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内容: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册。
设计思路:运用阅读期待,多媒体片段出示课文段落,以情感为主线,逐层引导、理解、感悟词句,体悟伟大的母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词,培养概括能力。
2.品读词句,体会牛的倔犟、悲壮、慈爱进而感悟母爱的伟大。
3.通过学习课文,启发学生学会感恩,回报自己的父母。
教学重、难点:品读词句,理解母牛拦路索水的行为和原因,体会伟大的母爱。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情境体会缺水的环境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文章第1段。)谁能读一下?(生读课文第1段。)
师:通过这两句话你了解到什么?
生:这个地方极度缺水。
师:这里有个词是那样强烈地撞击着你的心灵,是哪一个词?
生:极度。
师:换一个词。
生:非常。
生:特别。
生:极其。
师: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什么样子,你能想象一下吗?
生:黄沙满天,到处都是黄沙。
生:热得让人受不了。
师:生活在这里的人怎样用水呢?
生:我认为这里的人嘴唇都是干干的,没有那么多水可以饮用。
师:干裂的嘴唇随处可见,你想得真好。
生:我想到的就是一些人在岩缝中接水。
师:是啊,真是那样。从这短短两句话你就想到了这么多,真会读书。
二、品读词句,理解老牛的悲壮
(课件出示第2段话。)
师:谁来读这段话?(生读第2段话。)
师:不错,第一次读就能读得这样流利,很不错了。
师:从这段话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每天这些人只能用3斤水。
师:3斤水在你印像中是多少,我带来了3斤水。(师出示3斤水,生发出惊讶的声音。)为什么惊讶?
生:我认为这3斤水太少了,不够维持人们生活。
生:我认为太少了,我们一天至少要喝3斤水,可他们要用这些水生活。
师:在夏天里烈日炎炎,这3斤水可能都不够我们一个人喝的,所以在这里有严格的纪律——
生:谁也不能私自动用一滴水。
师:这水从哪里运来的?
生:是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
师:所以有严格的纪律——
生:谁也不能私自动用一滴水。
师:那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生:严肃。
师:按你的理解读一读。
生:谁也不能私自动用一滴水。
师:怎么使用啊?
生:可能他们洗漱后再用这些水去做别的事,可能去喂牲口,就是不能浪费。
师:让我们看看这沙漠地区到底什么样。(课件出示沙漠区的照片,生发出惊讶的声音。)
师:荒凉的土地已经沙化得很严重,村落已经变得荒芜,有的人家已经搬走了,一个小男孩坐在水桶上眼巴巴地望着运水车来的方向。
师:你能根据前面那段话,猜一下我要讲个什么故事呢?
生:是一个怎样节约用水的事。
生:是一个人为了取水舍己为人的事。
生:是讲人们怎样取水的。
师:同学们真会想,你能根据你们想的为这段话加一个标题吗?
生:节约能源,人人有责。
生:珍贵的水。
生:节约用水。
师:你们想用谁的?
生:珍贵的水。
师:刚才那段话是这个故事的背景,现在故事现在开始了,请你默读这段话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生默读第3段。)
师: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生:憨厚和呵斥。
师:谁能说说憨厚的意思?
生:老实。
生:忠厚的意思。
师:把你们说的加在一起。
生:忠厚老实。
师:呵斥是什么意思?
生:吓唬它,喊走它。
师:有吓唬的意思。
生:我认为有命令的意思。
师:是吼,驱赶,大声地命令地赶走它。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用其他词替换来理解文中的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生:骂骂咧咧。
师:骂骂咧咧就是说脏话,大家想一下说脏话是不是很不道德。
生:是。
师:还有不明白的词语吗?
生:戛然而止。
师:戛然是什么意思?
生:突然的意思。
生:我认为是马上的意思。
师:你为什么这样理解呢?
生:因为上文看到老牛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突然一个急刹车戛然而止,我想是很快的意思。
师:联系上下文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且同学们用了换词的方法,非常准确。戛然的意思听明白了吗?它是一个象声词,突然停止的意思。
师:谁来读一下第4段?(生读课文。)
师:非常好,有一个词。任凭驾驶员怎样?
生:按喇叭。
师:这次读准了。这么长一段话你能比较流利地读下来,说明你平时的语文功底还不错。听他读完了谁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话的意思?
生:一头老牛在公路上拦车的事。
师:老牛为什么拦车呢?
生:因为它渴。(板书: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呀!)
师:你在这段话中找一找哪里写出老牛渴呢?别着急,读书读课文要沉思黙想,你从哪句看出来的?
生: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跑上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我从这句话中看出老牛把缰绳挣脱了,那么忠厚老实的老牛,它多渴啊。
师:你理解得真好,你能按你理解的来读一读这一句话吗?(生动情读。)
师:挣脱了缰绳疼不疼?(很疼)憨厚的老牛别人一般认为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我们从这里看出老牛渴啊,就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一读。
师:就带着这样情感再来读这句话。
生:(动情读)“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呀!”
生:“老牛不肯挪动半步……”我们都知道老牛是很老实的,但是这次这老牛这样不就是为了喝一口水吗?说明这地方实在是太缺水了。
师:说得太好了,所以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呀。
生:“汽车排成一条长龙,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有些司机开始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我从这里看出来,被火烧了多疼啊,可老牛却不为所动。就是想喝一口水。
师:老师提示你一下:动物怕什么——
生:动物怕火,但它不走,它很渴。
生:动物怕火,但老牛不走,所以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呀!
师:如果你是与老牛僵持的小战士,你给老牛水吗?
生:不给。
师:你还记得刚才的纪律,真好!
生:我想应该给,如果不给的话老牛就会一直站着,后果不堪设想。
师:有人不同意了是吗?还谁同意不给呀?
生:我觉得应该向上级请示一下。
生:我觉得水都是有数的,少了水会死人的。
生:我觉得应该给,老牛在这里僵持着,全村都得不到水会死人的。
师:后果比较严重,那我们就来辩一辩,站起来就可以说,但要注意谦让。
生:应该给,牛也是一条生命啊,给了就挽救了一条生命。
生:不该给,送的水是有限的,人少喝一点水也是受不了的。
(生辩论。)
师:就到这,不同意的同学想着纪律,同意的同学善良。给老牛水就等于救老牛一命,因为我们记得这句话——
生: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呀!
师:这个“渴呀”读得真好,读出了对老牛的同情。师:那你给这段话加一个标题。
生:渴极了的老牛。
生:水是生命。
生:老牛堵车。
师:老牛索水更好。
生:老牛取水。
师:取水?取到了吗?
师:你看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概括一段话要有个原则,既要全面又要简洁,标题更要精练一些。这段话说的是谁?(老牛)干什么?(索水)
师:你们想用哪一个标题?
生:水就是生命。
师:给不给水不是我们能决定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你们选一个读书读得最好的同学,让他准备一下,同学们放声读读这段话。(生放声读第4段话。)
师:准备好了吗?同学们听她读,然后看看在这段话里你又从哪些地方看出老牛渴呀。(生读第4段。)
师:从她的朗读中听出了她对老牛关爱,同情,怜悯。你从哪里看出老牛渴啊?
生:我从“战士们没办法……但还是不肯让开”皮开肉绽是很疼的,但老牛没动,说明老牛很渴。
生:我补充,狠狠地也能看出老牛很渴。
师:你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吗?(生动情读。)还有哪些地方?
生:我想通过一个词,皮开肉绽,一定是非常恐怖,但老牛还是不肯让开,说明老牛渴。
师:我读前半句,你读后半句好不好,用你的声音来表现牛的渴。(师生合作读文。)
生:我从“瘦骨嶙峋”看出来的,那么瘦,再挨打,命都不要了。
师:那你就带着这份真情再来读这句话。
生: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呀!
师:真好,他的声音里面已经含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情。
生:我从“鲜血浸了出来”看出来老牛渴的。
师:老牛连命都不要了,就为了喝一口水。
生: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呀!
师:同学们,为了更好地体会这段话,我来读黑色的字,你来读红色的字。边读边想象着画面,读一读。(出示这段话,有些关键词用红色的字来出示。师生动情合读这一段。)
师:它那瘦骨嶙峋的身躯忍受着皮鞭的抽打,为的是什么啊?
生:喝一口水。
师:鲜血直流,为了什么啊?
生:喝一口水。
师:命都不要了,为了什么啊?
生:喝一口水。
师:给水吗?
生:给!
师:现在好多同学都给水了,和现场的战士是一样的,好,我们一起齐读这句话。
生:“最后……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放在牛面前。”
师:这是全文唯一一处人物说的话,应该怎样读?(生读。)
师:你的读里面有恳求的语气,要读准“处分”。
师:现在给这段话加一个小标题,应该加什么呢?
生:感人的场面。
师:多么感人的场面啊,还历历在目啊。这珍贵的3斤水来得不容易啊,是老牛用什么换来?
生:生命!
师:这弥足珍贵的3斤水用什么换来的啊?
生:鲜血。
师:这救命的3斤水是用什么换来的?
生:生命!
三、感悟母爱,学会感恩
师:我们似乎都说不下去了,但故事没有结束,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水,而是面对着夕阳仰天长叫,似乎在呼唤着什么,不远处的沙堆后跑出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小牛舔舔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
师:现在请你给这篇课文加一个题目。
生:母子亲情。
生:母爱的伟大。
生:伟大的母爱。
师:读一读这个题目,想一想这头老牛;再读这个题目,想想那头小牛;最后再读读这个题目。(生动情读。)
师: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生:这头老牛太了不起了,为了自己的孩子献出了一切。
师:我看到你已经体会到了,此时此刻你想起了谁?
生: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妈妈为我们做得太多了,我感受到了母爱的重要性。
师:那就拿起笔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可以再读读,感受一下再写,也可以直接就写。
师:你来读读。
生:我想到了我的母亲……
师:三分文章七分读,用心读你的文章好吗?
生: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她为我做得太多了,我无以为报,母亲我爱您。
生:母爱的力量太伟大了,它可以战胜一切,母爱包容了天地也包容了我,我多幸福有一个爱我的妈妈,她给我的爱是我做所有事的动力。那天拼着命把我带到世上的是妈妈,妈妈我爱您!(掌声。)
师:老师感动了,那天拼着命把我带到这世上的是妈妈,我和你们想的一样,让我们一起回忆妈妈都为我们做了什么。早晨想叫你起床,却不停地看表,想叫你再睡一会。放学了,妈妈把情意做进可口的饭菜,可你却不理,你可知道这是妈妈的情意。晚上,你昏昏睡去,妈妈还在洗你刚穿了一天就脏了的新衣。爸爸说你累了,妈妈说只要孩子有出息,便倒头睡去,可梦中都是你。
师:同学们,有一句话:“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是什么意思?
生:动物和人一样是有感情的,等到它的父母老的时候也会孝敬它的父母。
师:是这个意思。小羊在出生的时候是跪着吃奶的,它懂得这份恩情,它要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乌鸦长大了会像父母过去给它找食那样反过来喂它的父母,它知道这是孝义。学完这篇文章,我们要擦干眼泪不单单只是感动,感恩之心要天天有,慈母之爱要时时念。今天回去就把这篇文章与父母共读,用行动来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
评析:
《母爱》一课是杨修宝老师在哈尔滨市第八批市骨干培训班上展示的一节观摩课。《母爱》这篇课文是“语文版”教材第8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让人感动,杨老师的这节课亦让人感动。
一、阅读期待,激发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无论什么理由,一名教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了,这名教师的教学就失败了。”
日常我们的课堂教学,讲授教材,大多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抓住重点、深入领会,千篇一律。加之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有些已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怎样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趣,怎样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怎样让学生狂热地热爱上语文。这一节运用“阅读期待”方式的阅读课就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层层展开,感人至深,尤其结尾部分震撼心灵。结合文本的特点,杨老师设计了与平时的教学模式截然相反的教学思路:运用讲故事的方法,片段出示课文内容(4个段落依次出示),最后再整体出示整篇文章。这样做充分地利用了阅读期待的心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能够随着文本的不断展开而入情入境、心随文动,全情体验。这样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每一段文字的出现,学生都会立即投入,马上阅读。他们都随着文本的逐渐展开而联想——思考——品味——感悟。这样的阅读课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是学生喜欢的,是兴味盎然的。
二、工具人文,相得益彰
本篇课文的人文性很强,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很容易实现。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做到工具性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何在解读、品味人文性极强的文本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杨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1.理解词语,教给方法。
我们看到杨老师在教学“极度”这个词语时教给学生换词法理解;在引导学生理解“戛然而止”这个词语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一步体会;理解“骂骂咧咧”时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在大街上看到的,有的人嘴里说不文明的语言的情景”。这堂课中有几处词语教学,教师都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主动去理解词语的意思,在理解词语的同时还教会了一种学习的方法。2.概括标题,培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小学生“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忽略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致使高年级的学生依然不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而杨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在每学习完一段后,杨老师就引导学生概括小标题,而后让学生比较、分析选出一个最好的概括为标题。
三、以情传情,水到渠成
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杨老师始终注重学生情感的引导。首先运用品析词句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表达体会情感,并适当地引导,读出理解,读出感情。而后一咏三叹,反复引导读一句话:“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呀!”让学生的情感随着文本的深入逐渐丰盈起来。最后以深情配乐读结尾段,并激情写话,把学生的情感引向高潮。学生全情投入其中,情感的闸门已无法控制,喷薄而出,随着心灵的震撼,眼泪已不自觉地流下来。
四、从读到写,润物无声
杨老师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中,把很大一部分心思放在了“读”上。课堂上他进行了这样的分层次朗读教学。
1.开篇小段话,直接读,培养学生初次拿到文本时的初读能力。
2.第2段默读,这段话比较长,他提示并培养学生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一点杨老师落实的很好。
3.第3段话,渐入高潮,让学生推荐平时读课文最好的同学来读,目的有二:一以情促情,二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如何有感情地朗读。
4.最后全文的高潮也是最感人之处,教师范读,“揭开”谜底的同时,把情感推向高潮。
这期间穿插“咬文嚼字理解读(品析从哪看出老牛渴)”“一咏三叹复沓读(‘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渴呀!’一句)”“声情并茂引导读”“个性理解对比读(战士说的话)”等等。
这样一次次、有的放矢、情感至深的朗读教学,不单单是在进行简单的朗读训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用心、用情聆听着生命的吟唱。
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说:“阅读教学本身就应该包括写作教学的因素。”看过杨老师的一些课,他经常引导学生进行从读到写,读写结合的训练,这节课也不例外,教学到了最后的环节,学生情动而辞发,动笔写话,水到渠成。让文字沉淀成学生的情感与思考,感其情,明其意,从中得到教育。最后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母爱的力量太伟大了,它可以战胜一切,母爱包容了天地也包容了我,我多幸福有一个爱我的妈妈,她给我的爱是我做所有事的动力。那天拼着命把我带到世上的是妈妈,妈妈我爱您!”多么感人,这是学生的心声啊!明理之词,说教之语,毋庸置言。已经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了感恩教育。
编辑/李宝作
爱华网 www.aIhUaU.com欢迎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