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重青少年基地,没有任何人会因为任何事被处罚,陪孩子读书的助教们对这件事也没有疑虑。那么奖励呢?曾经有助教在会议上提议:孩子一个星期都好好写功课,就给他一个奖品。我们亳不犹豫立即否决,不是因为买奖品要花钱,而是因为,我们不愿意用奖励控制孩子。孩子如果一星期都好好写功课,表示他的内在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我们陪着孩子看到他自己的好,欣赏自己的进步,和孩子一起开心,孩子内在主动的改变,是任何奖品都法匹配的。
基地从来不集点,不公布任何的排名,也不用实质的物品奖励孩子好的行为。因为不时会奖励孩子,当孩子问我们:「如果我答对了,可以得到什么奖品?」我们直觉的回应就是:如果你答对,表示你学会了,学会一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奖品。但我们当然知道,大多时候,这是孩子撒娇讨爱的方式,因此,我们还是会回应孩子的需求,但仍然没有给奖品。
基地的助教提到,他去过一个课后班,孩子写完作业后可以下棋,因为下棋的人越来越多,老师就贴出一个下棋的排行榜,赢棋的人可以在榜上贴一个点点。下棋本来是好玩开心的事,孩子没有要赢得奖赏的念头,但排行榜一贴起来,孩子们开始很在意输赢,最后下棋的人反而变少了。人们以为奖励可以增强孩子的行为,殊不知奖励可以增强的,往往只有实验室里生物的行为。
基地不用奖励控制、形塑孩子的行为,但我们看到许多亲子冲突,都是因为爸爸妈妈祭出奖励法。
就像基地的孩子东东。他是个灵活也很能学的孩子,而东东的妈妈很容易为孩子的行为焦虑,除了很积极帮孩子安排活动(不管小孩是否想参加),小孩有不如妈妈预期的行为,如:热衷于课业以外的事物,或是和妈妈顶嘴,妈妈就会觉得小孩要变坏了,要叛逆了。亲子双方常因此起争执。

妈妈并不是一个严厉的家长,平时跟孩子也能愉快的相处,但为了让孩子可以「回到正轨」,就会祭出奖励法。孩子一开始会努力达到要求(如:十一点以前睡觉),一旦孩子忍不住,熬了夜,妈妈就失望、生气,对孩子大发脾气。二人吵完架撕破脸,妈妈为了赢回孩子的心,就拿出更吸引人的条件,让孩子愿意继续努力履行约定。
妈妈把约定当成契约,严格检视孩子是否违反规则,若有就拿约定出来威胁孩子,或责怪孩子不守信用,双方起冲突后妈妈气得取消契约,但契约一取消,孩子就回到他本来的行为模式、生活状态,因为没有值得努力的东西。妈妈以为给奖励是个改变孩子的好办法,却反而被这样的方式绑住;因为,没有奖励,孩子就不愿意改变。
我们在妈妈身上看到依赖奖惩的后果:给予奖励的一方,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不在乎孩子无法做到的困难是什么,只在意孩子有没有做到约定;而孩子也不愿意和大人沟通,只想用任何手段得到奖品。奖励或惩罚让大人、孩子忘记自己的本心,大人小孩之间本来应该彼此关心,但最后大家关心的只有加了几点或扣了几点。
搬开绊脚石,我们这么做
很多年前,有一位基地的助教热情的说想要为孩子们上课。我们知道为孩子上课没那么简单,但助教盛情难却,也就帮忙兜孩子进教室,课堂上只见助教一直抛出各式各样的专有名词,孩子们满脸问号,他一点都没注意到,一直讲下去。孩子们第一堂还会看大人的面子认真上课,第二堂孩子们就上不下去了。
许多带孩子的人都遇到这个状况,但多数人会认为这是孩子的问题,于是用了很多方法来规范孩子,规定孩子要遵守跟大人的「约定」,孩子无法安静就处罚,孩子学不会,就一再重复考试、罚写,孩子不想学,就认为孩子懒惰不上进,不珍惜社会资源。
人们会说:「这孩子明明有能力,就是不想学」,或许孩子们真的是这样,但重点是,怎么看待孩子的问题?是把问题归咎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还是搞懂孩子的困难是什么,协助他排除问题?
我们跟助教谈了课堂上的状态,请他练习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猜想哪些地方孩子可能会不懂,在课堂上多听孩子说话,接受孩子对老师的反驳,也要去想:是我自己想要这样,还是孩子也想要这样?我认为很好的事情,小孩怎么想?
很愿意协助孩子的他,从来没想过这些事情;而这些建议整个翻转了助教,于是他开始放慢上课的速度,注意每个孩子上课的反应,实时修正自己原先的安排,孩子们在课堂上立即有了反应,也越来越喜欢找他聊天、谈事情。
助教跟我们说,他以前教小孩时从来没想过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不会,基地为他开了一扇窗,去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他反而更能体谅孩子,更有力气陪伴弱势的孩子。
也因为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我们看到许多阻碍孩子主动学习的绊脚石,助教们总一边设法处理绊脚石,一边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
人本教育札记精选《人本教育札记》试图用一种较宽广的视野和角度来解读「教育」,在掌握台湾本土社会脉动与兼具国际视野下,将教育改革与家庭生活结合,并引导社会对人文生活环境及弱势族群的关怀与尊重。
每期均含特别报导、教育在线的父母/教师与孩子、教育时事评析等与社会脉动、教育议题相关的讨论。对校园现场的描绘、对师生授教与受教心声的体会、对教学态度与理念的深刻反省、对「人」更真实的理解及对现存社会问题的探讨。
《人本教育札记》不在寻求单一的共识、灌输相同的教化规条,而是要透过辩证与自主思考,为台湾的教育开启更多元的可能。
撰文者郭珮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