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药总局确定了27项保健食品功能范围,但去火、清肺、养胃、补脑、壮阳等伪概念却被生产厂家利用,在坊间大行其道。专家解释,这些概念多借助中医药文化演绎,有必要进一步明确食品与保健食品的区分标准,进而具体规定食品广告要求。
2014年12月22日,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二审稿提请全国人大委员会审议,二审稿规定,可用于保健食品生产但不得用于其他食品生产的物质目录以及用量,和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的目录,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但实际生活中,坊间被热传的各种食品“功能”早已悄无声息地“深入人心”:去火、清肺、养胃、补脑、壮阳……在超市里,随处可见各种功能宣称的食品。但仔细查验后便可发现,这些夸大营养和功效的食品,并不是保健食品。
普通食品不能宣称“功效”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研究员张坚认为,食品就是提供基本的营养物质,不能说有什么功效。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共五大类。其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因为需要量多,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大,称之为宏量营养素。各类包装食品,在营养成分表里,这几样也是必须注明的。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宋华琳介绍,消费者可以通过包装上的标志辨别食品和保健食品,根据《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和《保健食品标识规定》,保健食品标签上应当标有保健食品专用标志“蓝帽子”。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2015年我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预计将达到1万亿,并形成10家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百强企业生产集中度超过50%。这么巨大的市场,让无数食品企业为之眼热,并纷纷“打擦边球”参与。
宋华琳说,《食品安全法》以及《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一审稿中均规定,食品广告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但大量“打擦边球”的功能性食品的出现,不仅容易误导消费者,也造成食品安全监管的灰色地带。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食品与保健食品的区分标准,进而具体规定食品广告要求。
功能宣称多借助中医药文化概念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介绍,这些产品功能宣称其实是借助传统中医药文化中的概念,也只有中国人听得明白。至于某些产品所宣称的一些功能,在学术界及专家中也有很大的争议。对于长期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食品功能宣称,现在确实没有明确的管理办法,未来有可能采取区别于现有保健食品管理的方法进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