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加速了谣言的传播,朋友圈、微博满天飞的养生、健康谣言传得多了,不少人也具备了一定的“反谣言”能力,有些耸人听闻的观点,一听就知道不是真的。然而,还有一些理论,打着科学的旗号,看上去有理有据的,其实也是谣言。例如人类只开发了大脑的10%,舌头不同部位可以感知不同味道等等,一起来击碎这些“伪科学”吧!
理论一 人类只用了大脑的10%

来源:这个流言可能的来源是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斯的《人的能量》。他写道:“我们现在仅仅只运用了智力和身体的一小部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里的10%是爱因斯坦用来解释自己的超常智力的。片面地理解这些研究结果,给这个谣言套上了科学的外衣。
真相:探讨儿童神经科学的科研网站Neuroscience ForKids撰文指出,人的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更加复杂。脑外伤、中风或是其他的脑损伤都会影响到大脑的功能,使人丧失行动、语言或思考能力。如果普通人只使用10%的大脑,那么从概率上说,这些损伤大部分会出现在未使用的那90%上,不会给人带来影响,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上世纪三十年代,神经学家运用电刺激来研究大脑活动。通过电刺激可以唤起主管感知和运动的大脑皮层的反应,对于人来说,这些部分占得比例很小,更大的部分是非感知非运动区域,不能通过电刺激来唤起,因此当时称之为“沉寂的皮层”,而实际上这里的“沉寂”并不是指这一部分的大脑没在使用。知乎网友“张子强”简单概括说,科学家扫描发现大脑的“激活区”,在每一个时间点,使用量都不超过10%。所以就以讹传讹成了只开发了10%。但是,就像钢琴一样,是不是要全部按下所有的88个键才叫不浪费呢?画一幅画,是不是要全涂黑才叫没有浪费呢?
理论二 舌头不同部位味觉不同
来源:很多人对此了然于胸——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敏感,舌两侧则对酸味和咸味敏感。这个结论已经写进各个教科书中,似乎这是一个无懈可击的科学常识。 1901年,一位德国科学家发表了一篇关于味觉研究的文章,描述了一些人的舌头的某些区域对特定的味觉更加灵敏的现象,这只是一种假设,并不是一个明确的科学结论。但这篇文章后来被哈佛大学精神医师 EdwinG. Boring翻译为英文,并被当成科学事实广泛传播。
真相:事实上这个假设早已被证伪。现在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每个味蕾上都拥有分别感知5种不同味道的细胞。味觉信号被细胞感知后,它们可能是每种味道分别通过不同神经纤维来传输,也可能是不同味道先进行编码,然后混合在一起通过一条 “总线”来传输。换句话说,不管使用的是哪种模型,每个味蕾都是能无差别地感知到5种基本味道。
理论三 饭后剧烈运动得阑尾炎
来源:“饭后不要剧烈运动,不然当心得阑尾炎。 ”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听过这样的劝告,甚至有人精确地计算出了时间,说一定要休息15分钟到30分钟才行。
真相:问答网站知乎网友、食品专业研究生钱程指出,阑尾是人消化系统当中一个几乎没什么用的器官,它的解剖位置接着盲肠,跟小蚯蚓一样。食物进入身体后要通过口、咽、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然后才可能来到阑尾这里。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的动力就是依靠肠道蠕动,而光是人的小肠,就有六七米左右,休息半小时是远远不够的。
临床上食物残渣掉入阑尾的确是阑尾炎的发病原因之一,但是这跟饭后运动实在没什么关系。常见阑尾炎的原因还包括阑尾的淋巴滤泡发炎、钻入蛔虫等原因。 “不过饭后休息我觉得还是必要的,因为食物这时候滞留在胃里面,需要血液来帮助消化。饭后剧烈运动可能造成血供不足,诱发胃溃疡。 ”钱程说道。
理论四 电池一次性用完再充电
来源:有人说笔记本和手机电池需要一次性用完,之后完全充满才能用下一次,这样电池才会比较耐用,否则即使充满了电也用不了多久的。
真相:知乎网友、武汉大学化学研究生“Grenadier”指出,镍镉电池有传说中的记忆效应,这种效应严格来说指的是放电放到总电能的25%就充电,如此长期循环,电池的总储电量会下降。然而只有镍镉电池等老电池有这种情况。现在市场上主流的镍氢电池、铅酸电池等是没有这种效应的。而且,过度放电和过度充电反而会对电池不利。
有时锂电池之类用久了会发现不耐用了,这其实不是记忆效应,而是用久了之后电压下降了。另外,老电池由于使用不当,尤其是如果刻意充放电过度,内阻增大,表观电压就会下降。此外电池是有寿命的,锂电池约为完整充放电500次左右,储能降为原来的80%。这里的完整指的是放光再充满,如果你一次用了40%就充满,这其实不算一次。“所以如果你用了锂电池但是没用完,推荐的用法是立即充一点电。这样比用完再充满要延长寿命。 ”也就是说,早年的镍镉电池之类的才需要放完电充饱用。锂电池是不需要的,而且过度充放电反而不好。
延伸阅读: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公布第一期食品谣言榜老年痴呆不传染谣言“传染”才可怕关于乳腺癌的几个谣言 乳腺癌跟这些因素有关谣言中伤 公众对方便面的误会有多深健康谣言泛滥朋友圈 部分养生帖不靠谱食品谣言终结者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