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变火药桶 点燃第一个火药桶!

朝鲜半岛变火药桶 点燃第一个火药桶!
当美国人“妖魔化”苏联时,其他国家媒体也跟风式丑化苏联,特别是在介绍阿富汗战争时,很少有人严谨求实地提供原始资料,文章千篇一律都是苏军被袭挨打,游击队斗志昂扬等等。但实际情况并非总是如此,苏军无论从入侵到撤退部大致把握住了阿富汗战场的总体态势,苏联总参情报总局(格鲁乌)特种兵和第40集团军侦察兵们在这场非传统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奇特的人员构成
1979年12月27日,苏联军队以格鲁乌特种兵为矛头,奇袭了阿富汗权力中心——塔什别克宫,打死该国总统兼国防部长阿明,拉开10年侵阿战争的序幕。可事实上,这支精锐部队本该用来维护阿富汗国内稳定的。
1979年5月2日,时任苏军特种兵侦察局副局长的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科列斯尼克上校被格鲁乌局长伊瓦舒京大将叫到办公室,令其负责组建独立第154特种兵分队。令人费解的是,伊瓦舒京大将只允许科列斯尼克从苏军的乌兹别克族、土库曼族和塔吉克族官兵中挑选,要求士兵必须已服役1年至1年半,熟练使用特种兵装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有严格要求。
一个半月后,第154分队在中亚城市奇尔奇克组建完毕,每个连里都配备军事外语学院的实习学员,分队长由毕业于韦斯特列尔高等军官学校的A.T.哈尔巴耶夫少校担任。该分队是一个营建制,兵员总额为538人,下设4个连和4个独立排,分别是1个步兵战车连、2个装甲车连、1个混成连(包括火箭筒排、火焰喷射器排和工兵排)、通信排、自行火炮排、汽车连和后勤保障排。尽管没有人告诉科列斯尼克组建这个分队的目的,但从人员编制和武器装备来看,科列斯尼克能猜出这个独立分队将接受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原来,第154分队的成立源自阿富汗方面的反复请求。1973年,阿富汗前人民民主党总书记达乌德和副手塔拉基共同废黜了阿富汗国王查希尔,但达乌德与塔拉基的政治同盟也走向完结。1978年4月7日,塔拉基又发动所谓的“四月革命”,暗杀达乌德,自己出任国家总统。这时候,人民民主党已分裂为塔拉基、卡尔迈勒和阿明三派,各派互相争斗不休,尤其是塔拉基总统与亲美的阿明总理势同水火,再加上国内土地改革失败,美国支持的希克马蒂亚尔、拉巴尼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到处煽风点火,特别是1979年3月15日在阿富汗第三大城市赫拉特发生武装暴动,手里无兵无钱的塔拉基只好请求苏联帮助。苏共中央政治局于3月17~19日举行专题讨论,最终只答应为塔拉基提供1个苏联警卫营,至于出兵则不到时候。
“风暴—333”
1979年9月,阿富汗风云突变,总理阿明借助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ISI)的支持,通过军事政变处死了塔拉基,超过5万名亲苏官员和军人遇害。苏联面临抉择:要么丢掉阿富汗,要么军事干涉,毕竟处于半原始状态的阿富汗如果成为宗教极端主义的堡垒,那势必会影响到苏联几个中亚加盟共和国的稳定。这时,克格勃截获的美国中情局机关通话显示,美国在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岛部署了快速反应部队,随时可能进入阿富汗。面对危局,11月14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接受《真理报》记者采访时称:“我们决不允许阿富汗成为帝国主义入侵苏联南部的桥头堡。”这意味着克里姆林宫为苏军干预阿富汗开了绿灯。
11月19~20日,第154分队搭乘安—12、安—22运输机进驻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北部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此时,科列斯尼克根据上头的命令,宣布分队的新使命:在指定的时间内进入喀布尔,攻占总统府所在地塔什别克宫。这也是苏军突袭阿富汗的“风暴333”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月13日,第154分队进入喀布尔,对外仍宣称自己是来加强对塔什别克富的“警卫”工作。而在一周前,苏联政府曾通知阿明,称苏联将“善待”他,并将于近日派遣一支极富山地作战经验的部队到阿富汗。在喀布尔,科列斯尼克首先拜见了苏联驻阿富汗大使馆参赞穆罕默多夫。穆罕默多夫介绍说,阿明打算在塔什别克宫安排三层警卫部队,最里面一层是阿明的私人警卫连,第二层就是第154分队,第三层是阿富汗警卫旅。16日,科列斯尼克又在苏联大使馆里遇到了和自己肩负同样任务的德罗兹多夫将军和科兹洛夫海军中校,他们将分别指挥克格勃的“雷鸣”和“顶点”特种部队。
18日,科列斯尼克会见了阿富汗警卫旅旅长占达特少校,他们就塔什别克宫的警卫工作交换了意见,占达特少校毫无防备地向科列斯尼克介绍了这里的一些情况,还陪科列斯尼克一起在塔什别克宫周围转了一圈,科列斯尼克没费吹灰之力就掌握了该警卫旅的兵力部署情况。随后,科列斯尼克指挥部队在开始准备行动。当晚,科列斯尼克在塔什别克宫的驻地设宴款待阿富汗警卫旅军官,为的是和阿富汗人“搞好关系”。阿富汗警卫旅一共来了旅长和政治部副主任等15名高级军官,苏联人为他们准备了手抓饭、伏特加、鱼子酱和其他一些小吃,在觥筹交错中,阿富汗客人们情绪高涨,毫无保留地向苏联军官透露了塔什别克宫里的保卫体制和火力位置,被伏特加酒灌得迷糊的政治部副主任甚至小声给科列斯尼克讲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占达特少校和他自己是如何用枕头闷死阿富汗前总统塔拉基的。
向总参谋长求援
12月19日,克里姆林宫收到第154分队上报的关于塔拉基遇害的真相。当时苏共中央政治局根本不知道塔拉基已经死了,而阿明在与苏联交涉过程中还一直信誓旦旦保证塔拉基的人身安全。勃列日涅夫在获得这一情报后,更坚定了清除阿明的决心。就在同一天,科列斯尼克在使馆见到了格鲁乌总顾问伊万诺夫中将,正式领受推翻阿明政府的命令。根据计划,第154分队要派出5个排分别占领机场、总参谋部和通信枢纽部等军政要地,随后再用1个连和2个排的兵力攻占塔什别克宫。
据调查,保卫塔什别克宫的阿富汗兵力除了阿明私人警卫连和警卫旅外,宫后面还有3辆坦克,宫外围则部署有1个防空团,装备12门100毫米高射炮、16部地空导弹发射架及多挺14.5毫米高射机枪。此外,还有2个坦克旅部署在喀布尔城外,一旦战斗打响,他们将很快赶来支援。从人数上比较,除2个坦克旅外,阿富汗警卫旅的3个摩托化步兵营就在2500人左右,第154分队必须用自己的3个连对付人家的3个营,直接进攻塔什别克宫的兵力只剩下1个连。为此,科列斯尼克向将军要求增援。伊万诺夫让科列斯尼克回去等2个小时,可是科列斯尼克整整等了18个小时。再次来到使馆后,伊万诺夫任命科列斯尼克为清除阿明行动的总指挥,然后把他带到使馆机要室,拨通了苏军总参谋部的电话。在电话里,科列斯尼克详细地向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汇报了塔什别克宫的警卫情况和地理优势,以及敌我兵力对比状况,并申请增援1个空降连和1个反坦克导弹排。奥加尔科夫认真听完汇报,对科列斯尼克的作战计划表示赞同,决定立即给科列斯尼克增派援兵。
提前发起进攻
1979年12月25日15时,由阿赫罗梅耶夫大将指挥的苏联第40集团军步兵秘密越过苏阿国界,由于苏联顾问事先炸毁了喀布尔市中心的一口通讯枢纽井,切断了塔什别克宫与外界的联系,阿明,总统对事态严重性没有作出及时反应。27日,科列斯尼克感到第154分队的活动已引起阿富汗人的怀疑,决定打响突袭塔什别克宫的战斗。
当天19时20分,由第154分队副队长萨哈托夫率领12名队员乘坐嘎斯汽车提前5分钟出发。当他们经过阿富汗警卫旅第3营驻地时,那里已拉响警报,所有阿富汗士兵携带枪支在营房前集合,营长和其他指挥官就站在队伍前面。萨哈托夫当即立断,命令汽车全速冲向第3营指挥官。眨眼之间,第3营指挥官就被轧在嘎斯车轮下,萨哈托夫和队员跳下车,占据有利地形后,开始向阿富汗第3营射击,失去指挥官的阿富汗士兵变成一堆拥挤的人群,在2挺机枪和8支冲锋枪的射击下,200多名士兵顷刻间全被消灭。随后,萨哈托夫又成功抢夺塔什别克宫后面的3辆坦克。
听到萨哈托夫与阿警卫交火后,科列斯尼克立即下达进攻命令。在AGS—17“火焰”自动榴弹发射器的打击下,阿第1营的官兵根本冲不出营房。19点30分,第154分队主攻部队乘坐BMP—1步兵战车冲向塔什别克宫,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为进攻部队提供掩护。进攻部队每人手里都有一份战斗计划,上面详细地标注了塔什别克宫内的各个火力点和岗哨,甚至连门打开的方向都标出来了。
塔什别克宫建在一座小山冈上,比周围高出60米左右,外面有坚固的围墙。阿富汗警卫朝进攻的BMP—1步兵战车猛烈射击,冲在最前面的一辆被阿警卫击中,里面的士兵跳出来,借助云梯开始向山顶攀登。后面的步兵战车推开前面着火的第一辆战车,继续向前攻击。
进攻开始20分钟后,9辆战车开上了塔什别克宫门前的平地上。炸开门后,苏联特种兵冲进塔什别克宫,在里面同阿明的私人警卫连展开激烈枪战。战斗中,苏联狙击手射杀了塔什别宫内大批哨兵和警卫,而特种兵则死亡5人,重伤23人。战斗结束后,第154分队找到了阿明的尸体,将其埋葬在一个战壕里。
就在第154分队突袭塔什别克宫的时候,来自克格勃的“雷鸣”和“顶点”快反部队占领阿富汗国防部大楼、通信枢纽部、内务部等重要部门,并扣押了阿明的家人和阿富汗政要,整个喀布尔落入苏军手中。苏军指挥官在广播电台里宣布,阿富汗已经从阿明的统治下获得“解放”,同时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中央任命前副总理巴布拉克·卡尔迈勒出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国家总统兼总理。12月28日凌晨,苏联第108摩托步兵师到达喀布尔,完成任务的第154分队在交接防务后,全体返回苏联国内的奇尔奇克基地。事后证明,他们在阿富汗的使命还远未完成。
可怕的“漩涡”
当格鲁乌的特种兵完成摧毁阿富汗“战争中枢”的任务后,1979年12月~1980年2月,自中亚出发的苏联第40集团军兵分三路,迅速控制阿境内主要城市、军事基地和战略设施,建立起24个大战区和101个小战区,苏军每个师的防区达20万平方公里,每个团的防区达7~8万平方公里。在莫斯科眼里,阿富汗战争应该到此为止,没想到外国军队出现在这个伊斯兰国家后,反倒激起该国民众空前的团结和反抗精神,越来越多的“圣战者”在当地居民帮助下袭扰驻防苏军,山地、峡谷、葡萄园都是天然的掩体,当苏军机械化部队步履蹒跚地出现在兴都库什山地和南部荒漠时,他们可以从这些地方发起攻击,当苏军空中力量来袭时,他们又可以钻入这些地区躲避。
苏军遭受的首次重创是在1980年初春的萨朗隧道,那次战斗充分暴露苏联正规军面对非传统作战的不足。当时一支得到坦克加强的苏军补给车队刚好从乌兹别克斯坦开来,开出隧道口时突遭伏击,化作小股的“圣战者”埋伏在隘口和大路两旁,人数众多的苏军纵队无论如何反击,对方都能从容不迫地调整火力位置,始终控制制高点,然后轻松逃走。
此刻,尽快发现“圣战者”成为第40集团军的首要任务,调整原有编制和作战方式成为当务之急。1980年7月,第40集团军从阿富汗撤走一批多余的部队,其中包括1个T—62坦克团、3个“蛙—7”战术火箭营、3个反坦克炮营、1个高射炮兵旅和1个地空导弹旅。留在战区的第40集团军部队也进行大规模的编制和战术调整,将结构臃肿的机械化步兵师改编为旅,下设灵活机动并能独立作战的营或战斗群,并以营确定为基本战斗单位,后来的实践证明一个营基本能完成战场上大部分任务。按照具体情况,一些步兵连或空降兵排也可确定为基本作战单位。为应对突发事件,苏军还将一些加强营改造为作战值班分队,它们装备较多的装甲车辆,以保证人员和武器输送,人员编制也可随时增加。
不过,上述措施带有浓重的“急就章”色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圣战者”们还是一如既往地躲过苏军扫荡。1980年10月10日,苏军土耳其斯坦军区司令员在写给国防部长迪米特里·乌斯季诺夫元帅的报告中说:“(阿富汗)爆发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可能性正在降低,我认为我军下一步行动应当做出调整,侧重于号召当地人发起打倒‘反革命武装’的群众性运动……”然而,“军人就应当打仗”和“汉贼不两立”的思想仍在莫斯科占据上风,他们要求苏军继续用简单粗暴的武力清剿行动解决“圣战者”,这种“最下攻城”的策略无异于抱薪救火,只能使阿富汗抵抗运动越战越强。苏军驻阿战役集群司令员S.L.索科洛夫大将曾向莫斯科下过保证,要在1981年11月7日(苏联革命节)前结束对阿富汗“反革命武装”的清剿工作,今天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因为苏联第40集团军无论在组织结构还是人员装备上都没作好准备。以命相赌
1980年3月以后,阿富汗战争进入一个新的格局:苏联占领主要城市和通信系统,而“圣战者”发动游击战争几乎控制了80%的国土。由于“圣战者”善于打游击战,使得战斗具有突发性强和跨跃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苏军必须具备极强的快速反应能力,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极强的坚韧性和忍耐性。经过军事专家和基层指挥员的反复论证,第40集团军决定成立专门的侦察兵部队,主动寻找并摧毁隐蔽在暗处的“圣战者”,以提高快反能力。
1980年夏,第40集团军第108摩步师(最初驻在喀布尔,1980年夏师部迁至巴格拉姆)、驻阿富汗北部的第201摩步师、驻西部的第5摩步师、驻巴格拉姆的独立第781导弹旅、驻昆都士的独立第783导弹旅、驻信丹德的近卫独立第650导弹旅都组建了侦察营,而隶属于第108摩步师的第181、180、177、682摩步团和隶属于第5摩步师的第122、149、395、101、371、373摩步团也都成立侦察连,直接隶属于第40集团军司令部的第186、191和独立第860摩步团则配属规模更大的侦察营。他们来自陆军、空降兵以及总参情报总局(格鲁乌)的直属特种部队等,任务就是搜集“圣战者”的一切情报,包括人员数量、武器装备、布置地区和作战习惯等。
在行动时,每名苏联侦察兵除了携带武器弹药外,还要携带厚呢短大衣、睡袋、至少保障3天的口粮。口粮包括压缩饼干、浓缩粥、酱和维生素片等,同时还必须带上2个装满饮用水的军用水壶和1个过滤器,以便对当地水进行消毒和过滤。他们一般使用空降兵的RD—54式背囊,然后再拿上几个口袋,以便带更多的东西,例如地雷、补充口粮等。除了个人物品外,每人还要分担作战单位里的重武器和弹药。在小规模突袭行动中,侦察排是苏军最常出动的单位,1个排通常要携带1—2挺LPO—25“黄蜂”式火焰喷射器和2—3挺AGS—17“火焰”式榴弹发射器,这些重武器可以拆卸下来,将零部件分装到几个人的口袋里,使用时可迅速组装。
根据作战经验,苏军摩步团一般都派出30~40人的侦察分队,除单兵武器外,还装备2辆BMP—2步兵战车、1部AGS—17榴弹发射器和1门“瓦西里克”82毫米高速迫击炮。1984年1月20—21日,第149摩步团包围“圣战者”在昆都士省的一个基地,这里共有1200~1300名“圣战者”。战斗中,该团的独立第783侦察营和1个加强迫击炮排也前来增援,他们乘坐直升机降落在“圣战者”背后的山口处,切断其退路。战斗结束后,苏军共毙俘150名“圣战者”,其余的则扔下武器逃到附近罕无人至的雪山上。
由于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又逐渐熟悉作战环境,侦察兵们开始适应自己的工作,不论是团队行动,还是单独行动,他们的表现越来越好。1980年5月,为保证铁尔梅兹一喀布尔公路的安全,第177摩步团的侦察分队开始对戈尔班德山口附近的村庄进行巡视。在经过戈尔班德和巴米曼交界时,侦察分队成功歼灭一批试图破坏公路的“圣战者”。战斗结束后,亲身参加战斗的侦察排长在写总结报告时指出:“要想消灭‘圣战者’就首先要找到‘圣战者’,而怎么找到‘圣战者’,这就是侦察兵的任务。”
许多时候,为了获取更真实的情报,苏军侦察兵们经常要活动在两军作战的交界线上,甚至还要渗透到“圣战者”控制区内,结果经常遭受“圣战者”袭击。1980年夏,第181摩步团一个侦察连几乎全军覆灭,他们在法伊扎巴德附近走错路,当行进至一条飞檐状地带时,被对面山坡上的“圣战者”发现,他们完全暴露在“圣战者”火力下,由于无处藏身,最终只有1名战士和1名准尉掩护受伤的团侦察主任逃离死亡之谷。后来,这样的事情也偶有发生,因为远离大部队,且敌众我寡,所以陷入包围圈内的侦察兵们很难逃脱,再加上战斗持续时间太短,苏军增援部队(哪怕是航空兵)也来不及营救。
必须学会的两句话
为了更好地运用侦察部队,第40集团军在每个师、旅、团指挥部里都设立侦察处,另有2个直属的侦察指挥所和第797侦察中心。侦察兵除了直接参加作战,更重要的任务是进行实地战场侦察,还要每天从大量航拍图片和卫星图片中整理出有价值的情报,同时还负责谍报侦察。1980年底,苏共中央和国防部允许苏军在阿富汗组建无线电通信侦察系统(COMINT),通过捕捉“圣战者”的无线电信号,探测出他们的方位和行动路线。后来,第40集团军独立侦察营又装备可移动式“撞锤”无线电监听系统,可安装在MTLB—U装甲车上,1984年,该营扩编成独立第264无线电侦察团,下辖的3个连分别部署在喀布尔、坎大哈和信丹德,并换装更现代化的“撞锤—U”监听系统,它可以捕捉UKV频段的无线电信号,而“圣战者”的无线电通话大部分都集中在这一频段。
除了航空航天照片和信号侦察设备外,苏军认为最有价值的情报还是来自于战场上的“人工情报”(HUMINT)。苏军指挥员一直与阿富汗国家情报局(XAD)保持着密切联系,该局也是阿富汗政府的反侦察局,1985年更名为阿富汗国家安全部。同时,苏军还在阿富汗境内建立自己的谍报网,直接从当地居民手中获取情报。苏军最紧缺的是翻译人员,但军事外语院校培养的普什图语学员却很少,直到1983年才向前线分配了11名学员,3年后又分来6名。于是,苏联第40集团军只好就地进行普什图语教育,要求每名士兵至少学会两句普什图语,一句是“祝您四月革命节快乐”,另一句是“我们是来帮助阿富汗兄弟们的”。
每天早上,第40集团军侦察主任将前一昼夜收集到的情报整理好,向集团军首长汇报。首长根据这些情报制定作战计划,然后将作战任务分配给各师长和团长。在部队里面,侦察主任是仅次于部队长和参谋长的第三位指挥官,从中也可看出情报工作的重要性。由于苏军情报来源广泛,良莠不齐,为提高情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1985年,第40集团军司令部里每天都要召开一次情报分析会,与会者包括集团军侦察情报部、格鲁乌、克格勃、内务部和苏联驻阿大使馆代表。
最后一任苏联驻阿军队总司令格罗莫夫关于谍报工作有句名言一“千万别相信阿富汗间谍的话,那都是他们吸完大麻后的胡言乱语”。阿富汗线人的忠诚度极低,“圣战者”也经常利用这些人散布一些假情报诱骗苏军,而线人则从交战双方获取两份报酬。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1982年3月,苏军接到线人情报,称一股“圣战者”准备在阿萨达巴德附近的村子里过夜,于是苏军出动1个装甲突击队。就在路上,突击队追上一个信使,原来他是受线人委托去通知“圣战者”逃跑的。还有一次,独立第66摩步旅侦察连接到线人情报,去攻占巴拉巴格村里的一个军火库,他们不但没找到,反倒在返回时落入“圣战者”的包围。总而言之,苏联侦察兵必须有一颗冷静细致的头脑,要在多渠道获取的情报中去伪存真,分析出“圣战者”真正的意图。于是,侦察兵们逐渐学会与线人和睦相处,并掌握当地人的处事之道,并且时刻记着及时地给点好处,这样线人就可能在闲聊中讲出一些更深入的问题,例如“圣战者”目前的心态、首领之间的关系、人员数量等。当线人在谈到敏感问题时,例如军火商队的行进路线、“圣战者”过夜地点、弹药库位置等,突然停止了,那么不要着急,要掌握适当的时机,利用适当的办法让他说出更多的情况。
随着谍报工作的深入,苏军获取的有价值情报也多了起来,第40集团军命令排长以上的指挥员都要参与谍报工作,与当地人建立联系,了解本辖区内“圣战者”数量及分布情况,掌握“圣战者”行动方案和首领性格等。命令还特别指出,要多招募食杂店老板、商人和阿富汗军人充当线人,因为他们掌握的情报要强于普通人。苏军从不放过任何收买情报的机会,而这项工作也为苏军带来很大益处,他们不仅放弃许多次劳师费饷的大规模行动,还获得多次同“圣战者”首领谈判的机会。1981年,第5摩步师侦察处长与当地“圣战者”首领进行多次秘谈,最终制止“圣战者”策划的一系列破坏行动。使当地局势得以缓和。同年,苏军还利用内线阻止“圣战者”对捷拉德水泥厂的爆炸活动。
靠拉关系,苏军成功分化了“圣战者”的武装力量,并在各个“圣战者”组织间制造矛盾,让“圣战者”明白反抗、破坏与敌视不会获得任何好处,谈判与不抵抗可为他们带来大量金钱和物资。苏军向他们保证,只要不作对,苏军不但不会消灭他们,还会让他们保存实力,继续统治自己的地盘,并为他们提供药品和粮食等最紧缺的物资。第40集团军甚至与号称“潘杰希尔雄狮”的马苏德达成过类似协议:当马苏德武装与其他派别发生冲突时,苏军会用飞机和大炮为他们提供火力支援。为了做好马苏德的工作,苏军一位格鲁乌中校长期与之保持接触,并经常给他讲述苏联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情况,还向他灌输马列理论。但苏联人也始终没能降服这头雄狮,每年都要对潘杰希尔山谷进行一次大扫荡,以期逼马苏德重返谈判桌。
“交通线要塞”
谍报工作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但苏军并未因此放弃传统情报获取工作。为守住自己的侵略成果,苏军在各辖区内布设了862个关卡和哨所,其中包括186个警戒哨和184个观察哨,如果加上一些简易的前沿侦察点的话,大概有1100个,从排到连都设有哨所,里面保存着油料、粮食和弹药,其主要任务是侦察、警戒和防御。1981年,所有哨所共列编2.02万名苏联官兵,哨所不但能容纳坦克、火炮和装甲车,同时还能接待运输车队过夜,当过往车辆遭受“圣战者”打击时,哨所还能派出援兵。
上述哨所规模不一,有些哨所的规模大到与要塞无异,例如苏军第177摩步团设在铁尔梅兹一喀布尔公路上的第23号哨所,不光有该团1营的观察指挥所,还有1个迫击炮排、1个坦克连、1个炮兵排和侦察排,共193人。更多偏远的小哨所却生活艰苦,它们远离大部队,不仅处于“圣战者”打击范围内,还经常缺水缺粮,白天被炙热的太阳煎烤,晚上又冻得直发抖。苏军哨所周围一般都呈放射状分布几个观察点,它们大多处于山顶或高地上,这样不仅为哨所筑起一道安全线,还扩大了观察范围。为提高侦察效果,每个观察点都配备望远镜、夜视仪,后来还装备信号侦察系统。1983年5月,苏共中央政治局和部长会议联合向国防工业部门下发一份决议,内容是督促新一代信号侦察系统研发工作,以满足侵阿苏军的需要。最受欢迎的信号侦察系统是一种被称作“黑眼睛”的红外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一个传感器网组成,大量微型红外传感器部署在重要目标、道路和山口附近,不论白天还是夜间,一旦有发热物体或金属物体(包括士兵携带的枪支)接近,这些传感器立即将信息传递给指挥中心。不过,由于白天的太阳将石头烤得过热,天黑后,它们也散发出热量,于是“黑眼睛”经常将它们误认为“圣战者”,好在这些石头不会到处乱动,否则“黑眼睛”就变成“瞎眼睛”。相比之下,名为“现实”的侦察系统也不错,它采用震动原理,能测出非常细微的地面震动,包括人走路时产生的震动。当“圣战者”靠近近传感器时,传感器立刻将地面震动信号传递给控制台,控制人员通过信号类型可以判—断出“圣战者”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以及是否有机动车。苏军将这些传感器主要撒布到道路、战壕等处,就可以准确捕捉“圣战者”进攻的方向。
昼夜观察哨内的苏军可以清楚地监视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包括小路上的行人、大路上的车辆,村庄里的活动、青纱帐里的诡秘。观察哨与谍报的结合,不仅有效地保证苏军情报的来源,而且相互印证和补充,基本满足了指挥员的情报需求。除了监视周围环境外,观察哨还是侦察小组的驿站,为他们提供弹药和食物等补给品。当发现“圣战者”时,观察哨还可通知炮兵和航空兵部队,并引导他们对敌火力突击。
1986年2月,1个排的D—30榴弹炮在阿富汗坎大哈至巴基斯坦奎达之间的交通线上执行火炮伏击作战,他们得到由V,科兹伯格诺夫中尉指挥的格鲁乌分队的技术支持。格鲁乌分队首先沿着一条过去活动极为频繁的渗透路线安置一些“现实”侦察系统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由操作员实施远程控制,可以辨别出过往人员、车辆和牲畜群的声音,然后格鲁乌分队与炮兵排沿该路线标定了110、111和112等三个目标区,覆盖公路两侧100米的范围,提前对所有区域制定了射击计划。就在传感器安装好的那天晚上,操作员报告道路上来了2辆车、15个人和几匹牲畜,当这支悄悄行进的队伍来到中间的111号目标区时,D—30榴弹炮排先打出一次单发齐射,之后1门D—30榴弹炮转向左面的110目标区开火,而其余的火炮则转向右面的112目标区,防止这伙人逃跑。黎明来临时,格鲁乌分队回到那片区域,发现了2辆被摧毁的丰田皮卡、4匹驮有AK—47步枪的骡子和6名游击队员的尸体,D—30炮兵排在整个战斗中只打掉12发炮弹。
“春风吹又生”
虽然苏军一直用“剿抚并举”的方法打压,但阿富汗“圣战者”的数量并没有因此减少。1983年冬,战场形势又发生变化,此前每到冬季来临时,由于天气寒冷,“圣战者”行动不便,又不能藏在山洞里,所以他们一般选择分散到村庄或逃往国外休养,但这一年在伊斯兰“上校党”和“阵线党”率领下,他们却没有停止战斗,并不断给苏军制造麻烦。“圣战者”袭击苏军后,需要回基地补充弹药,此外他们的仓库、指挥部、通信枢纽部、维修厂、医院和训练中心等也需要运转。例如霍斯特省的一个“圣战者”基地就拥有49个大大小小的分部,其中还包括制造弹药的兵工厂和无线电指挥中心,后者可以确定在周围活动的同党的位置。为提高打击这些基地的效率,苏军开始大量用直升机投送侦察兵和空降兵。1985年8月,在喀布尔附近洛加尔省进行的几次战斗中,苏军近卫第103空降师除了出动3个空降营外,还出动3个团属侦察连和近卫独立第80侦察连。在“圣战者”机枪和迫击炮的拦截下,空降兵和侦察兵们强行降落在山谷斜坡上,马上降临的夜幕大大减少了苏军伤亡,可惜的是,夜幕也帮助“圣战者”们逃脱。第二天,直升机搭载着空降兵和侦察兵又开始梳理山谷附近的村庄,寻找“圣战者”的仓库,这一次苏军找到7个武器藏匿点。不过,很快苏军就发现新问题,原来他们地图上标注的地名与真实的名称有很大出入,于是他们只能靠当地向导指路,手中的地图和目标资料毫无用处。
1985年11月,苏军在坎大哈以北的伊斯兰—达拉山区执行一项重要任务——用直升机投放所有空降兵和侦察兵,一举摧毁“圣战者”的一个重要基地,苏军还为此专门进行了一周的连战术演习。11月18日,苏军先遣部队在行动中损失4架米—8直升机,幸运的是,没有空降兵死亡,仅有7人受伤,这应该归功于谢尔久科夫上尉领导的侦察排,是他们及时抢占两个关键高地,消灭“圣战者”火力点。在该排的掩护下,苏军开始继续空降官兵,第二天,集结在一起的大部队围歼了长期盘踞在该地的“圣战者”,苏军无人死亡,而山谷留下35具“圣战者”尸体。虽然对苏军来说这次战斗非常顺利,但幸运之神不可能永远眷顾,在接下来的大部分战事中,苏军都进行得非常艰难。空降兵在降落时经常成为“圣战者”的活靶子,降落后又陷入雷区,更不幸的是,在苏军冒死清剿过的山谷里很快就又出现“圣战者”,并恢复了原来的基地,为此,苏军不得不再扫荡一遍。1986年2月,苏军在楠格哈尔省发起一次大规模行动,摧毁“圣战者”一个重要军事基地,但仅过了1个月,这个基地就复活了,无奈之下,苏军只得立即展开第二次打击。
“死亡商队”
随着基地和据点数量增加,“圣战者”所需物资也越来越多,因此对商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于是苏军决定釜底抽薪,首先切断“圣战者”的补给线,严厉打击那些从外国过来的商队。
“商队”这一职业在阿富汗已经流传数百年,许多人从小就从事这项工作,他们熟悉沿途每条道路、每条沟壑、每个洞穴,而运送军火的商队又尤为特别,他们全程都有训练有素的武装人员押送。押送人员手中不仅有突击步枪和手榴弹,货车里甚至会隐藏防空武器。在一些大型的军火商队中,往往有100多头骆驼或车辆,而押送人员就有80~100人之多,他们乘坐的都是性能优越的“尼桑”和“丰田”吉普车,有时押运人员直接由国外培训结业的“圣战者”新兵组成,押送完货物后就直接留在阿富汗战斗了。
这些商队在运送军火时有一套非常完善的制度,首先他们将军火储备在伊朗和巴基斯坦境内,然后将军火转运到阿富汗境内的中转站,最后再化整为零送到“圣战者”手中。第40集团军侦察兵在阿富汗境内共发现23个中转站,其中11个拥有较强的防御措施。苏军不只一次地对其实施空袭和地面强攻,但收效甚微。“圣战者”一般把中转站设在苏军难以到达的边境深山里,当苏军组织进攻时,“圣战者”早将大部分物资转移走了。
商队组织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作战经验,并且十分小心谨慎,每次出发前,他们都派人化装成牧人或流动商贩进行侦察,以确定道路是否安全。同时他们会在距离苏军岗哨、巡逻线和航空兵飞行路线不远处作下标记,提醒商队远离这些区域,而当地居民也会将地雷区和苏军埋伏区标识出来。在确定非常安全的情况下,商队才出发,而出发前他们还会租借一些牧民运送一些正常货物打前阵,真正的军火商队则与他们保持相对安全的距离。这些商队大多都在晚上行动,白天一般都躲藏在灌木丛或山洞中休息。
一般的军火商队规模都不大,有时会按照买货方订货的数量而确定商队的规模,运输工具主要由骆驼、马和少量的汽车组成。军火商队的货物并非完全由国外组织免费提供的,大部分商队都是为了赚钱,而他们大多以易物方式交易,一般只收取贵重的宝石和毒品,有一种叫做“海吸希”的阿富汗大麻很受国际毒品市场欢迎。有时,军火商会将军火藏在普通货物中,在通过阿富汗政府设立的检查站时,利用贿赂的方式轻松逃过边检。1984年,苏联少将卢琴斯基曾对当时的情况说过这样一段话:“其实,我们几乎没有与军火商队交战过,我们也没有获得过关于他们的重要情报,毕竟喀布尔政府有24个边防师团驻扎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上……例如,第25边防师和第59边防团就驻扎在商队必经之路上,而商队却能轻松地从距他们10~30公里的地方进出阿富汗。”
苏军与商队作战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发现他们。从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的大小道路有100多条,即使掌握商队的行动路线,也根本不能拦截他们,因为他们非常善于机动和临时更改路线,同时对苏军反侦察能力也很强。苏军在一些主要关卡和大路上安排了大量兵力,但在广阔的戈壁和山区则很少布岗。苏军最有效的打击方式就是布设埋伏,1982年7月,近卫第103空降师决定组织一次伏击战,地点选在赫尔曼德省和坎大哈省交界处的马尔扎村附近。第357空降侦察营副营长格拉德舍夫少校参加了这次行动,他后来写道:“为了打好这一仗,我们整整准备了10天,首先成立一个20人的侦察分队,包括2名军官、1名准尉、5名军士和12名战士,战士中包括2名通信兵、2名工兵、1名卫生员和1名翻译。为更好地完成任务,侦察分队还专门安排1名阿富汗国家安全部的军官。分队的武器装备包括:6挺机枪,14支AKS—74突击步枪,1支AKMS微声突击步枪,4支RPG—18火箭筒,5颗不同类型的地雷,7部无线电台,7部望远镜,1部夜视仪,另外每人还要携带2份基数弹药和4颗手雷。每人都着防弹衣、迷彩服和运动战靴。”由于情报准确,他们只埋伏了一个晚上,就消灭了一支28人的军火商队。在MON—50型地雷、手榴弹、自动机枪和步枪的夹击下,进入埋伏圈的“圣战者”来不及还击就毙命了。战斗结束后,侦察分队无人伤亡,共缴获32件武器和大量弹药。到9月底,苏军共为军火商队设下18次埋伏,14次阻击成功,共打死200多名“圣战者”,俘虏20人,缴获2000多件武器和许多袋钱币,其中包括伊朗里亚尔、印度卢比和阿富汗尼,而苏军只有3人受伤。组织者在进行总结时强调,伏击战成功的决定因素是情报准确和组织周密,从人员到装备,从计划到实施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得十分周全。
不过,据一些空降兵回忆,当时他们在喀布尔和苏卢比附近设伏时,效果并不明显,90%以上都无功而返。主要原因在于,苏军的这种埋伏战术已经被“圣战者”熟悉,不论他们隐藏得多巧妙,很容易就被会发现。同时,上级有严格的命令,要求设伏分队人员必须在25人以上,并且要由重型装备护送到埋伏地点,于是就增加了伪装的难度。
由于苏军设伏时主要选择在大路旁边,所以当商队改走小路后,他们就没办法了。阿富汗地形复杂,面积广阔,几乎到处都没有路,但又到处可以开辟出路来,苏军只能按计划每月在一些商队可能出现的地点设伏,结果只能是碰运气。当苏军伏兵乘装甲车出发后,就被当地人跟上了,他们的埋伏圈往往就成了自欺欺人的游戏。另一个问题在于指挥官的“过分关心”,他们要求侦察分队必须每个小时都要向自己汇报情况,包括进行路线、准备情况、周边局势等内容,而这种无线电通话也同样能被“圣战者”截获,从而暴露自己的行动计划。1983年夏,苏军共设下2800次埋伏,只有262次拦到军火商队,有效率不足9%,第二年的同一时间,有效率下降至8%,2084次埋伏中只有181次成功。为有效打击军队商队,第40集团军司令部认为,必须将边境地区的兵力增至20万人。
“帷幕”行动
1985年初,第40集团军司令部制定代号“帷幕”的作战计划,并成立代号“屏幕”的作战指挥组,目的是通过采用一系列组合性打击措施拦截军火商队,切断军火流入阿富汗的通道。打击行动将主要在以坎大哈为核心的南部省份展开,因为这里集中了阿富汗政府和苏军主力部队。用格罗莫夫将军的话说,“喀布尔革命政权”没有理由倒下去,就算靠第40集团军搀扶着,它也要硬撑下去。
于是,阿富汗东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地区成为苏军主要布控区,一张长1000公里、宽100~300公里的大网就此拉开。此次“帷幕”行动的主力是11个苏军摩步旅、侦察营和格鲁乌特种兵分队,总兵力将近6000人。起初,由于搭载侦察兵和特种兵的直升机仅限于空投,要么躲在战场旁边,要么干脆返回基地,搞得士兵们只敢捕捉入境商队的行踪,尽量避免与商队发生正面冲突,因为商队有阿富汗“圣战者”押送,而苏联分队远离己方大部队,胜算不大。侦察兵必须紧紧地跟住商队,分析其行进路线,对沿途主要道路和村庄进行逐一梳理,并及时地把情报传递给指挥部。1985年9月25日,独立第280直升机团的米—8直升机将第173特种兵分队的侦察小队空投到指定地点后就返回了,留下特种兵同敌血战,当大批“圣战者”迅速集结到这一地区时,特种兵们只好徒步逃离“圣战者”的追击,并将缴获的战利品送到最近的哨所。
情况在1985年底发生改变,随着直升机的大量使用,苏军在阿富汗上空编织起一张巨大的监控网,每天都有好几组米—8直升机空中巡逻,有时夜间也会出来,这时它们通过车灯的光亮很容易发现“圣战者”的商队,然后就向车队前方投放照明弹。从远处看,这些照明弹就如同礼花一般,但是对于那些睁大眼睛盯着前方的阿富汗游击队司机来说,就在自己头顶上的照明弹却成为让其短暂失明的致盲弹,然后乱做一团的车队就成为苏军特种兵和直升机绝佳的攻击目标。与此同时,苏联第40集团军也开始为每个特种兵旅和侦察营配属1个独立直升机大队,这样苏军小分队就能以更积极的方式奇袭军火商队,像独立第15特种兵旅配属了独立第239直升机大队,独立第22特种兵旅配备独立第205直升机大队,两个大队都装备了最新型的米—8和米—24直升机。当然,拥有直升机指挥权的特种兵和侦察兵也并非马上如虎添翼,还需要一段时间磨合。1986年3月28日至29日,贾拉拉巴德的一支特种兵小队陷入“圣战者”包围圈,当指挥员请求空中支援时,直升机就部署在20公里以外的基地,但由于沟通错误,直升机编队在3个小时后才到达战场。在这次战斗中,共有8名特种兵死亡,2人失踪,20多人受伤,独立第15特种兵旅旅长还为此丢官罢职。
“屏幕”作战指挥组对侦察兵/特种兵和直升机进行了详细分工。一般情况下,搭载侦察兵/特种兵的直升机编队由2架米—8运输直升机和2架米24武装直升机组成,前者负责运送人员,后者负责保护。当直升机发现“圣战者”商队后,先通过警告性射击迫使其停止前进。为了不惊扰当地百姓,直升机的拦截点一般选在离村庄约3000米远处。商队停下后,直升机在附近盘旋,距离不得小于800~1000米,以免被敌方便携式地空导弹击落。随后,从直升机空降下来的苏联侦察兵立即占领有利地形,从远处控制住商队,并掩护战友靠近商队,同时直升机在空中也时刻保持作战状态。如果商队试图逃跑或反抗的话,苏军立即从空中和地面发起攻击。如果商队不做反抗的话,苏军侦察兵靠近后则利用探针或微型探测器对驮包和货物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违禁品,立即将其装入直升机带走,或连同运输车辆一起就地销毁。
在与军火商队的周旋过程中,苏联官兵们绞尽脑汁,想出了各种欺骗与反欺骗的办法。他们曾在天黑后乘装甲车前往一个假的埋伏地点,有时还会有步兵战车护送。为达到欺骗目的,他们还故意在途中兜几个圈子。到达假的伏击点后,侦察兵和特种兵们会像真的一样挖掘隐蔽所,布置观察哨和警戒哨,为重武器做伪装。这一切都是给“圣战者”的侦察员看的,在天亮之前,特种兵会迅速转移到真正的伏击地点。当直升机编队也参与特种兵行动后,这种地面欺骗战术也被运用到空投中,天黑后,直升机会运送特种兵飞抵指定地域,期间会按照计划多次改变飞行路线,到达欺骗地点时,还会悬停在空中假装空降特种兵。为了不被“圣战者”发现,编队一般保持较低的高度,并沿着山坡飞行,经常会遇到突起的巨石,而此时对飞行员的驾驶技术也是一种考验。1987年夏,独立第239直升机大队的一架米—8直升机就刮到悬崖上,轮子被刮掉,机舱地板被刮破,特种兵们也险些被甩出机舱,从刮破油箱里洒出的煤油将特种兵们全身都淋透了。1986年4月的一个夜晚,苏联特种兵经过3个昼夜的守候,终于迎来“圣战者”的一支商队,其中包括6辆丰田吉普。隐藏已久的米—24编队立即升空,朝商队一通猛扫,接下来,又通过燃烧弹让商队宛如置身白昼之中,“圣战者”吓得扔下车辆就跑。1987年6月,加兹尼地区的特种兵在独立第239直升机大队帮助下,成功拦截一支庞大商队,缴获约100头骆驼运送的货物。3周后,他们又在同一条路线上摧毁一支大规模商队。不过在大多数时候,特种兵们都只能取得不大的战果,因为他们很少遇到规模很大的商队。为提高打击效率,特种兵们开始大量利用米—8直升机,一般情况下,由2架米—8组成的编队沿着商队可能出现的路线进行巡逻和搜索。
不过,阿富汗“圣战者”也不傻,他们也会将计就计。1986年10月的一次战斗中,由克拉夫琴科上尉率领的一支特种兵小队夜袭坎大哈附近的瓦萨吉奇格奈地区,由于判断错误,飞行员将特种兵们直接空投在军火商队的防空哨上,2架直升机迅速被击落,12名特种兵在直升机坠落前冒险着陆,靠着顽强的战斗精神夺取了“圣战者”的防空哨,并坚持到援兵到来。同年10月9日,独立第205直升机大队的米—8直升机发现一队疑卡车沿着靠近游击队据点的公路前行,当直升机让卡车停下,并携带着侦察兵试图降落在卡车旁边时,卡车后面的帆布突然被揭开,露出一门门双管23毫米火炮,正在悬停的直升机毫无还手之力,十几秒内即被击毁坠落,搭载的2个侦察班士兵也无一幸免。此后在检查期间,苏军对商队的反抗行为采取了极为残忍的惩罚措施。
自从直升机大队加入特种兵部队后,“帷幕”行动的作战效率大大提高。从1987年上半年的数据中可见一斑,从1月1日~6月15日,苏军共组织840次直升机飞行,其中168次成功拦截军火商队或消灭小股“圣战者”,击毁80辆汽车,击毙1416名“圣战者”,缴获69件防空武器、4500支火箭筒、9000公斤毒品和280万发子弹,占第40集团军战利品的1/3。不过,第40集团军侦察处却对直升机与侦察兵/特种兵的组合并不满意,他们认为在有直升机参与的行动中,仅有1/5取得胜利,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情报不准确、判断错误和鲁莽出击。1987年12月8日,2架米—8在巡逻过程中发现地面有1辆“圣战者”的摩托车,就武断地进行攻击,结果在追击过程中进入敌方控制区,1架直升机在低空被地空导弹击落,机组人员在被另一架直升机救起后没飞多远也被击中,幸好有及时赶到的米24进行支援,才使得特种兵和机组人员逃离死亡地带。
最后谢幕
从1988年5月初开始,根据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指示,苏军侦察兵/特种兵与第40集团军剩余部队逐步向阿富汗北部撤离,并最终返回国内。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拦截商队、防止“圣战者”骚扰苏军撤退行动。他们在交通干道的制高点上增加了许多要塞、火力支撑点和哨所,仅在喀布尔东部至苏阿边境处,苏军就布下199个护送据点。在阿富汗西部方向,第971和第101摩步团的侦察连负责掩护大部队从赫拉特和信丹德撤退;在东部方向,第108摩步团下属的独立第701侦察营和第201摩步师下属的独立第783侦察营负责第40集团军指挥部的撤离掩护工作。后来,独立第783侦察营成为苏联留在阿富汗的最后一支部队,1989年2月15日,他们护送着第40集团军司令员格罗莫夫跨过阿姆河上的“友谊桥”,在他们身后已没有一名活着的苏联士兵,苏联侵阿战争至此落下帷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8251/399345967436.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与朝鲜半岛美术的交流与相互影响 朝鲜半岛地图

中国美术对朝鲜美术的影响可谓深远,在各种艺术样式中都渗透着中国美术的影响。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四世纪时,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随着佛教的东传,佛教建筑、佛像雕刻、佛画都传人到了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三国鼎立 朝鲜半岛历史地图

朝鲜三国时代朝鲜半岛三国时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朝鲜半岛的三个大国割据鼎立时期,其三国分别是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新罗(前57年-935年)。在三国时代之前,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存在的小国包括 东濊

党校不是世外桃源 开城不是朝鲜半岛世外桃源

     政经分离未能实现,开城工业区成为局势风向标  开城工业区最终没有成为朝鲜半岛的一个世外桃源。  4月3日,朝鲜禁止韩方人士进入开城工业区。韩国统一部称,约480名韩国工人被禁止进入开城工业区,这是2009年以来首次发生,但

朝鲜局势最新消息2017 朝鲜半岛局势分析

1.朝鲜问题由来朝鲜半岛问题的产生要追溯到二战结束前夕,雅尔塔会议中达成秘密协议,决定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出兵朝鲜半岛对日作战,由苏联红军占领朝鲜半岛北部,美国军队则进驻半岛南部。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鲜结束殖民统治,但

朝鲜半岛地理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历史,朝鲜半岛-地理

朝鲜半岛(朝鲜语:????),韩国称其为韩半岛(???),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半岛,三面环海。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隔着鸭绿江、图们江与中国相接,西部与胶东半岛隔海相望,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

声明:《朝鲜半岛变火药桶 点燃第一个火药桶!》为网友喥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