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注意不要给优生打全优的评价。
俗话说“金无足亦,人无完人”更何况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小学生呢?即便是学习好,也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缺点,所以做为班主任,不能因为对优生的喜爱,而给优生打全优的评价。如果一个班主任认为某个学生什么都好,给一个学生打一个全优的评价。无疑是在自己的潜意识里认定了这个学生是一个绝对的好学生,不会犯下任何错误。这样长期以来,所谓的好学生的某些缺点就不会被你发现,最后就只能是学习好的的“半优生”了。而且一但有了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意识,在优生和后进生发生冲突时,你也会只看到后进生的不足,却看不到优生的不对,对于后进生,会认为你是一个偏向的老师,从而导致后进生更为消极;对于优生来说,会在你的娇纵下继续犯同样的错误,从而产生高傲的思想。所以我们做为班主任,在对优生上,一定不能打全优的评价。给学习优异的学生打全优的评行,不是在评价单上用文字所体现的,而是在班主任的心里面,认定了这个孩子不会犯任何错误,是一个绝对的好学生,这一点就曾给我留下深刻的教训,记得我们班有一个叫许慧强的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在我的眼里他就是一个全优的孩子,这种想法是深藏于内心的。可是有一次我们班的淘小子刘宏伟却告他的状,说许慧拿了他的球不给他。我找来许慧强,而许慧强却肯定的说他没有拿,是因为刘宏伟不好好站路队,他管刘宏伟,刘宏伟才报复他。当时我听了就火了。心想刘宏伟这个小小的孩子凭着自己厉害想当“老大”,还会使有“计策”坏心眼够多的了。我狠狠的批评了刘宏伟,可是刘宏伟这个淘小子却哭的很伤心。这让我感到很奇怪,因为这个孩子很少流泪。我又找来班级的其它孩子,问后才知道,错怪了刘宏伟。从那以后我才感受到不能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自己心里打全优的评价,这样对教育学生是没有一点好处的。
第二、要注意让优生知道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是一种良好的品质。
在实际生活中要让学生知道承认自己的错误老师不但不会因你犯下的错误而生气,而且会因你敢于承认错误而更高兴。优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尊心特别的强。当发现自己犯了错误时,常常因为自己的自尊心,不想承认,怕承认了错误,老师会生气,会认为他不是一个好学生了。所以当优生犯了错误时就更不想承认了。所以我们班主任要让优生明确的知道承认错误是一种良好的品质,做为班主任,不会因为你这一个错误而认为你是个坏学生,让学生没有思想包袱,当然可以坦然相告,并改正错误了。记得是上学期,我们班的体委和外班的班长发生了冲突。问完原因才知道,原来外班的班长说我班的体委向她借了2元钱,而我班的体委却说只借了5角钱而吵了起来。看着这两个优秀的学生,都流下了委屈了泪水,每一位又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又是谁在说谎呢?我问来问去,也没有问清楚。一个说借了2元,一个说借了5毛。一个说从小都不曾说慌,一个说妈妈从小就教育她不许说谎。我只好让她们都回班级,自己想一想该怎样问清楚这件事,怎样才能查明白这件事的真相。是哪一个孩子有着说谎,爱占小便宜的缺点。放学后,我留下了我们班的休委。语重心长的对他说:“如果你真得借了5毛钱,老师绝不会让别人欺负你,向你要2元钱。如果你真得借了2元钱,那你向老坦白,老师依然会认为你是最好的学生,因为天下没有不犯错误的人,而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一种良好的品质。如果你能承认自己的错误,说明你能战胜自己,老师绝对不会认为你是个坏孩子,而会因你敢于承认错误,能战胜自己而高兴。你是最棒的!”体委听了我的话,掉下了眼泪,告诉我:“他借了那个班长2元钱。”听到了这句话,我知道了这个优秀的学生身上的缺点,于是又对症下药的给他讲了“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和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
第三要注意训练“优生”的受挫心理。
由于长期处在“金字塔尖”的“优生”们,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这就使他们对受挫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个别学生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因此,优化“优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受挫的心理承受力,是“优生”培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训练并强化“优生”的受挫心理,首先不可将“优生”的身份和地位在班上特殊化,而应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这样,“优生”平时本来就是和一般同学一样,也就避免了因某些因素可能出现的“失落感”;其次,“优生”担任学生干部不宜搞“终身制”,而应合理轮换,使“优生”适应“能上能下”的学生干部机制;另外,对“优生”犯错误切不可迁就,而应该严肃批评,让他们习惯于挨批评包括严厉的批评甚至必要的处分;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多给“优生”创设一些品尝失败的机会——这当然不是说要有意让“优生”不断失败,而是引导“优生”尽可能多地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摸索、尝试,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有失利,而当“优生”对此习以为常的时候,他们就学会了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第四要注意消除“优生”的嫉妒心理。
古往今来,因嫉妒而失掉一切的例子屡见不鲜:大将孙膑才能卓越,却被嫉妒的庞涓卸去了双膝的髌骨;诗人屈原品行高洁,却被尹子兰等人谗言所害,怀着“世浑浊而分兮,好媲美而嫉妒”的遗恨投江身亡……"嫉妒”,既害别人更害自己。所以但丁认为它是“灾星”,培根说它是“恶魔”,艾青则称它是心灵上的“毒瘤”,尤其在小学阶段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所产生的嫉妒心理很可能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克服这一心理缺陷,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颗豁达的心。在我班有一个金文爽的学生,每一次考试都拿班级的第一名。父母的疼爱,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让金文爽觉得鲜花、掌声、荣誉、似乎一切好的东西都伴随在她身边。可是后来我们班转来一名新同学叫江帆,因为江帆的父母都是老师,所以他各方面的能力都不错,来到我们班没有多久就在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而且是学校的小小播音员。一次他在去播音时不高兴的找到我,说稿子刚才还在桌子上,转眼就不见了。我们到处帮她寻找,最后在垃圾筒里找到了那篇稿子。当我拿起稿子,就有一个同学说:“这不是金文爽扔的吗?刚才我看到了。”我听了心里无比震惊。经过分析,我意识到:金文爽这样做可能是出于一种嫉妒的心理。我立刻查阅了相关的心理书籍,并询问了学校的心理辅导员,从中了解到生活在光环当中,处处认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整天以自我为中心处理问题的人,他们一般只想获得什么,而不想付出和给予,生怕别人超过自己,一旦别人的成功给自己带来了威胁,他们就会表示出不满,甚至不惜借助贬低和诽谤他人的手段来摆脱自身恐惧和愤怒的情绪,所求得一种不正常的心理满足,正如有位心理学家简明的指出:嫉妒是恐惧——恐惧他人优于自己,愤怒——愤怒他人优于自己的混合心理。宋朝改革家王安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嫉生于不胜。”金文爽的行为表现正是嫉妒心理的典型体现。她从小身处在种种光环之中,又深受老师的宠爱,使她养成了目中无人、自私、骄纵任性的个性。总觉得谁都不如自己,而江帆的到来,打破了她的优越位置后,她便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心,当这种嫉妒心理到达一定程度以后,她便通过各种外在的行为表现来发泄自己的嫉妒心理。我认识到这一点,便找到金文爽,并给她讲了许多嫉妒危害的故事,她听了,深深的低下了头。我知道这个孩子已有了新的认识,于事让她回去写一写听了故事的感受。她无语,点点头表示同意。后来金文爽给我写了一封很长信,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看到这封信,我真得很高兴。我又及时的找到她,告诉金文爽:“你很优秀,但是每一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山外青山楼外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有一个豁达的心理,来接受别人的优点,你自己就会变得快乐。同时自己也要努力,别人能行的,你也能行。”听到我的话,她又认同的点了点头。在今后的日子里,她的确变了。
第五要注意培养优生的感恩心理。
许多优秀的学生,总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是自己聪明,和老师的教育没有关系。有时你给他们进行辅导时,这些优秀的孩子连谢谢也不说上一声。这让我很是吃惊。感恩教育对于这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真是太重要了。让学生有感恩的心理,我首先是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让孩子感受,有很多种方式,如让学生给妈妈洗洗脚,观察一下妈妈的脚和手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然后再召开一次班队会。其次要经常的给学生讲一些感恩的故事,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感恩之情就会真正留驻在学生的灵魂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