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异化 没有文学的滋润,人将彻底异化

没有文学的滋润,人将彻底异化主讲人: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理事 《钟山》主编 贾梦玮

    [坛主小传]  贾梦玮,1968年生,江苏东台人。1997年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曾在学校、机关、企业工作过。1997年后历任《钟山》编辑、主编助理、副主编、执行主编、主编。江苏省现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理事,江苏省作协理事。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发表散文、随笔和文学评论各几十万字。出版散文随笔集《红颜挽歌》、《往日庭院》等。

 

  [核心提示]

  ●南京作为一个多朝古都,在几千年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和辉煌成就是不言而喻的。南京是真正的“文学之城”。  

  ●每一种学科都在研究人,但侧重点不一样。文学永远离不开“母爱、爱情、成长”这三大主题。  

  ●一部伟大的小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  

  ●文学跟读者之间在做着永无止境的交流,这是其他任何交流无法替代的。  

  ●文学不会使我们变坏或变好,却可以教导我们如何在自省的时候,听到自我的声音。

 

  唐诗300首,描写南京的最多

  我们生活在一座文学的城市。南京作为一个多朝古都,在几千年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和辉煌成就是不言而喻的。众所周知,建都南京的朝廷大多是偏安的朝廷,也就是割据的朝廷。除了明朝以外,都不是大统一的朝廷。但是在偏安这样一个时代,文学恰恰赢得了她发展的辉煌时期。因为疆土的统一必然带来意识形态的统一,在这种情况之下往往是文学和思想的自由受到了压制,文学不能充分地发展。南京在割据时代,文学反而迎来了黄金期。我们统计了一下,南京大概有几百年文学发展的黄金期。有专家统计过,唐诗三百首中描写南京的诗篇是最多的。文学史上所有的文学作家,包括诗人和小说家几乎都曾以南京作为题材和对象来描写过。打个比方,南京的秦淮河几乎就是唐诗宋词流淌而成的。

  民国时期东南大学教授胡小石先生曾经有一篇文章,大致介绍了南京六朝文学的历史贡献:文学真正在南京出名是从东吴时代开始的,当时文学的中心虽在北方,比如洛阳、许都。当时的曹家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都是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是政治家,而且是伟大的诗人。但当时最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是陆机的《文赋》,当时他大约只有20岁左右,就住在秦淮河畔。

  胡小石教授对六朝时代的文学成就主要做了四点总结:第一是山水文学,魏晋之前特别是汉代,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人和事,比如治国的方略、修身的原则,这是儒家一些基本的方面。魏晋时社会动乱,所以文人转向了道家,形成了玄学,并且与佛教相结合,崇尚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美好,文学描写的对象由人事转向了山水,开创了文学新的境界。王家和谢家是当时的两大家族,从北方迁到南京以后,在首都有了自己的房产和田产,当时的山水诗人都以南京为大本营。浩浩荡荡的长江、巍峨的紫金山、明媚的秦淮河和玄武湖……都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谢灵运时代,山水是在南京发展到高峰时代的,这也是南京作为一个古都对文学的重要贡献。

  第二个,文学教育、文学批评和文学地位的提升。在古代,文学不能称其为一个学科,到现在还有人说文人就是戏子,跟俳优是一个地位的。但是在建安时代,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千百年以来,从事文学的人都以此来鼓励自己,不夸张地说,这句话确立了文学独立崇高的地位。而发扬这个观点的人是葛洪,南京句容人,他写的《抱朴子·外篇》具体阐释了曹丕的这个观点。宋齐梁陈中的宋朝,也就是公元438年,宋文帝在句容山,即现在的北极阁开了国学,分四馆教学,除了传统的儒学、史学和新兴的玄学三门最基本的学科外,文学是独立开馆教学的。从此,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世界范围看,这也是大学分科最早的时间和地点。从此,文学成为跟儒学、玄学、史学并立的国学。这又是南京在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让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三个重要的贡献,文学批评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除了陆机的《文赋》和葛洪的《抱朴子》以外,中国古代文论史上,集大成者刘勰的《文心雕龙》,第一次提出文章的原则——是为文造情或者为情而造文。所以,这几大文学理论著作奠定了文学批评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

  第四个重要的贡献是诗词的格律。诗词的韵律在南齐齐武帝时发展成熟,古代最重要的诗词声律专家沈约的主要理论也是在南京形成的。在古代,诗词格律是写诗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中国文学、汉语文学有上千年的影响。

  南京在文学史上后来还有非常重要的贡献,比如说南唐时候,虽然是割据政权,但它创造的文化不仅是当时中国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的高峰。李家皇帝三人的诗词是中国文学史诗词创作的一个高峰,对后来的宋词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后来,明代的《桃花扇》、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是跟南京紧密相关的。据红学家考证,《红楼梦》描写的主要对象、主要地点和城市是南京;《儒林外史》就是在秦淮河边写的。

  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南京是产生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地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虽然是美国籍,但她不仅在中国出生,而且是在中国接受的基础教育,虽然后来有一段时间她回美国继续学习英国文学,但是她主要的学习经历、生活和工作,基本上都是在南京,后来,她创作的小说的基本内容几乎都是以中国当时的农村生活为背景。她得奖的小说《大地》主要是以皖北、南京周边、安徽这一带的农村生活为基本描写对象。在南京大学北园西北角墙根那儿有一个小楼,就是当年赛珍珠跟丈夫和女儿生活的地方,她所有的小说也都是在那栋楼上创作完成的。

  新时期以来,南京更是全国文学的重镇,集中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南京可以说是中国最适宜文学生长的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世界文学之城”的评选,南京完全有实力参加“文学之城”的竞争。

    

  文学三大主题:母爱、爱情、成长

  都说文学是“人学”。但我们细细考察一下,其他学科,数理化、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医学等,研究的对象都是人。虽然每一种学科都在研究人,但研究的侧重点不一样。今天我就从文学的三大主题——母爱、爱情、成长,来考察一下文学是从哪些独特的方面去研究人、表达人的。

  第一个主题——母爱。中外文学史上歌颂母爱、歌唱母爱的诗歌有千千万万。作家贾平凹写过一篇关于母爱的散文,母爱是什么?母爱就是失意、失落的时候记得她;得意的时候,顺利的时候,忘记她。天下的父母虽然都希望子女想着他们,可天下哪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失意的呢?这是文学反映母爱人文的方面。我母亲那一代人,从小教育小孩的时候,特别是对男孩,经常说:“你要正直善良,好男儿志在四方,要顶天立地啊!”我的母亲现在七十多岁了,前一段时间她从老家来看我,大概是看到我心情不太好,她突然低头淡淡地跟我说了一句话:“大家都是出来混生活的,不能太认真了。”说这话的时候她没敢看我的眼睛。当时,我听了这句话就愣住了。这句话跟母亲从小教育我的东西南辕北辙。一方面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好男儿志在四方,能够造福于一个地方;但是另外一方面,她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受委屈。这是母爱非常矛盾的地方。所以,文学表达母爱的时候,跟政治学、生物学表达母爱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希望以真情实感、语言文字去表达让母爱受委屈的种种因素、人性异化的方面。

  第二个主题——爱情。爱情是文学永远的主题。爱情这个东西,各种学科也都在研究它,表达它。生物学当然很简单,异性相吸,动物之间也是这样。公狮子、公老虎年老了以后,肯定有年轻的公狮子、公老虎来挑战并打败他们,然后年轻的狮子、老虎占山为王,也就占领了那么多母狮子、母老虎。这是生物界发展的规律,是为了延续物种优秀的基因,这是动物界的爱情。其实,文学一直在关注爱情异化的种种因素。文学其实是超越了政治、经济、宗教的种种压制因素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年以前我看到报纸上报道西西里岛上的一个杀人如麻的头号大毒枭,警方追踪多年未果。后来,警方抓到他的时候,他身上既没有美钞,也没有枪、匕首,什么都没有。唯独在他贴身的口袋里面找到一张他太太的照片。在这个事件中,文学关注的是——这个人的爱情是真的。因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最潦倒的时候,这个女人始终没有离开过他。他杀了人,这个女人依然爱他,劝他反悔,不可否认,他也是有爱情的。政治、法律都会给这个人一个否定的结果,但是文学会给他另外一个证明。文学总是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问题的,大家都认为是这样的时候,文学要反问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它的原因是什么?它可不可以是其它的?文学永远是用怀疑的、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第三个主题——成长。一个人从幼年到青少年时代,再到老年时代,种种成长的经历,都是文学关注的部分。关于成长,其它学科也有表现:政治上说,十八岁有选举权了;中国传统文化讲“三十而立”,就是到了三十岁男人要成家立业了,经济上要独立,不能再靠父母了,这是经济学研究人的成长。文学研究的成长,举个例子,我读研的时候,旁边的宿舍住着一位年轻的诗人,诗人的情感很有特色,开心的时候,他要去歌唱自由、歌唱爱情;失意的时候,我记得他当时有句话叫“我要骑着瘦马去远行了”。对于人生的成长,他会写很多诗歌去表达。文学仍然要关心他作为一个人的心迹,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种种灵魂的挣扎和煎熬。如果他进入社会,挺过来了,是真正的成长,而不是堕落,他也必定有着相同程度的挣扎与煎熬。文学就是要关心体贴这些东西。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从学校走向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节点。好多从小没有受过多少波折、对社会没多少了解的、单纯的小孩,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以后的变化是最大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辨析这两个词:单纯和纯洁。平时如果不注意,可能会觉得差不多。“单纯”就是儿童不晓世事,不知道世界怎么样的,这个叫单纯。而“纯洁”是当一个人经历了人间很多的事情、情感以后,经历了波折和打击之后,依然能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这个就叫纯洁。一句话概括:纯洁是经历过考验的单纯。

  中国人喜欢讲出淤泥而不染,淤泥越烂越黑,越能显示人的价值。每个个体成长经历中受到的种种压制和异化,其实都有努力的余地。这也是人生成长的一方面。可以说,文学超越了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法律、种族种种的因素,文学是把人当人看。如果没有文学的滋润,人将彻底地异化。

  

    只要有人在,文学就不会消亡

  文学是综合而具体的世界,这里面既有政治、经济、文化、数学、物理、化学、医学,也有哲学、宗教、历史,也有人的吃喝拉撒,也有人的爱恨情仇。文学特别是小说,创造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个世界跟我们生活的世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它绝对不是我们的现实世界。比如,小说里面的人物,我们都不能对号入座,即使写南京、写马台街、写吉庆园、写玄武湖、写秦淮河,有实情实景,但这些只能当小说看,他们既是真的,但又是假的。一部伟大的小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比如,《红楼梦》里面什么都可以找到,吃的东西非常精细,按照里面说的做还能做出来,里面写到的丝绸和南京的云锦可以比照来看,它是事实,但是它又是另外一个世界。文学描写的世界既是婉约的,也是透明的。所以说,在文学创造的另外一个似曾相识而又完全陌生的世界里,通过这个世界,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别人。大家读《红楼梦》的时候,即使我是个男人,但读到林黛玉的时候,我们也是可以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为她的喜而喜,为她的怒而怒,为她的愁而愁,文学人物可以起到这样的一种作用。可以说文学改变了人自身存在的确定性和有限性。每个人生活的圈子都是有限的,但是通过文学的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可以了解我们不认识的、不熟悉的人,使人摆脱了外在的束缚,赋予人的生命和生存以丰富多样的方式和可能。

文学中的异化 没有文学的滋润,人将彻底异化

  文学是以文字的方式,反映人的思想情感遭遇,人的心灵的沧桑。文学起着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数理化都不能替代的作用。人的心灵不能进行数理化的分析,医学的DNA也不能真正地解释人。人性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需要文学来表达,文学是最知人冷暖的。每个人的冷和暖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是唯一的,没法概括。文学是血液,它不是显学,可是它不可或缺,文学管的是人的软件,管的是人的思想情感。

  文学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创作,一个是阅读。不管是作家也好,读者也罢,文学最本质的目的都是为了自我内在的成长。曹雪芹写《红楼梦》也无疑是为了自我的成长,世事沧桑,他心里的伤和痛,使他不得不拿起笔来体现自我、整理自我,而且他一定是希望远方或者身边有一个或很多陌生人能够读到他的作品、理解他的作品。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阅读《红楼梦》。每个人对作品中的人物,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每个读者都在文学作品中寻找着自己的影子。自我的宽度和深度在文学中得到了拓展和深化。作家的文学作品和读者之间在做着永无止境的交流。这是其它任何的交流所无法替代的,这也正是文学的伟大之处。人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追求自我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是在帮助我们追求幸福。文学至今仍是最丰富、最有力寻找自我的一种样式。只要还有一个个不同的人在,文学就不会消亡。

  文学经典不会使我们变坏或者变好,但是却可以教导我们如何在自省的时候,听到自我的声音。美国有一个政治哲学家说过一句话:“谁能塑造心灵和想象,谁就能塑造未来。”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未来的质量,一个社会未来的走向,决定于人的心灵和想象,谁能塑造心灵和想象,谁就能塑造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的将来。而对于塑造心灵和想象,文学确实具有不可替代之功。

  (本报记者  葛灵丹  根据贾梦玮在南京图书馆的演讲编辑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4951/10730185324.html

更多阅读

文学中的乡土中国 中国乡土文学论坛

从寻梦到寻根文学中的乡土中国作家又开始“寻根”,但这次寻根不一样的是,它并不是国家主导的寻找民族象征,而是文学要寻找它的发源和母题。乡土则成了最好的素材。文/蒋方舟1934年,32岁的沈从文因为母亲病危而从北平返回湘西。阔别十

关于“狼”在东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不同运用 东西方文学差异

前些年出版的那本《狼图腾》很是火了一把,书中详细描写了狼这个族群动物的生活习性、团队协作、社会活动、情感交流等方方面面匪夷所思的细节,虽然经过了作者的文学性夸张放大,但仍不失为一本讨论狼族神秘性的好书。也第一次将“狼”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风”意象 有意象的文学作品

摘要 曼斯菲尔德常常用“风”意象为其小说主题服务,但这一意象的使用在其创作的不同时期,内涵并不一致,大致说来,前期创作中的“风”和体现了曼斯菲尔德扩张的自我,后期则象征着自然界神秘的破坏力量,是曼斯菲尔德艺术世界的基本元素。“

四川文学 四川民间文学中的茶俗文化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人口众多,除汉族之外,还有彝、藏、羌、苗、土家等,民俗现象纷繁复杂。“天府之国”核心的四川盆地,又有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是我国栽培茶树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四川人在其农耕

声明:《文学中的异化 没有文学的滋润,人将彻底异化》为网友誰模糊了時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