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过了夏至,转眼就到了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三伏天。从夏至起,气温持续上升,人体阳气也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汗液增多,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状态,故此时应该补人体之阳气。正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养生指出夏季养阳,特别是三伏天,是重中之重!
谈到三伏天养阳,民间有很多做法。比如三伏天喝“牺汤”。“牺汤”是由优质羊肉、羊头、羊脸、羊骨架、肝、脾、肾、肺、血等熬制而成。牺汤开始于周代,当时只限于贵族享用。北齐开始,大量的少数民族拥入晋阳,并带来大量的羊及饲养技术,牺汤开始普及。我们山西太原的小店区很早就有三伏天喝“牺汤”养阳的传统。
与此类似的还有当归生姜羊肉汤,在《备急千金要方》、《圣济总录》、《景岳全书》中都有相应的记载。当归生姜羊肉汤最早用于妇女产后气血虚弱,阳虚失温所致的腹痛,后来逐渐用于补充人体气血、阳气。我们也可以在三伏天食用,以达到补阳的作用。具体做法: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黄酒、调料适量。将羊肉洗净、切块,加入当归、生姜、黄酒及调料,炖煮1-2小时,吃肉喝汤。
除了吃的、喝的,其实人体有两条经络也是有很强的补阳的作用。
一条是督脉,“阳脉之海”,位于人体的后正中线上。督脉上的至阳穴(在后背第七胸椎之下)更是督脉上阳气最盛的地方,正所谓“至阴飓飓,至阳赫赫,两者相接成和,而万物生焉。”
另一条是膀胱经,在背部有两条侧线,肺俞、脾俞、肾俞等等都是膀胱经第一条侧线上的穴位,膀胱经是内联脏腑最多的一条经络。
为什么说督脉和膀胱经是两条补阳的经络呢?因为,阴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人体之中,背为阳,腹为阴。从位置上来看,督脉和膀胱经都位于人体背部,所以均为阳经。
三伏天,中医院进行的很多升阳、补阳治疗也多选用督脉和膀胱经。比如,艾灸、穴位贴敷、火疗等等。目的都是想通过刺激阳经经络从而激发人体阳气的生成。

三伏天,我们自己在家也有简便的方法来补充阳气。督脉、膀胱经在背部的两条侧线,笼统的来说都位于人体背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拍打背部,来起到激发经气,补充阳气的作用。具体做法:最好是两个人相互来拍打。避开肩胛骨,以适中、不疼痛的力度,从上到下的顺序,来拍打对方的背部。每次50-100下,拍打结束后可看到背部有潮红色。每天可进行拍打1-2次。
(杏花岛作者芦玥,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
微信搜索公众号'杏花岛',遇见更有趣的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