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是谁提出的?什么意思?有什么理论依据?

我们经常听说只要对一件事情的努力付出了一万个小时那就一定会成功,那么一万小时定律是谁提出的?什么意思?为什么是一万个小时?这个定律有什么理论依据?下面爱华网网就来说说:一万小时定律是谁提出的?什么意思?有什么理论依据?

一万小时定律是谁提出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理论依据

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对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好懂的文字。在调查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可能不同。上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也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一万小时法则”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验证。作为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是谁提出的?什么意思?有什么理论依据?

“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音乐家的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小时。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时间的艰苦训练。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无论是在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还是象棋选手的研究中,这个数字——一万,反复出现。

这是“一万小时法则”被提出的事实论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5851/525350944176.html

更多阅读

一万个小时理论 一万个小时等于多少天

随着畅销书《异类》的流行,“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这个口号现在是尽人皆知。也许仍然有不少人相信那些不世出的天才必有天生的神秘能力,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所有顶级高手都是练出来的。不但如此,最近几年的科

万、亿、兆、京、垓……一万京为一垓 奚啻亿兆京垓分之一

中国报导社出版的《世界语课本》第十二课"一兆是多少"中,明确地说一兆是 milion-oble miliono=biliono(一百万个百万,即10的12次方)。要数完这一兆,假如按每分钟数200,每小时就是12000,每天288000,每年就是105120000(一亿零五百一十二万),数完

今晚全球停电一小时 库车今晚要停电

“地球一小时”活动起初只是一项号召悉尼居民关灯的活动,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之一。2009年3月28日晚上8:30,全球各地的人们将为“地球一小时”而熄灯,用全球性的努力一起来应对气候变暖。“地球一小时”这一活动

万魔3单元 80后大学老师转行做月嫂:一天睡4小时 一单3万

  一头齐肩短发、身着红色外套、说话轻声细语,干练而又时尚,第一眼看到周岚,你绝对不会将她和月嫂划上等号。  更让你惊讶的是,今年36岁的周岚不仅有着知名大学软件工程研究生的学历,还当过5年的大学老师。而就在前年年初,她毅然辞

声明:《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是谁提出的?什么意思?有什么理论依据?》为网友浪漫开膛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