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沙龙嘉宾
北域:独立语文教师
Vivien:外企职员,女儿读三年级
陈薇:护士,女儿读二年级
李葵:妈妈,办有自建公益图书馆
林密:儿童文学研究者
时间
2016年4月13日
(以下是谈话实录,有删节)
▼
曹文轩笔下的儿童小说,人物的生活似乎与当下时代是脱离的。他在怀念自己过去缺失快乐的童年,以此作为内心的补偿。
曹老师在作品中努力还原自己童年的压抑和痛苦,以此得到弥补和释怀,而唯美是他的文字表现方式,以此强化补偿的深度和力度。
越唯美,越彰显其内心的隐痛!心理代偿是作品的重要功能。
那个年代很不堪,造成了曹先生的落寞与忧伤,此时的文字是对他内心最好的补偿与安慰。理性而唯美的压抑,是曹先生挥之不去的创作藩篱。
每一位作者都有创作局限,而生命的厚度与广度决定了局限的尺度。

曹老师对造成他童年痛苦压抑的历史原因无法深层次追究,取而代之,以栅栏中的园地之美来尽力安慰和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永久缺失。写作的深层次源起,就是作者内心的伤口,或者幸福。
正因为童年快乐的缺失,所以他以丰盛儿子童年的形式补偿自己。
刚才朋友们所说的女儿的阅读不快感,恰恰就是《青铜葵花》这部作品的败笔,把人物的兴衰命运寄放在他者身上,而这他者恰好就是一度带给文中人物及作者自身带来重重磨难的人。
曹先生在这里宣判了自己的命运,对造成他童年种种不幸与压抑力量的妥协与顺从,甚至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膜拜与垂爱。
这个结尾,就是市长大人关爱了葵花与孩子们的梦想,用行政力量或者说极权的力量完成了美好梦想的拯救行为。曹文轩老师在这里宣告了自己对权力的崇拜与感恩。
这就是极权之下的斯德哥尔摩症候,在曹老师写作中的叹息并热泪盈眶。
这是极其危险的写作尝试,曹老师宣告了自己与古典知识分子独立精神与批判责任的决裂。
恰好用令人疑惑的感动与唯美消解了其内心深处的痛苦回忆。
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疑惑地问我:“为什么读曹文轩的作品,总感觉有种说不出来的东西,导致最终读不下去。”
读他的作品,就是对一个失去独立精神的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探查与剖析,继而反思我的独立性与社群意识的矛盾关系。
阅读,决定着人们的精神发育史,我们在阅读中不能失去对未来清晰的前行方向。
曹老师在何处安放自己的灵魂?或者说如何关照孩子们的灵魂,是个隐秘的主题!
很多掌握话语权者,同样封闭、执念、放弃真诚与道义,其思想或作品对公众具有迷惑性与麻痹作用。
曹老师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教师,在作品中刻意建构一种超纯洁的唯美,冰清玉洁的思想,这令人费解。
是对造成其童年苦痛的社会压迫的有意回避,或者说现世隐遁?曹老师从未对读者敞开自己的心扉。
以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女孩葵花为主线,遭遇悲惨的命运失去父亲,受到嘎鱼的欺负手足无措,青铜的出现是女孩的精神支柱,虽然他几乎是个哑巴……
这样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兄妹关系,在经过各种命运的捉弄(认养,陪读,蝗灾,老黄牛之死,奶奶去世……)之后,还是难免别离。但是,最后葵花虽然离开,青铜也终于开口说话了……这对他们俩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虽然是个悲伤的故事,但是,处处可以感受到爱和温暖,青铜一家人对葵花的无微不至,油麻地人民的淳朴,甚至那个讨厌的嘎鱼,最后也晒出了他善良的一面……
青铜可能是一种失语的隐喻,是曹老师对自己作品中可能存在批判性的谨慎与压抑。
即使身心极致苦难,也要相信社会的道义底线,这恰好是一个虚妄的命题,民众的有道德底线与社会压迫者的无道德底线,曹老师为他们制造了一个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和解。
小朋友思想没那么深刻,她觉得好看纯粹是觉得里面的人物有意思,比如说嘎鱼就像班上倔强顽劣、喜欢欺负女生的XX同学,虽然让人恨的牙痒痒,但是某个关键时候又会令人刮目相看。
青铜就是个沉默寡言的护花使者[偷笑],而葵花则是个善良坚强的学霸。孩子的世界,就这么简单,楼上想太多了……
@薇 是的,小朋友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北域 请教下,国内儿童作家里,有谁是你比较推崇的呢?
郑渊洁前期的作品还很诚实,后期也发生了变化,或者说退化。虹影的作品,我觉得更诚实,更具有心灵的柔软与关照。
时光在前行,作家的心态也在变化。
我的想法与我的文学专业有关,基于文学批判的角度来审视曹老师的作品,这不影响我对他本人的尊重。
曹老师作品中的写作技法与情感释放经验都值得我们品鉴、学习,而背后的创作动机与灵魂的安放,需要读者以生命经历来体会。
对于国内儿童文学,我一直持观望态度,好的作品真的不多。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粗制滥造的所谓儿童小说,无论是取材、立意还是书本的印刷,包括插画等等,都惨不忍睹。
国内市场现在比较主流的就是杨红樱、郑渊洁等一类作家,还有像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代表了现今国内儿童文学的水平。其销量都非常可观,可以说几乎所有国内孩子都读过他们的作品。
这一类作品普遍很商业化,内容上比较幼稚,遣词用字也很随意,篇幅不少,内容毫无深度,类似于我们有些国产动画。
为什么有这么多孩子读,主要还是这类作品占了主流,我们的孩子接触的国内儿童文学精品还不多。包括现在国外的很多儿童文学作品被一一引进,很多都是经典,我的孩子就更愿意读国外作家的作品,比如罗尔德达尔,林格伦,莫波格等等。
至于曹文轩的作品,无论他是悲情主义也好,还是创作动机也好,就我和孩子所读的皮卡和丁丁当当来说,我觉得曹文轩也是在文风上尝试着转变。
我作为家长,孩子的阅读一直比较重视,对作品质量也严格把关,曹文轩的作品也是我们对国内作品的一次尝试,像《草房子》这一类,感觉孩子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暂不考虑。
“皮卡”和“丁丁当当”总的基调是比较欢快、美好的。读这两套书,你会感觉皮卡就是那个小时候的自己,调皮捣蛋,常常读着读着就会心一笑。丁丁和当当虽然是傻子,却有着普通人没有的纯真与美好,与其说是傻子,不如说更像天使。
孩子读完,感叹最多的就是关于丁丁当当身上存在的那种人性的美好。而且曹文轩的文学功底也明显要好于前一类作家,文字朴实又直击人心。
我记得之前有专家评判过什么是经典文学,不是说你正在读哪本书,而是你又在重读哪本书,可能是第二,第三,甚至更多遍。曹文轩的这两套书,孩子有时也会再拿起来阅读,说明还是有一定的魅力所在。
我观察到还有一本书,我们的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在孩子当中也有不错的反响,虽然描写的是旧中国孩子的悲苦命运,和现在孩子的生活相差甚远,不过几乎没有孩子不爱看,往往也是重读很多遍。
关于思想动机方面,我只能说自己没有专业人士考虑分析的深刻透彻,只是从一个陪读家长的角度,感觉曹文轩的文字比较干净,文学功底扎实,所以我更愿意让孩子读这样的作品,也希望国内出现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
其次关于儿童小说可以写什么主题。确实任何主题都可以被写进儿童文学。欧美的儿童文学,现在的主题更是无所不含,包括同性恋等主题也进入了儿童绘本。
问题不在于写什么,而是在于怎么写。说到苦难,《夏洛的网》的主题之一是死亡,够苦难的了吧。但怀特写起来却是举重若轻,那么温柔的笔触。
还有婚姻,有些儿童文学里也会写到。但欧美的儿童文学写到婚姻,是从阐释一种关系的角度来写,往往是当成一种哲学来写。而国内的儿童小说,写到婚姻,却是纠缠不清的婚外恋。
再比如关于私生女,国外的小说也会写到,但那会是一个这个孩子发现自身身份,寻找自我建构自我的过程。而中国的作品却是一个别人发现这个私生女身份的过程,这两种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说句实话,外国儿童文学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比我们要做的好,我们的郑渊洁虽然脑洞能开大,写作技巧和文字功底却不敢恭维,充其量也就是“通顺”,沈石溪,呵呵,简单的说他的作品就是“华而不实”。
杨红樱,很努力想要靠近孩子的思维方式来写故事,成品说实话非常老套,所以相比较来说,曹文轩的作品,还是值得一读的。
虽然我女儿无法理解那个年代发生的奇葩事情,但是孩童的心是一样的,羞涩,敏感,真诚,顽皮……她关注的只是这些孩子之间交流的过程,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这样,什么是文化大革命,什么是上山下乡,她来不及思考,也没能力去思考。
我的孩子读了好的作品就会说,妈妈,我有种感觉,但是说不出来[偷笑]
其实看看国外语文课和写作课的上课方式,就注定了成人以后作家的思维模式的差距!说白了就是教育的差距。
关于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取得的成就,我作为一个家长觉得还是和世界水平离得比较远。别的不说,父母和孩子的选择就是一个明证。我们不能否认很多父母抱怨原创的作品没有营养,缺乏深度,这一点是任何获奖都掩盖不了的事实。
什么叫世界的水平?世界的水平里有对儿童心理的研究,有对文学创作本身的虔诚,有对普遍人性的探索,有对诗意和哲学理想的追求,有把一切人类优秀的东西在孩子小的时候以一种漂亮而适合的方式放到他手上的愿望!
曹文轩的草房子里,描写的应该是乡村的情境下、孩子们的生活。我曾经在农村生活到八岁,才离开回到城市。或者可以说,是机遇让我的父母能够带我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在我的印象里,草房子里的秦大奶奶出现过,撒泼耍赖的另一面,也是一位心存善念的老人。
白雀和蒋一轮出现过,只不过最终他俩出现在同一张结婚照里、幸福或者不幸福到现在。而那时的我,也是桑桑一样的小情报员,跟在他俩后面捋过青青的麦子,嚼出一嘴的甘甜。
农村的女孩子,就是像纸月那样看起来温柔内敛,如果你不了解她们,就会觉得她们的内心跟外表一样柔弱。还有被欺负的秃鹤,只是因为那一点点不同,只是因为那一点点自尊......还有农村人对于生与死的态度,你说不好那是漠然,还是参透以后的平静。
农村的憨厚,农村的相对封闭,农村的缓慢节奏,农村孩子淳朴又敏感的心。在草房子里都能感受到。
但是城市的孩子,生活与他们是那样的不同。城市人群之间的隔离,城市里人与自然的隔离都是不言而喻的。我记得我也度过了那样一个漫长的适应期。要找土地和花草得去公园,要找小朋友玩需要敲门……
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农村的孩子,都需要解释。而农村孩子的游戏,也需要向城市孩子解释,为什么不用玩具就可以玩上一天。
这是差异,这种对差异的展现,应该会引起各种议论、甚至反感。尤其是从未在农村生活过,深入体验过的人群。
现在谈谈我的反面意见。
首先,既然是作家,文辞修炼必定远远高于我等平凡。《草房子》的句子展开优雅而且环环相扣,有很强的逻辑性,也值得正在学习写作的我好好参考。
《草房子》的故事性也值得赞赏,虽然我对中间白雀与蒋一轮的恋情描写保留意见,不认为特别适合青春期以下的孩子观看。但是最后对白雀与谷苇因为饺子的决裂,让我觉得非常痛快。特此标注了“争执也是一种观察人的机会,并且比任何时候能见人的本性”。
其次,曹文轩的作品不应该被认为是“儿童文学”,当然在百度里对他的定义也是“少年文学”。
看了这五位外滩教育阅读群群友对曹文轩作品的讨论,相信你也有话想说。那么,欢迎来我们的阅读群!你可以独抒己见,也可以直接和这期微沙龙谈话嘉宾“理论”。
长按下方二维码,留言“阅读群”并添加外滩君小号,我会在固定时段拉你加入群。
(ID:TBE-001)
点击下方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
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
喜欢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