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午饭,沿着午后的林间小路慢步走向黄龙寺,路旁水杉林立,光影错落,如梦如幻。因其幽静、古典而闻名,是庐山一处天然的氧吧。

十多分钟后,便到黄龙寺。
庐山黄龙寺,坐落于庐山玉屏峰麓。所在踞庐山之中,前对天王峰,后枕玉屏峰,西为赐经亭,下临大溪。寺宇为“万山环抱,松杉碧绕”,修篁蔽日,景色奇幽,“居然胜地”。系明代僧人释彻空于万历年间(1573—1620)肇建的。相传,当年释彻空云游至玉屏峰下,目睹这里“山势环拥”,丛林茂密,清潭飞瀑,风景幽邃,即“心爱之”,并有住下弘法之愿。但当时看到山麓之中,千鹿成群,游嬉其中,不可接近,有碍建寺。当即默念祈祷“此间于我有缘,群鹿为徙”。次日,释彻空再往探看,果如所愿,“不见鹿踪”。于是,释彻空就地殊茅立寺。
1926年,康有为第三次上庐山,曾到黄龙寺游访,并题写“黄龙寺”寺额和“禅堂”之匾,至今保存完好。1957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黄龙寺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黄龙寺再次严重毁损,佛像被砸,僧人遭驱,寺宇殿堂大多被拆,仅存破屋一栋,收归园林部门管理。1986年重建。前有新建的大雄宝殿。和我见过的寺庙相比,黄龙寺实在泛泛得很,范围小得很。也就没进去细看了。
寺前的“三宝树”相传为晋代,释昙诜在此修持时,栽下的;此三树高三四十米,有围栏围住。长在上面的是银杏树,树身庞大,需四人方可合抱。
下数十米有相邻的两株柳杉,树身较银杏小。
银杏树头旁有石镌“婆罗宝树晋僧昙诜手植”字样。算来已一千六百多年了。
当时黄龙潭中潜藏一条桀骜不驯的黄龙,时常乱发脾气,搅得山洪暴发,淹没良田,百姓遭灾,然而又潜于崖陡潭深的黄龙潭中,黄龙的所作所为已使下游地区常受洪涝之苦。后来高僧彻空禅师云游至此,听说竟有如此为非作歹之黄龙,便以佛家之普渡众生教义,驯服了这条黄龙。黄龙归善后,它的后代便化为群蛟,再次兴风作浪,祸害百姓。彻空禅师见此情景,便敲响神钟,群蛟闻钟声而惊逃。为了彻底降服群蛟,造福黎民,彻空禅师便在离黄龙潭不远处,修建了黄龙寺,以镇群蛟,并在黄龙寺赐经亭旁掘下制龙洞,将神钟倒扣洞中,这样便降伏了群蛟孽龙。故现在三宝树附近有一块巨石,上刻“降龙”两字,这就是那口神钟所化的“降龙石”。
由黄龙寺”沿石阶曲径继续下行百余米,黄龙潭、乌龙潭,两潭相邻,各有千秋。黄龙潭幽深、静谧,古木掩映的峡谷间,一道溪涧穿绕石垒而下,银色瀑布冲击成暗绿色的深潭。
静坐潭边,听古道落叶、宿鸟鸣涧,自然升起远离尘世、超凡脱俗之感。大雨初过,隆隆不尽的闷雷回荡在密林之中。
导游介绍黄龙潭倒是有点意思:“潭水一洗手,人人能活九十九;潭水二洗手,年年好运跟我走;潭水三洗手,麻将桌上无敌手,四洗别人老婆跟你走。”不待导游说完,无论男女老少,争先恐后跑下台阶,前往所谓的“好运潭”洗手,期盼能有好运到来!
潭旁有一块石刻:
十载东西瀛海客,归来景物乍翻新。而今始视庐山面,欲掬黄龙洗劫尘。民国二十一年六月龙溪林雨嘉题
科头赤足坐石梁,时复枕石卧義皇。濯缨濯足人自取,即兴依稀到沧浪。余江吴遂十九年夏题
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读着实有味道,同一处风景,不同的人看就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
乌龙潭原由三个大小不一的潭渊组成,古书中记载:“乌龙潭凡三潭,中、上两潭皆高数十百丈,下潭稍平夷。”至今,只见一潭。潭水分五股从巨石隙缝中飞扬而下,短而有力,象是一把银锻的竖琴,在日夜拨动着琴弦。西游记水帘洞在此取过景。
商家在此放一把藤椅,声称毛主席在此照过像。
我则在旁边拍了一张!
导游千叮咛万嘱咐,到了乌龙潭千万别洗手,洗手老婆跟人走,并说谁洗手谁倒霉运,并列举了一些历史上洗过手的倒霉人士,我只是记住有彭德怀。看看四周的游客,还真的没人洗手,真是宁可信其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