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到1986年,一种来自山西一个偏远山区的神秘食品,在北京的十八家医院悄无声息地展开了一次临床试验。参与的医院都如雷贯耳,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安贞医院,海淀医院等等,实验的目的是测试这种神秘食品,有没有一种特殊的功效,甚至替代药物。主持实验的,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陆大彪,以及后来名满全国的心血管专家洪昭光。当初参与实验的实验员,在今天已经是知名专家。
这次实验在80年代的中国非常的超前,然而在今天的中国却非常的有必要。但是,这么多年,除了当初知情的人们仍然在坚持每天吃这种食品之外,实验本身已经被淡忘了。
这种神秘食品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大规模,高规格地进行临床实验,实验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再次提起这个实验,给自己的早餐来一次革命呢?
话还要从头说起。这是一段传奇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陆大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曾任中国作物学会医用作物委员会秘书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57年,山西省右玉县农业局破破烂烂的大院里,新来了一个北京来的大学生。他戴着一副眼镜,中等个头,皮肤苍白,看起来很瘦弱。尽管是个大学生,但是没人跟他打招呼。因为,他是戴着右派的帽子来的。而且这顶帽子是当时省里的权势人物亲自给他戴上的。这意味着这个年轻人在政治上的前景陷入一片黑暗,在本单位,在当地,甚至都不会有人敢和他说话。
然而这个年轻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在这里将发现一种食物,它会在20年后进入北京各大医院的药房,40年后,他发现的食物将挽救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这个年轻人叫陆大彪,北京人,1934年出生于鼓楼大街的一个小四合院。高中毕业考上了山西农学院,毕业后被下放到山西省右玉县农业局。1957年的时候他23岁。

右玉县离著名的毛乌素沙漠只有100公里,上世纪60年代县里的城墙几乎要被黄沙淹没
生活在上世纪60年代,饿得眼冒金星的中国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40年后的中国人将被吃太多的肉困扰。每10秒钟就有一个中国人死于心脑血管病,每天要死去8200多人。2010年的患病人数就达到2.3亿。从1980年到2010年这三个十年,心梗和脑梗逐渐成为中国人的第一大死因,四成的中国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这还不算由于过多的酒肉和太少的运动引发的糖尿病,结直肠癌等等。
被下放到穷困农村,半年回北京一次才能吃到肉的陆大彪这个时候更不会想到,深陷营养不良的中国人,40年后居然会营养过剩,甚至由于营养过剩而死亡的中国人已经远远超过了战争时期和苦难时期死去的人数。
上帝永远是公平的,他在把你放到一个绝境的时候,其实已经在你的上衣口袋里,悄悄地放了一把通向无限欢乐和成就的钥匙。但前提是你得活着,而且一直在前行。
陆大彪在右玉县贫瘠的土地上为当地人民选种的时候,上帝已经悄悄地把一粒种子放在了他的口袋里。当然了,饿得东倒西歪的陆大彪,根本没有意识到。
1957年的右玉县农民
右玉县地处晋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气候干寒多风沙,年均气温4℃,在陆大彪刚刚来到右玉县的1957年,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只有0.3%,大多数村子连水井都没有。土地贫瘠干旱加上寒冷,这里甚至被德国专家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当地人过的是“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生活。
转眼间陆大彪在右玉县生活了10年。在上大学期间他就结了婚,夫妻两地分居20多年。妻子在北京和他的父母一起生活,他自己半年回一次北京。妻子在昌平一个妇产医院工作,每天忙得脚不点地。陆大彪自己,患有家族性的高血压,即便是吃不饱的年代,高血压仍然不时地折磨着这个年轻人。
妻子是医生,自己又有高血压,陆大彪在农业局做技术员的同时,对健康问题比较敏感。这份敏感,让他在1958年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惊人发现。
解放后,右玉县就开始了令世人瞠目的植树造林。中国人熟悉的河南兰考县的焦裕禄,在这里几乎每一任县委书记都是。在不毛之地种树,加上干旱少雨的气候,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今天的右玉县
劳动强度大,营养和热量就得跟上。陆大彪对当地人的饮食结构比较了解,肉蛋奶根本不可能,基本是主食加咸菜,而且还不管饱。就连喝水都得走好远去挑,因为是深水井,水质也很差。但是他发现,本地人大多身体强壮,气力过人,而且长寿的很多,高血压冠心病基本绝迹。
那么当地人的主食是什么呢?莜面。灰白色,有一股自然香气,做熟之后富有弹性的一种北方面食。
难道说答案在莜面里?
陆大彪突然意识到,这种作物不简单。几乎是凉水加咸菜加莜面,就能让当地人身体强壮,很少生病,而且干活儿的时候很有力气,起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它的热量高于普通粮食,第二,这种作物里还有一种未知的物质,它很可能具有不同寻常的功效。
燕麦片
莜面,也叫莜麦,是山西内蒙一带吃了几千年的粮食。莜麦喜寒凉,耐干旱,抗盐碱,生长期短,所以山西莜麦的主要产区在晋西北,对于西北农民来说,莜麦最大的特点就是耐饥,“三十里莜面二十里糕,十里的豆面饿断腰”,这里的糕,说的是山西的另一种特产作物黍子,做成的主食叫黄米糕。
陆大彪刚来右玉县的时候,对莜面没什么感觉,村里人的主食,自己跟着吃而已。但自从他换了一个角度看这种普普通通的作物,就完全不一样了。莜面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这些成分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如何证明?如果确实有用的话,能不能推广到全国呢?
陆大彪决定开始行动。
(未完待续。本文采访自陆大彪的遗孀陈老师,大女儿陆文秀,前国家经济委员会食品工业协会工程师黄筱声,前农业部种子站站长王克平,陆大彪教授的合作者赵炜等等)
《定焦专家号》的图片皆由医院和专家本人以及患者授权拍摄,坚拒任何商业目的的转载使用。未经允许擅自使用或者转载抄袭,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定焦专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