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 上海 200235)
作者简介:李再振,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队政治工作学博士研究生。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发展必须遵守理论基础与道德准则。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规范。
【关键词】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001-02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不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完成的,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人自身则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这些条件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重大历史部署,这一伟大战略的实施和相应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一致性
从文化的本质来看,就文化主体在文化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文化是在人的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活动中产生的,以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实现为实质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表现。一切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从人的本质实现的角度来把握和说明时,都可以理解为文化的活动。简言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在整个“人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克服着种种矛盾和障碍,提升着人作为历史主体的价值。所以,文化发展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人对自身发展和自由的追求。文化的“人化”本质说明,文化的发展与人的本质的实现具有内在一致性。文化越是进化,人类越能获得更多的自由。所以,作为先进的文化,其发展的最终目的,必定是关注人的本质实现和全面自由发展,人也是在文化的不断进步中实现着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它既是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重大进展,又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当代基本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也为当代人不断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南。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人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南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也是指导人全面和自由发展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是关于全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所在。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情况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伟大的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经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应该指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沉渣泛起,具有巨大的迷惑性与危险性,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很有可能导致思想混乱乃至社会动荡。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必须坚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与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激荡和斗争中提高人的理论素养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才可能在混乱中变清是非,坚持真理,才可能实现人思维能力的跃升,逐步奠定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论基础。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人全面发展的指引目标
理想是立足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对未来的美好希望与愿景,是牵引人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安康是全体炎黄子孙最强烈的愿望。我们党在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过非常艰辛的探索,摸索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了民族复兴伟大的生机和活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美好的前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理想和价值观追求代表着我国各阶层、各群体共同利益和美好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一致,凝聚各方人士的智慧和力量,是克服任何困难、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在在探索中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国家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每个人都应该紧紧把握住这一历史契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自觉与全国人民站在一起参加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把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贡献给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在建设实践中实现人的发展与进步。
4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人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特征,是一个民族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命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情操,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动力,高扬爱国主义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全民族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使我国各族人民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形成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鲜明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品格,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让一切创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使中华民族能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巨大的精神财富与动力源泉。坚持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必然能够迸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克服重重障碍的巨大勇气与信心,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不断前进。创新是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也是人发展进步所应具备的基本精神品质。精神的创新,思维的转变是一切发展进步的基础,只有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创新发展的理论勇气冲破旧有思维框架的束缚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
5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全面发展的道德基础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遵循社会组织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人类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这就要求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在我们这样发展中大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全而建设小康社会宏伟日标,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也是人为社会所接受实现自身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们心目中价值判断的最基本的“尺度”,用以评量好坏得失,权衡长短轻重,使人确定自己行动的方向、态度和方式。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人要想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不断进步发展,必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本道德法则与行为依据,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普遍公认的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选编,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4] 吴贻玉.文化发展的目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5] 邹广文.论社会发展的人文价值导向.哲学动态,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