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达里的街巷

对于我来说引起对义达里兴趣的是胡同西口过街门楼以及门楼上那块张济新先生1936年题写的“义达里”匾额。门楼两侧墙壁上还曾刻有“义达里宝地福田境由心造,缸瓦市忠言笃行道在人为”对联。
张济新先生辽宁铁岭人氏,光绪年间得中拔贡,历任县令、道台。辛亥革命后,成为张作霖在沈阳大帅府的总务处长兼张学良的老师。张作霖进京时还曾任京兆尹。后辞官寓居北京,每日以写字为乐。抗战时期老人以病为由,坚拒日伪之邀。解放战争时,又拒绝国府要他赴东北共商大计之请。解放军包围北平市主动劝说傅作义将军,为北平和平解放奔走,故有“和平老人”之称。1952年冬,张先生辞世,享年84岁。
义达里曾为定王府旧址的其中一部。1928年定王府后人恒如馨等人为维持生计,把王府卖给华比银行。1930年天津巨商韩某购买此地,盖起十二座小楼,逐渐形成居民区。并有了义达里、乐群巷、孝贤巷、慈祥巷、福德巷、忠信巷、勤俭巷等7条小巷。1965年这些小巷合并,统称义达里。除义达里外,砂锅居、二炮招待所及原九三学社办公住所也属于定王府旧址范围。
在我记忆之中,我对义达里的印象仅仅停留于它的胡同西口的门楼及视野能触及到的区域。
2013年的春季我走进义达里,是在一个不经意间的回眸。那胡同中一片又一片的新绿在春风的拂动下格外醒目。
义达里给我感觉印象最深的是街巷是如此干净清洁,可称得上一尘不染。北京的胡同有上千条之多,随着经济环境及人口密度的增加,真正能感受到清洁的胡同并非很多。
小巷两侧建有上百个花池,分别种有金银花、地锦、月季、蔷薇、藤萝、丁香、榆叶梅、迎春、八宝等不同植物。恰逢月季开得正浓,街巷中飘荡着淡淡的香气。街道还为攀缘植物搭建的棚架。居民和驻地单位也在门前摆上不同品种的花草。义达里俨然就是一个花的世界,绿色家园。
住在这里的百姓一定会感到惬意。而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和谐家园这样一个主题。
片警李国平巡查胡同
义达里的居民们没有忘记它曾经发生的过去,在小巷口留有老胡同的名称。当人们吟咏着这些乐群巷、孝贤巷、慈祥巷、福德巷、忠信巷、勤俭巷这些陌生的名字,就像一幅历史画卷展现在眼前。这些巷子名称产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与张济新先生所题写的“义达里”为同一时代。
陈宗藩先生编辑的《燕都丛考》一书中没有义达里等巷子的记录。《燕都丛考》完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说明当时各条巷子的名字还没有形成。
义达里的老巷子名
“义达里”则由“一打”雅化而成。因巷子内有12栋小楼,故称“一打”。在这些老胡同名称中聚集着“孝”、“贤”、“慈祥”、“福”、“德”、“忠信”、“勤俭”、“乐群”、“义达”称谓,这些名称背后蕴藏着百姓们对伦理道德和幸福生的追求和向往。
走进这些巷子,依稀还能辨别出小砖楼、院门的旧时摸样。并引起久住在这里居民们的联想。这里有他们儿时的梦、有朦朦胧胧的初恋、有亲人别离的痛苦、有全家团聚的欢乐。
路椅旁四周簇拥着一处有一处的花草。我悄然坐下,想一个人静静地在这里呆上一会儿,去领会“曲径通幽”中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