犯了错,还没等妈妈批评教育,自己已经开始后悔、反思并自我教育了。因此,当孩子犯错时,妈妈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寻找原因并加以改正,这样孩子对自己所犯的错会有更深刻地认识,改正过失的自觉性也会更高,以后就会少犯或不犯同类的错。
6、辅以适当的惩罚。
在面对孩子故意犯错或是屡教不改时,一定要加以适当的惩罚。但惩罚绝对不是体罚。比如:罚孩子读一本没有看过的书,让他讲给你听;比如将许诺带他去旅游的计划推迟到他不再犯错时等等。
当你面临的是不懂事的孩子时,只要妈妈们用一颗博爱宽恕的心去包容他们的过失,用更恰当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正确的引导他们的人生方向,那么他们就会踏入健康成长的光明大道上来。也许妈妈在他迷途往返的时候对他指点迷津的话语,会像冬日的炭火一样温暖他的一生,会像嗡鸣的警钟一样激荡在他的心头。
【给妈妈的小建议】
“黄金棍子出好人”的教子方法已经过时了,现在这个年代,由于早期教育等等,使得这些小孩子一个个都非常聪明,懂事。也就是说他们完全可以听懂大人对他们的教导,也完全有能力通过妈妈和老师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知错就改。经常地打骂,唯一可以肯定地是,会造成损害孩子的个性发展以及健康的恶果。
孩子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断减少过失的过程。善待孩子的过失,其实也就是对孩子进行正 确引导,使其避免再犯同类的过失或错误。作为妈妈,无论孩子所犯的过失是大是小,都应该努力以心平气和的心境来对待;暴怒对待孩子,不但于事无补,伤害了 孩子,还会掩盖了过失的本质,可能会让孩子一错再错。
其实,孩子犯错是很正常的。面对孩子的错误,如果妈妈不注意教育方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责骂、惩罚,不但不能让孩子改正错误,相反会使孩子形成胆怯、退缩或者是叛逆、攻击等不良心理。所以,包容孩子的过失,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过失,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孩子有自己的自尊心和独立人格,要改正他的错误,也必须让他对错误有所认识、有改过的愿望,否则,即使是棒打责骂也起不到效果。
7.理解孩子的情绪,做他的知己
快乐与人分享,会变成两个快乐;悲伤与人分担,将只剩下半个悲伤。妈妈要学会与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在分享的过程中,妈妈与孩子的关系会越来越亲密,心与心贴得更近
分享是世界上最为美好的品质之一,当你愿意和别人分享的时候,你便成为了一个慷慨的人。只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当你的分享并不为人们所重视的时候,你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总是喜欢和我们分享许多东西,比如在路边看到了一朵美丽的鲜花,比如穿上了一条新买的裙子。孩子们总是叫叫嚷嚷的,把他们所发现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告诉最亲近的人,于是有一天,也许我们非常忙碌,于是我们便对这些分享开始敷衍。慢慢的,我们发现,孩子不再与我们分享了,当我们想走进他们的世界的时候,他们已经关掉了那扇大门。
我们总是借口非常忙碌,于是把孩子献给我们的那朵司空见惯的鲜花随意摆在一旁。我们总是四处奔波,以至于面对孩子得意洋洋地把优异的成绩单放到手中时,也在打着呵欠。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拒绝了孩子的分享,却还充满疑问,为什么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和妈妈说。
试着去重视孩子的一举一动吧,当他想告诉你一些事情的时候,用心去聆听。在忙碌的生活之中,也许孩子带给你的,并不是附加的忙碌,而是轻松的欢愉。每天结束的时候,好好想一想,今天宝贝和我分享了什么呢。当你能回想起来的时候,如果当时忘记了回应,记得在睡前告诉孩子,你非常开心他和你分享的这一切。
分享使孩子不再孤单,分享给孩子带来爱的曙光,分享给孩子送去前行的希望,分享能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因此,妈妈要学会和孩子分享喜怒哀乐。
那么,妈妈应该怎样做呢?
1、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
妈妈面对孩子所做的事情,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要先听孩子的解释,去了解孩子的心声,不能先入为主,任凭主观武断地下结论。妈妈的不当行为,会使孩子的心灵受伤。
2、珍惜孩子爱的表达
分享是快乐的,无论是分者还是享者,都能体验到温情的传递,感受到爱的表达。所以,当孩子对妈妈有爱的表达时,妈妈一定要重视和珍惜。
3、用心体验孩子的喜怒哀乐
孩子与妈妈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妈妈要用心体验这一切,与孩子一起分担喜乐忧愁,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而不是不顾孩子的心情,随口应付。否则,与孩子分享的效果适得其反。妈妈要和孩子多交流。只有交流,才能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才能与孩子一起分享成长。
4、及时排解孩子的烦恼
孩子遇到了什么烦心的事情,因为经验不足或者是看问题不全面等原因,心情一时调整不过来,妈妈此时要及时分担孩子的痛苦,并且做好引导工作,有效地排解孩子的心理困扰,让孩子从阴影里走到阳光中,恢复快乐与活力。

只有母亲自身处于良好的状态,孩子才能感受到母亲传达的幸福,这种幸福感是由衷的,由内而外散发的,整个家庭会在这种幸福感之下真正地放松呼吸。
所以作为现代的母亲,要学会善待自己,适当的给自己放个假,调整自己的好情绪,这样孩子就不会在你的焦虑和紧张中度过。成功的母亲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安排好生活,保持好形象;放松身心,学会享受快乐。
(本文属个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