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是标准的民国才女。她出生于1911年,民国刚刚开始。1932年,她21岁,从东吴大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读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她24岁,与钱钟书结婚,一起奔赴英法留学。
1934年,她第一次发表作品,是短篇小说。1940年,她连续写了两个喜剧剧本。她受过系统的文学教育,又不缺乏才气,但是,我们要真正迎来她的作品,却要40年以后了。
1981年,《干校六记》出版,她作为一个作家回到公众视野。这本书写了她下放河南的生活,小心翼翼,却充满了伤痛。1988年,她这一生最出色的作品《洗澡》问世,是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这时的杨绛,已经70岁了,按照中国传统的看法,她已经是一位老人了,但这时的她,开始通透而勇敢。
三联阅读配图
1997年,女儿钱瑗去世,1998年,钱钟书去世。杨绛成为孤零零的一个人,她却变得更为强大。5年后,她的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深深打动读者,成为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以至于人们对她进行追思的时候,纷纷使用“他们仨团圆了”这样的话语。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独自一人面对这个世界。杨先生过着宁静的生活。但是,这并不影响媒体对她的包装、宣传甚至炒作,她很静,但是围绕她的世界却太嘈杂了。据说,她留有医嘱,要求自己火化后再发讣告,她不想被打扰,但是,网上第一时间把她去世的消息公布了。人们等着这个消息,等着利用这个消息,然后,就是营销。这种嘈杂是她所不希望看到的,甚至是她最反对的。流传最广的是她这一句话——“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话由杨先生自己说出来,当然是优雅的,但是,在互联网世界,这样的句子最终演变为一句心灵鸡汤。
最近几年,有关杨先生的文章,都有这样一种鸡汤化倾向。她的书都不厚,但是即便如此,越来越多的人都丧失了阅读的耐心,人们把她的句子抽离出来,宣讲一些做人的道理,如果她老人家知道这些,想必会哭笑不得吧。除了摘抄这些句子之外,有媒体甚至杜撰了她的“百岁感言”,其中最煽情的是这样的一句:“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编辑拿到杨绛那里求证,发现她根本没有说过这句话,那流传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