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解答一:潘石屹是怎么发家的啊?
十年生死 潘石屹的发迹史
本人是房地产从业者,可以说地产圈内的大事小事,风云变幻,都离不开大腕与媒体,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对于老潘的成功,可以成为圈内的一个典型,可以说这样一句话:没有潘石屹,就没有今天的CBD,以下内容是本人转载,请赏阅:
在中国,谈论房地产风云几乎不可能不谈到SOHO中国公司的潘石屹,他开发的楼盘占据了北京CBD地区将近一半的销售额,他永远不变的招牌形象不间断地出现在各种论坛、媒体、户外广告上。9月1日,是潘石屹创办SOHO中国10周年的日子,他向记者来了一次“忆苦思甜”,谈起“走红”之前的那段艰辛淘金路。
在清水:小潘拉粮等人帮忙
1963年,潘石屹生于甘肃天水农村,小时候父亲是“右派”,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命运的第一次转变出现在1977年,这年秋天,父亲平反了,一家人从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搬往清水县城。
回城之前,潘家必须将家里所有的粮食拉到县城粮站交公,换成甘肃省粮票,这个任务落到了长子潘石屹的肩上。200多斤粮食,一辆平板车,20多里土路,成年之后的“老潘”身高也只有一米六几,对当年14岁的“小潘”来说,这趟送粮路的艰辛不言而喻,“两个坡道怎么拉也上不去,只好在路边等人帮忙。”
不久,潘石屹转学到县城高中,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漂泊,“从农村到县城,感觉到生活很有希望!”潘石屹认为,这是他人生的开始。一年后,潘接到来自省城兰州一所中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在兰州:自我介绍引来哄堂大笑
由于通讯落后,潘石屹很晚才拿到录取通知书,当他一个人踉踉跄跄来到兰州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站在教学楼前,一身行囊的潘石屹不知道应该找谁报到。
“赶了10多个小时的火车,太累了,坐在楼梯口一会儿就睡着了,”潘石屹回忆说,中午时分,迷迷糊糊的他才被人推醒过来。“你是我们班的,跟我来吧!”叫醒潘的是他的班主任金老师。
金老师将这个迟到的学生带到了教室,介绍给同学们认识。“我忘记当时自己说了一句什么话,印象很深的是我刚一开口,全班便哄堂大笑。”潘石屹猜测,那可能和自己的口音有关,直到今天,他的西北乡音依然无改。
“那时候,整天都是低头走路的,从来不看天,到毕业了也不知道学校教学楼究竟有多高,不像现在,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先看看他的高楼。”潘说,那是一段埋头读书的日子。
两年后,在全年级600个学生中,潘石屹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三年大专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
在深圳:花50块搞“偷渡”
1987年年底,潘石屹第一次南下广州、深圳。“从冰天雪地的北方来到鸟语花香的广州,突然觉得这真是天堂,尤其是深圳,每个人都过得那么开心。”
春节一过,潘石屹便变卖家当,辞职南下深圳,到达南头关时,身上剩下80多块钱,这便是多年后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创业资本”。由于没有边境通行证,这笔“创业资本”首先是花了50元请人带路,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偷爬进了深圳特区。
现实中的深圳并不像走马观花时看到的那么美好温馨。潘石屹为三餐而奔波,不久进了一家咨询公司,“其实就是皮包公司,电脑培训、给香港人当跑腿的、接待内地厂长经理旅游,什么能挣钱就干什么!”
由于语言不通,饮食不适应,深圳的生活始终让潘石屹感到非常压抑。两年后的1989年,公司正好要到刚刚建省的海南设立分号,认为“不能错过历史机会”的潘主动请缨南下海南,迎来了他自认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阶段。
在海南:炒房炒出了胆量
“初到海南,感觉就是热闹。街道上谈恋爱的、作诗的、弹吉他的,什么都有,每个人都有梦想,就是没钱。”回忆这段历史,潘石屹眼睛发亮。
不久,......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二:潘石屹的发家史
十年生死 潘石屹的发迹史
本人是房地产从业者,可以说地产圈内的大事小事,风云变幻,都离不开大腕与媒体,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对于老潘的成功,可以成为圈内的一个典型,可以说这样一句话:没有潘石屹,就没有今天的CBD,以下内容是本人转载,请赏阅:
在中国,谈论房地产风云几乎不可能不谈到SOHO中国公司的潘石屹,他开发的楼盘占据了北京CBD地区将近一半的销售额,他永远不变的招牌形象不间断地出现在各种论坛、媒体、户外广告上。9月1日,是潘石屹创办SOHO中国10周年的日子,他向记者来了一次“忆苦思甜”,谈起“走红”之前的那段艰辛淘金路。
在清水:小潘拉粮等人帮忙
1963年,潘石屹生于甘肃天水农村,小时候父亲是“右派”,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命运的第一次转变出现在1977年,这年秋天,父亲平反了,一家人从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搬往清水县城。
回城之前,潘家必须将家里所有的粮食拉到县城粮站交公,换成甘肃省粮票,这个任务落到了长子潘石屹的肩上。200多斤粮食,一辆平板车,20多里土路,成年之后的“老潘”身高也只有一米六几,对当年14岁的“小潘”来说,这趟送粮路的艰辛不言而喻,“两个坡道怎么拉也上不去,只好在路边等人帮忙。”
不久,潘石屹转学到县城高中,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漂泊,“从农村到县城,感觉到生活很有希望!”潘石屹认为,这是他人生的开始。一年后,潘接到来自省城兰州一所中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在兰州:自我介绍引来哄堂大笑
由于通讯落后,潘石屹很晚才拿到录取通知书,当他一个人踉踉跄跄来到兰州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站在教学楼前,一身行囊的潘石屹不知道应该找谁报到。
“赶了10多个小时的火车,太累了,坐在楼梯口一会儿就睡着了,”潘石屹回忆说,中午时分,迷迷糊糊的他才被人推醒过来。“你是我们班的,跟我来吧!”叫醒潘的是他的班主任金老师。
金老师将这个迟到的学生带到了教室,介绍给同学们认识。“我忘记当时自己说了一句什么话,印象很深的是我刚一开口,全班便哄堂大笑。”潘石屹猜测,那可能和自己的口音有关,直到今天,他的西北乡音依然无改。
“那时候,整天都是低头走路的,从来不看天,到毕业了也不知道学校教学楼究竟有多高,不像现在,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先看看他的高楼。”潘说,那是一段埋头读书的日子。
两年后,在全年级600个学生中,潘石屹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三年大专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
在深圳:花50块搞“偷渡”
1987年年底,潘石屹第一次南下广州、深圳。“从冰天雪地的北方来到鸟语花香的广州,突然觉得这真是天堂,尤其是深圳,每个人都过得那么开心。”
春节一过,潘石屹便变卖家当,辞职南下深圳,到达南头关时,身上剩下80多块钱,这便是多年后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创业资本”。由于没有边境通行证,这笔“创业资本”首先是花了50元请人带路,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偷爬进了深圳特区。
现实中的深圳并不像走马观花时看到的那么美好温馨。潘石屹为三餐而奔波,不久进了一家咨询公司,“其实就是皮包公司,电脑培训、给香港人当跑腿的、接待内地厂长经理旅游,什么能挣钱就干什么!”
由于语言不通,饮食不适应,深圳的生活始终让潘石屹感到非常压抑。两年后的1989年,公司正好要到刚刚建省的海南设立分号,认为“不能错过历史机会”的潘主动请缨南下海南,迎来了他自认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阶段。
在海南:炒房炒出了胆量
“初到海南,感觉就是热闹。街道上谈恋爱的、作诗的、弹吉他的,什么都有,每个人都有......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三:潘石屹是什么经历啊,据说以前是个放牛娃啊,怎么发家做房地产的?
就是有机遇,最早和几个朋友包了一片别墅,等房价一涨就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相关解答四:谁能告诉我潘石屹,王石,冯仑的发家史?求大神帮助
潘石屹是在海南倒腾房地产出来的
相关解答五:潘石屹前妻是谁
潘的原配就是怀柔的,孩子都很大了,10年前为了张欣,抛妻弃子,原配可是悍妇,元芳你问问潘,为何他的笔记本换过几台,脸上的伤出现过几次,身边的女人换过几波。
后来张与潘的二婚结合只是利益的结合而已。但潘石屹的原配曾经打的张欣满地求饶
相关解答六:潘石屹捐款
王石的捐款门事件发生以后,名人们大多数选择沉默,但是也有些人站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比如:经济学家朗咸平[郎咸平评说马云王石之行为]、杂文家鄢烈山[王石被迫"道歉"与鄢烈山主动辩护] 、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会长聂梅生[“王石实在太不像话了”,“地产界这一次被恶传是受了王石的害。”“万科在最应该领跑的时候没有领跑,却带来这么不好的影响。”]、潘石屹[王石和马云都是很有爱心的企业家]、冯伦[王石乃“真君子” 做的永远比唱的好]。在这些评论中各说各话。但是潘石屹和冯伦站在同行的角度来进行辩护还是有着特别的意义的。首先看一下万通的捐款:519万通地产及控股股东向灾区捐款234.56万元;潘石屹捐款:513SOHO中国200万元;万科的捐款:512万科捐款200万元,后追加一亿;1、潘石屹、王石、冯伦是相互非常了解的朋友潘石屹在辩护时的第一句话说得很明白:王石和马云都是我非常了解的朋友,在地震发生的当时,王石和冯仑在一起,据冯仑说王石马上就安排了捐款。从上面显示出来的捐款时间也好像印证了这个说法。不知道这两位站出来辩护不知道大家能否认可,因为兄弟之间提供的证词会不会被大众采信。当然这两位也是举贤不避亲,其勇气实在可嘉,也许会有效,也许会惹祸上身。2、三人的初始捐款额基本相同,可能有着默契三家的捐款在开始的时候可能都是在200万,后面都是加上员工的一些捐款,首先也要承认一个事实,当初他们的确不知道灾情的严重性,起始阶段做出如此判断应当说是合理的适当的。3、三人唇亡齿寒大家都在这个行业里面混的,面对的问题都基本一样,而且这么多年三家都是兄弟抬着混得。在关键时候无论该不该出来说话都要出来说话的。4、三家初始捐款额如此接近,为何唯独王石被骂?可能是王石近来学了任志强的一些招数,想以大炮示人;却不曾想平日的大炮现在早就躲起来了,在这样的大事件面前,任总是掂得清分量的。而潘石屹一直很低调,基本上是众口一词都是这样认为的;冯伦也是差不多,没有把自己放到最前线。在这里面相比王石实在是做得最多,却因为他那几百字的话语把本来可以风平浪静的事情摆到火上烤。三人都是绝顶聪明之人,王石明知该如何做却要选则在博客上发出不和谐声调,也许就是营销策略问题,想把捐款之作用发挥到极致吧。好在万科危机公关机制是很完善的,不然就难说了!冯伦最后的辩词是:“我们作为一个企业的确在发展过程中,在每一个重大的关节,作为企业领导人面临公众期待的时候我们自己要非常慎重地表达自己,并不一定你把公司所做的这些事情如实地讲清楚,就有可能得到大家的谅解,而需要注意到大家在一个特定场合,特定时期对一件事情特定的期待。所以我相信这件事情最近也有不同的人在讨论,万科也有自己的一个表态。这样的话,我相信大家会慢慢看到万科还是像过去一样,做的永远比说的好。”潘石屹的辩词是:我想在如此巨大的灾难发生之后,在灾后重建的艰难困苦都摆在我们大家面前,等待我们去投入建设时,还出现这么多不必要的辱骂和争吵,实在是非常不应该的。这的确是很大的问题,爱心难道也有级别、等级吗?有钱的捐钱,有力的出力,没有钱、没有收入来源的人群就不必要让他们捐款了,他们还可以做一些其他献爱心的事。这种捐款的排行榜和富豪排行榜一样让人不舒服。因为,这样做太注重物质和金钱的力量了,比金钱和物质更大的力量是精神的力量,爱的力量。这两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问题,但是同时也在回避问题。比如潘石屹说爱的力量最大,大家不应太注重物质和金钱,可是他前面也讲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有......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七:潘石屹的老婆是谁?
张欣
张欣在1994年和潘石屹结婚,1995年回到北京和丈夫携手在建筑界打天下,共创了他们自己的房地产公司——SOHO中国,并成为SOHO中国联席总裁。
张欣1965年出生于北京,14岁移居香港,之后,她留学英国,就读于苏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经济学专业。1992年,从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毕业,获得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此后加盟华尔街,先后在高盛和旅行家集团任职,直到1995年底,返回中国,与潘石屹共创了他们自己的房地产公司—SOHO中国。
2002年10月,张欣凭借“长城脚下的公社”获得了相当于建筑领域奥斯卡奖的全球“建筑艺术推动大奖”。2004年7月,张欣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4年度的25位“亚洲之星”之一。2005年1月,张欣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全球年轻领袖”(Young Global Leader),这是对她既有成就的认可和对未来改变世界将要做出的贡献的期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大规模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大量中小型公司在迅速崛起,做建筑的张欣和潘石屹敏感地预见到网络技术将要对未来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冲击。他们在自己的第一个项目SOHO现代城中首次提出了SOHO(小型办公、居家办公)的概念,为都市里年轻专业人士和中小型公司提供灵活的多功能空间,迅速获得市场的认可。
“长城脚下的公社”是张欣在中国建筑史上做出的又一创举。这个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设计建造的当代建筑艺术作品,在创新观念上,给处在建筑时代的中国带来极大的震撼和引领作用。“长城脚下的公社”于2002年应邀在威尼斯双年展第八届国际建筑展上展出,张欣作为这个项目的策划人和投资人“因其大胆的创新精神,积极推动12名亚洲建筑师设计建造出极富当代精神的私人住宅”而一举荣获威尼斯双年展“建筑艺术推动大奖”,这是中国人首次在世界建筑舞台获奖。参展模型被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这也是该中心收藏的第一件来自中国的永久性收藏艺术作品。
张欣热爱艺术,痴迷于一切能够展现创造力的活动,并对建筑艺术充满激情。作为中国最前卫建筑的资助者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她多次赢得具有国际声望的大奖。而SOHO中国所开发项目的创意也均来自张欣。
张欣和她的先生潘石屹,以中国开发商的明星夫妻和前卫形象著称,在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张欣和她的SOHO中国公司用一个个独特的建筑作品向人们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艺术品质和商业天赋。
热爱艺术又具有商业天赋的张欣与丈夫共同谱写着中国地产业的传奇。
相关解答八:潘石屹的第一任妻子是谁?
潘石屹的第一任妻子是潘石屹长子潘瑞的母亲【见大众网附唬片】
美国人张欣是潘石屹的三婚老婆,1994年结婚,生育潘石屹的二子、三子
相关解答九:潘石屹的妻子
张欣这个名字被人提起,似乎更多因为她是地产奇才潘石屹的太太。其实,张欣的名片上,一直是SOHO中国的联席总裁。老潘的很多项目,都有张欣的功劳。
张欣在香港长大,后来在剑桥大学读经济学。学成归来,她先后在高盛(Goldman Sachs)和Travelers Group的项目融资部工作。因为工作需要,她经常往返大陆和香港,就这样结识了潘石屹。
潘石屹认识张欣的第四天便向她求婚。那时他是一个还没有出名的集团的合伙人,她是出身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而她竟然真的嫁了他,人们把潘石屹与张欣戏称为“土鳖”与“海龟”的结合,甚至打赌他们“不般配”的婚姻会解体。但事实上,12年来,他们很恩爱,并一起创造了SOHO中国。 他们被北京一家中文时尚杂志的出版人洪晃誉为“佳偶绝配”。她把张欣称为“中国最聪明的女性”。她说,“他们夫妻二人白手起家、创意无限。”
一天,潘石屹正准备出门上班,张欣叫住他,指出他的穿着搭配不当:衣领带扣的白色衬衫和黑色长裤。后来潘石屹换了一件朱红色衬衫。提起穿衣服,潘石屹笑着说:“我对时尚一无所知。这些事情全交给张欣打理。”
结婚后不久,因为投资方面的分歧,张欣与潘石屹亦出现过感情危机。她很果断地退出,在两年内生下两个儿子,回归家庭生活。张欣在公司决策上绝对“大女人”,却不把强势带到婚姻中,她深谙婚姻中的相处之道:“两个人不可能相爱一辈子,结婚后全靠感情维系着,婚姻就像是两个人并肩走路,一个人摔倒了,另一个负责把对方扶起来。”
对许多中国的中产阶层来说,潘石屹和张欣夫妇还代表了一种理想的现代生活方式,恰到好处地平衡工作和家庭这两种生活。张欣表示她“最珍爱的”就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天她都要抽出一小时,到儿子就读的私立双语学校参加家长活动。
相关解答十:潘石屹是怎么成功的?
十年生死 潘石屹的发迹史
本人是房地产从业者,可以说地产圈内的大事小事,风云变幻,都离不开大腕与媒体,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对于老潘的成功,可以成为圈内的一个典型,可以说这样一句话:没有潘石屹,就没有今天的CBD,以下内容是本人转载,请赏阅:
在中国,谈论房地产风云几乎不可能不谈到SOHO中国公司的潘石屹,他开发的楼盘占据了北京CBD地区将近一半的销售额,他永远不变的招牌形象不间断地出现在各种论坛、媒体、户外广告上。9月1日,是潘石屹创办SOHO中国10周年的日子,他向记者来了一次“忆苦思甜”,谈起“走红”之前的那段艰辛淘金路。
在清水:小潘拉粮等人帮忙
1963年,潘石屹生于甘肃天水农村,小时候父亲是“右派”,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命运的第一次转变出现在1977年,这年秋天,父亲平反了,一家人从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搬往清水县城。
回城之前,潘家必须将家里所有的粮食拉到县城粮站交公,换成甘肃省粮票,这个任务落到了长子潘石屹的肩上。200多斤粮食,一辆平板车,20多里土路,成年之后的“老潘”身高也只有一米六几,对当年14岁的“小潘”来说,这趟送粮路的艰辛不言而喻,“两个坡道怎么拉也上不去,只好在路边等人帮忙。”
不久,潘石屹转学到县城高中,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漂泊,“从农村到县城,感觉到生活很有希望!”潘石屹认为,这是他人生的开始。一年后,潘接到来自省城兰州一所中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在兰州:自我介绍引来哄堂大笑
由于通讯落后,潘石屹很晚才拿到录取通知书,当他一个人踉踉跄跄来到兰州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站在教学楼前,一身行囊的潘石屹不知道应该找谁报到。
“赶了10多个小时的火车,太累了,坐在楼梯口一会儿就睡着了,”潘石屹回忆说,中午时分,迷迷糊糊的他才被人推醒过来。“你是我们班的,跟我来吧!”叫醒潘的是他的班主任金老师。
金老师将这个迟到的学生带到了教室,介绍给同学们认识。“我忘记当时自己说了一句什么话,印象很深的是我刚一开口,全班便哄堂大笑。”潘石屹猜测,那可能和自己的口音有关,直到今天,他的西北乡音依然无改。
“那时候,整天都是低头走路的,从来不看天,到毕业了也不知道学校教学楼究竟有多高,不像现在,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先看看他的高楼。”潘说,那是一段埋头读书的日子。
两年后,在全年级600个学生中,潘石屹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位于河北的石油管道学院,三年大专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
在深圳:花50块搞“偷渡”
1987年年底,潘石屹第一次南下广州、深圳。“从冰天雪地的北方来到鸟语花香的广州,突然觉得这真是天堂,尤其是深圳,每个人都过得那么开心。”
春节一过,潘石屹便变卖家当,辞职南下深圳,到达南头关时,身上剩下80多块钱,这便是多年后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创业资本”。由于没有边境通行证,这笔“创业资本”首先是花了50元请人带路,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偷爬进了深圳特区。
现实中的深圳并不像走马观花时看到的那么美好温馨。潘石屹为三餐而奔波,不久进了一家咨询公司,“其实就是皮包公司,电脑培训、给香港人当跑腿的、接待内地厂长经理旅游,什么能挣钱就干什么!”
由于语言不通,饮食不适应,深圳的生活始终让潘石屹感到非常压抑。两年后的1989年,公司正好要到刚刚建省的海南设立分号,认为“不能错过历史机会”的潘主动请缨南下海南,迎来了他自认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阶段。
在海南:炒房炒出了胆量
“初到海南,感觉就是热闹。街道上谈恋爱的、作诗的、弹吉他的,什么都有,每个人都有梦想,就是没钱。”回......余下全文>>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