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日本特务机关的高层,却为中国及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事业提供重要情报,多次出生入死。他是出卖国家情报的职业间谍,还是中共培养的红色特工?——有影评人说:“热播电视剧《智者无敌》中的主人公中村功,也许是最令人纠结的角色了。”实际上,由陈宝国扮演的这个中村功,在历史上确有原型,他就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夕,准确提供了日军南进情报的红色传奇特工——中西功。真实的中西功,其活动比电视剧中更加神奇。
间谍培训学校高材生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中西功是日本三重县人,1910年出生于该县多气郡一户贫苦人家,从小学习勤奋,19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公费留学资格,前往中国上海,进入东亚同文书院读书。
东亚同文书院,是日本豪门近卫家族在中国开办的文化交流机构,同时也是日本专门针对中国开办的老牌间谍培训基地。其在日本特工组织中,酷似黄埔军校在民国时代军界的作用。书院的毕业生,凭借严格的训练在日本各特工机构中占有优越地位,同窗之间又彼此协助提拔,仕途上往往飞黄腾达。中西功就读之时,校长就是后来的日本首相近卫文麿。
中西功是书院的高材生,他与同学西里龙夫关系甚好。上学期间,他们接触到了以记者身份为掩护的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成员尾崎秀实,深受其影响,从内心同情中国,反对法西斯独裁。1930年,中西功与西里龙夫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在学院期间,中西功曾向到沪www.(aIhUaU.com日本海军学员散发反战传单,参加抵制日军入侵上海的行动。由于斗争经验不够丰富,他们的行动很快被侦破,他和西里龙夫都因此被捕,后因查无实据而获释,随全体学生回到日本。
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红色间谍”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34年,西里龙夫返回上海,任日本新闻联合通讯社上海总局记者,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中西功也经尾崎秀实介绍回到中国,进入东北满铁调查部工作。满铁调查部是日本在中国最重要的间谍机关之一。因为中西功提供了一系列描述中国内部情况的分析文件,被认为极有价值,他于1938年被提升为满铁上海办事处调查室主任,并兼任日本支那派遣军特别顾问、日本“中国抗战力量调查委员会”上海负责人。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时,西里龙夫已经担任日本同盟社首席记者、日本中支派遣军司令部奏任级顾问。在北平的日军北支派遣军司令部情报科长尾崎庄太郎、在太原的日本商人白井行幸也与他们志同道合。在此基础上,以中西功、西里龙夫为核心的红色间谍网迅速成立。中西功还在上海建立了一个“特别调查班”,其中包括了大量中共情报人员。
由此可见,中西功的这个特工小组,一开始就有清晰的中共烙印。其成员大多是日籍中共党员,由当时上海的中共地下组织负责人潘汉年领导,在中共上海情报科吴纪光的指导下负责对日战略情报侦察。这一时期,以中西功为首的这一小组,以及由佐尔格(德国人,1925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尾崎秀实为首的共产国际对日战略情报组织,是战斗在日军内部的两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向延安和莫斯科传递着日本的核心情报。
获取日本对美进攻情报
从1938年年底建立,中西功的情报小组在敌人心脏里活动了3年半之久。
1941年10月,苏德战场正经历着极为残酷的较量,苏联急需了解日军的确切动向。但就在此时,佐尔格小组在东京被破获,佐尔格被捕,情况极其危急。为了获取日军战略进攻方向的情报,已经被日本特高课盯上的中西功毅然从上海乘船返回日本。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了解到担任近卫首相秘书的尾崎秀实被捕的消息后,中西功依然没有放弃,他来到了军部报道部,采用最初级的间谍手法,就坐在记者中听。这些记者高谈阔论,相互交流采访成果,结果中西功竟从中得知,日本陆军在大连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记者们认为这是针对苏联开战的前奏。然而,中西功却凭借同文书院的间谍训练发现了异样的端倪——演习的核心,是在大连进行的滩头登陆演习。进攻苏联,需要演习滩头登陆吗?这个疑问让中西功做出了日军这次大演习只是幌子,其战略意图极有可能是要南下的判断。
正在焦急时刻,幸运的事情发生了——中西功意外遇到了一个被派去采访(aIhUaU.COm)这次演习的记者。他立即开门见山地询问。记者刚开始感到意外,随后想起对方是满铁调查部的特务头子,于是放下戒心,说了很多绝密情况,包括日美之间进行的谈判截止日期是11月30日,日军内部对日美谈判没有信心,海军舰艇已经在濑户内海集结等。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得到这些情报的中西功如获至宝,迅速返回上海,又查阅各种内部资料和情报,随后向延安通报——日军即将南进,日美谈判将于11月30日截止,不再拖延,结合日本海军舰艇航行时间,日军发起南进作战的时间将为12月8日(即美国时间12月7日,珍珠港事变的日子)。这一情报被延安迅速转往莫斯科,并在潘汉年的授意下,通过军统在上海的秘密机关“21号”中的程克祥、彭寿两名特工转到重庆,发给美国大使詹森。
无所畏惧拒绝撤离
中西功不仅是一名“智者”,更是一名“勇者”。1941年,在佐尔格和尾崎秀实被捕后,
他们那个情报小组曾经尽最后的努力向中西功发出了一封电报——内容是“向西去”,落款为中西功曾用过的笔名“白川次郎”。这显然是提醒中西功东京已经发生问题,他有可能暴露,需要立即向中共的根据地撤离。
然而,中西功的想法是:反法西斯战争正处在重要的转折阶段,此时任何一份情报的价值都超过自己的生命。而由他在日本间谍机构内部建立的情报网,正处在黄金运转期。存在的每一天都能够向延安提供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如果自己转移,整个情报网也会立即毁灭,这意味着多年心血化为灰烬。因此,他的意见是自己不走,一面尽可能完成任务,一面拖延情报网覆灭的时间,提供更多的情报。
实际上,这不仅意味着中西功必须留下来坚守岗位,也要求他小组中的数十名情报员无人离开,无人叛变。
由于中西功通过自己的关系给特高课设置了种种障碍,也由于佐尔格的刻意掩护,直到1942年6月,中西功小组才被破获。从得到警报开始,他们足足坚持了8个月。就在被捕的前一天,西里龙夫还发出了日军进攻中途岛的绝密情报。
二战时期日本从意大利买得轰炸机到底有多少架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对击落天皇号之战的考证过程中,有两问题颇值得注意日本当时到底从意大利买了多少架“イ式重爆”,也就是BR-20轰炸机。
我在文章中采用的数字是72架,而不久gundamzaku兄(西西河网友)提供了他的看法。
关于这订购数量,应该是日本订购了100架,而意大利只制造了85或者88架。但是为什么会有72架这个说法呢?
二战日本陆军航空兵的编制是:集团/师团-团-战队-中队。每个战队按照装备的机种、所处时间的不同,由2-3个中队组成,每个中队标准定额是12架,这样一个飞行战队的飞机标准定额是24-36架。日本引进这菲亚特BR-20之后,装备了飞行第十二战队和飞行第九十八战队这两个部队,而72架正好是2个或3个中队编制的飞行战队总共所辖战机的标准定额。
要保证部队编制一直维持定额数量,购买战机的时候要多买几架留作备份,另外还要留出几架用于试飞,因此可以确认85或者88架的说法是正确的。WWW.aIhUaU.coM
看了他的说法我觉得有必要对此进行进一步的考证。

实际上,这个订购数字,在日本的资料中确实有不同的说法,一直没有统一。我写这篇文章时倾向于72架的,因为这是日本驻意大利武官有末精三日记中的数字,而他一直没有接到继续订货的命令。
不过参考上面的说法,这个数量却不够两个战队使用,因为至少有两架飞机不能投入实战 一架是送到三菱公司拆卸研究的样机,后来若干技术被应用到一百式吞龙和四式重轰炸机上面。另一架是没有武装,也没有编入在华日军序列的 天皇号 。
这样,数字就有点儿不对了。
为此,我重新查阅了日本方面的资料,现在,我更加倾向85架的数字。其主要原因是我发现在1939年2月兰州空战后,BR-20轰炸机队遭到我顽强抗击损失惨重。《日本的重爆击队》一书记载,3月间为九十八战队补充了十一架BR-20轰炸机。这时,显然已经是72架轰炸机交付以后的事情。那么,综合计算一下,如果最初的订货如所推测是为了装备两个战队,共72架,兰州空战后补充了11架,加上三菱工厂的样机和天皇号,正好是85架。不过,从记录看来,日本航空兵这第二次订货,应该是没有通过有末精三的渠道。
至于100架,那倒是另外一回事了。在公主岭训练的时期,日本曾经提出过继续购买100架BR-20的意向。但是,由于在轰炸重庆和兰州的空战中损失惨重,特别是天皇号的坠毁,死了日本两个空中英雄,让日本人对这种飞机失去了信心,这笔订货随后取消,所以只留下了一个数字而已 连藤田雄藏都玩不转的东西,日本还有几个飞行员能飞得好啊?
有朋友可能会质疑,二战意大利的装备烂得很,日本人怎么还会买他们的东西当宝贝呢?实际上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装备不是薄皮大馅就是一打就着,除了海军的人操鱼雷以外很少有能拿得出手的东西。但那要到事后方知,谁也难做事前诸葛亮的。战前,意大利的装备颇有些令人心动的地方。这主要是其造型外观的现代化,和高速、低廉的特点。不要说日本一贯有 崇洋媚外 的传统,甚至苏联在设计战列舰的时候也曾对意大利的设计十分青睐。
1-10中国空军装备的B-24轰炸机,遗憾的是中国的重轰炸机队在训练中战争就结束了,未能在对日战场上得到使用的机会。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实战检验证明,漂亮的造型和战斗力并无多大关系,正如意大利人的名字也都起得很好听,但打起仗来却远不如简单的约翰、伊凡那样坚定。对于这种 式重爆,日本虽然曾经寄予厚望,最终还是很失望地放弃了。二战后期日本陆军非常需要大型、重武装的轰炸机,甚至前线直接要求军工方面用美国B-24为蓝本来造,哪怕是全盘仿制都可以。但这种东西实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造出来的,日本在这方面的起步太晚了。
日本在二战后期开发过几种重轰炸机,但都没有能够量产赶上实战。
其实,就算是日本军方能够制造出B-24,恐怕也没多大意义的。一方面日本有多少资源可以建造这样的大飞机呢?另一方面中国飞行员在训练中发aIhUaU.com现,这种飞机的驾驶盘笨重得出奇,而且体积很大,对于当时身材矮小的日本人来说,只怕更是玩不转了。
顺便提一下,在今天日本的市场上,意大利货依然是以设计精美和高档而著称的,看来天皇的子孙们并没有吸取多少教训。
1938年3月,河南彰德一场普普通通的冰雹,让日本人对 欧洲先进国家 意大利制造的 世界最先进轰炸机 第一次产生了怀疑。当时,日本陆军航空兵独立第三飞行中队的四架 式重爆刚刚耀武扬威地到达这里,正准备向南投入徐州会战一展风采。冰雹过后,中队长二井卓大尉麾下的 空中武士 们目瞪口呆。只见刚才还威风凛凛、巨人一般的重型轰炸机,现在个个都变成了趴窝的鸡 机身、机翼布满凹坑,后机身更是被打出了无数窟窿。所有的飞机都需要大修,增援台儿庄战场的计划只好取消。
一场雹子让 式轰炸机的处女亮相推迟了一个多月,等二井大尉一行重新南下,台儿庄的日本兵骨头都可以敲鼓了。
原来,BR-20虽然号称是全金属轰炸机,但使用的铝材质量极差,特别是后机身有一段的材料不过是附着了一层铝箔的蒙布而已,纯属掩耳盗铃。所以,在一阵冰雹袭击之下,轰炸机就成了大麻子加蜂窝煤。
连冰雹都挡不住怎么能上战场?日本兵们一边抢修,一边找意大利人打官司了。然而,意大利人丝毫也不买账,拿出手册来说你看我什么时候说过我们的轰炸机可以防雹子了? 世界最先进的轰炸机 也没这条指标嘛。这是你们维护的不好,对飞机爱护不够造成的(下雹子时候机械师趴飞机上去?)。
官司打到陆军上层,二井大尉等人遭到了申叱 意大利朋友能够骗我们吗?要谦虚,合作,要算政治账 原话不是这个,意思大体相同。其实,不仅是日本,就是在中国,和外国人合作的时候,双方发生矛盾,也是中方被上头训的时候居多,就好像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都是上了诚信保险似的。
日本军队强调服从,所以下面的官兵也没话说。但是,对这种飞机的不利评价,却不是上头申斥就能压住的,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啊。
就拿日军原来装备的九三式重轰炸机来比吧。它的确有种种毛病,到中国打仗都不敢飞过来只能船运,但至少下雹子它还不当回事。说九三式不怕雹子这话不假,要说九三式重轰炸机结构结实还是它的一大特色。比如它的金属蒙皮,采用了波状铝材,所以看起来飞机表面上布满一道道棱和凹槽,这使它的空气阻力上升,但要挨个雹子,可比只有一层薄皮aIhUaU.cOM的BR-20经折腾。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九三式重轰炸机的外号 直线迫降练习机 ,与它的结构结实也有关系。九三式的发动机设计不合理,所以尽管它装备两个发动机,但如果一个发动机因中弹或者故障停车,九三式就会干净利落地冲向地面,进入迫降程序了。好在它的结构坚固,所以迫降的成功率倒是很高。
巧的是,看日军纪录,九三式的发动机还特别娇气,在中国军队当时薄弱的地面防空火力面前,也屡屡被一击中就熄火。所以,这种坏掉一个发动机以后进行迫降练习的例子比比皆是,且取几个例子来看看吧:
野野垣大尉第十联队1937.9.1轰炸大同,遭地面机枪击中,左发动机熄火迫降于河滩,成功,乘员没有受伤,抢了老乡的驴和西瓜逃走(驴算拿飞机跟老乡换的?)。
秀岛少佐第十二联队1937.9.2轰炸张家口守军,左发动机中弹熄火,成功迫降在中国军队阵地上,遭围攻被全员击毙(技术不错,就是眼力差劲,白练了)。
久保木大尉第十二联队1937.9.13轰炸石家庄守军时,右发中弹起火,工作断续,竟飞回南苑机场,为九三式发动机被损后飞回机场的唯一一例。事后,久保等到飞机前给带伤工作 的发动机鞠躬(这么做发动机会不会折寿?)。
栗原大尉第十二联队1937.9.21轰炸太原战斗中遭到中国空军战斗机阻击,机枪射手慌乱中击毁自己飞机的左侧螺旋桨,迫降在机场附近,成功。(想起了《虎口脱险》)
涉谷少尉独三中队1937.9.22轰炸京汉线中国装甲列车,被车上高射炮击中,右发全毁,迫降河北省白东镇,成功,全员遭地方武装围攻乱刀砍死(又一个眼力不好的,还不如一下摔死痛快呢)。
浜田大尉独三中队1937.9.22同涉谷少尉,左发起火,迫降成功。
您看,如果没这个总需要迫降的毛病,它得不到这个外号,如果仅仅经常需要迫降但一降就机毁人亡,那也就谈不上 练习 了。这个外号很贴切。
就是这么一种破飞机还结实得可以呢,日本飞行员自然对雹子也能打趴下的新轰炸机有些不敬。
其实这种雹子都能砸坏的问题在意大利的装备里面,仅仅属于普遍现象而已,吃亏的不只是日本一家。中国方面也曾从意大利购买了大量CV-33战车,原因是价格便宜,等拿到手才知道这种装甲车在埃塞俄比亚居然有被部落战士用大斧铁锤砸烂消灭的 光荣 历史。
不过,日本人是有名的服从性强,虽然不满,依然努力学习掌握这种新飞机的使用,终于,从1938年5月开始,中国战场的空中,开始出现这种意大利大型轰炸机的影子。5月下旬,日军独飞十五中队的式重爆(从南苑起飞的,不敢用彰德机场了)轰炸了连接徐州和蚌埠之间的铁路线,徐州的停车场、电信局、司令部等地。此时,日本自制的九七式重型轰炸机也开始投入现役,日军用九七式轰炸机编成第六十战队,用式重爆编成第九十八战队,成为日军在中国战场的主力重轰炸机部队。从此以后,九三式轰炸机渐渐退出中国战场。
这期间,九七式重爆的表现其实不错,曾经积极为台儿庄日军解围,作用很大,但损失也不小。其中3月18日砥绵三郎中尉机被中国军队地面炮火击落首开正规九七式轰炸机被击落的先河,随后竹川贞义中尉等三机也在徐州会战中损失。而 式重爆因为投入战斗较晚,主要从事对黄泛区日军空投弹药食粮的任务,倒是没有损失。两相比较,意大利轰炸机( 式重爆)因为其比九七式更大的续航力和载弹量更受日军上层的看重。
此后,到11月期间,日军以这两个战队轮番轰炸武汉、西安、田家镇等地,颇有战果。另外日军还有一个值得琢磨的战术 炸延安专门用 式重爆 。这什么意思呢?大概是想用这庞然大物的洋玩意儿吓唬山沟里的 土共 吧,可好像没多大效果。大概,日本人也没调查一下, 土共 虽土,上层却多是留法、留苏吃过洋面包的,对洋玩意儿见得多了,毛公虽没留过洋,还是个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的豪横主儿,这是凭这几架中看不中用的意大利西贝货能吓唬住的吗?
说BR-20是西贝货,倒不是冤枉它。开始,这么个大玩意儿出现在自己面前,中国飞行员大概还真有点儿蒙,所以头两个月一直没有什么战果。等到交手几次,却发现这东西虽然个儿大,但是飞得慢,动作笨,而且也是一打就着,那就打呗。
1938年年底,日军用九七式和 式编队首次轰炸重庆,中国空军甩开比较灵活的九七机,
专打意大利大块头,当即击落一架,相泽、船敏等机均带伤逃回。事后跑回去的日军报告此战 式击落中国空军战斗机19架,不确定击落9架。萨说这皇军嘴上还有把门的没有?真有二十多架围着打早把您变中国队大门了,还能回去报告?
其实这样说中国队有点过分,中国足球队的确战绩不佳,但输球总还在10个以下,这意大利最先进的轰炸机呢?相泽的飞机上就开了32个大窟窿。
或许,得这么说 踢球,中国队不行,打仗,意大利队不行作战有些损失倒也不算过分,更糟糕的是在使用这种飞机的日军部队中,抱怨不断,综aIhUaU.COM合起来,包括以下几点:故障率高,手册上的性能和功能实际无法达到,备件不足而且与国际标准不符,这一系列问题造成该型飞机出动率低,使用中事故迭出。这事故还花样翻新,一会儿是发动机故障,一会儿是迷航,一会儿是飞到中间起落架自己出来了,一会儿是落地的时候起落架怎么也放不下来 在远程轰炸中,无论是对兰州还是重庆, 式重爆都不断出问题,损失也越来越大,乘员纷纷表示不信任这种轰炸机。
1-11空袭兰州中返航的日军 式重爆,图上的白圈都是被击伤的地方。
开始,日本陆军上层是坚决站在 国际友人 一边,但听的抱怨多了,不免有些狐疑。就在这时,又发生了第一次轰炸兰州行动中的 一一·一二 事件。
为了切断中苏运输线,1938年11月11日,日军第十二战队司令宝藏寺久雄少将下达命令由前线指挥官、第二中队中队长栗原贺久大尉指挥进行对中苏物资供应线上要点 兰州进行第一次空中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