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烤肉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名餚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食品,也曾作为宫廷美味跻身于大雅之堂。《明宫饮食好尚》中就有“凡遇雪,则暖室赏梅,吃灸羊肉”的记载。这里的“灸羊肉”即烤羊肉。
“九月九,吃烤肉”,进入秋季北方人有吃烤肉的习俗。在北京,早年间吃烤肉必去“南宛北季”。“南宛”指的是当年宣武门街上的烤肉宛。“北季”指什剎海银锭桥旁的烤肉季。两家虽都以烤为主,但各有擅长:烤肉宛烤牛肉一绝,而烤肉季的烤羊肉独佔鰲头。
创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西元一六八六年)的烤肉宛,是京城经营烤肉最早的老字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最初烤肉宛初建门脸时,在安儿胡同(今绒线胡同)西口,被称为“安儿胡同烤肉”,因店主姓宛,故称烤肉宛。

据资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五年,京东大厂马庄的一宛姓回民到京都谋生,在位于宣武门外下斜街一带,宛氏推?独轮小车走街串巷干起卖肉的营生。由于宛氏牛头肉酱得好,价钱便宜,买卖还算不错。那时,清代的北京由于蒙古人的进入,将烤肉这一草原风味带进京城,备受京城百姓欢迎。宛氏见此,便打起了添个炭火炙子卖烤肉的主意。每天宛氏将车推到安儿胡同西口,紧挨?家大酒缸(旧京时专卖酒的小店叫酒缸),供来此饮酒的人买下酒菜。后来,经酒肆老闆许可,宛氏在酒肆边上摆上了固定的烤肉摊,由于那一带是个热闹地方,南来北往的文人、商客多,烤肉的生意自然不错。随?买卖越做越大,到宛氏第四代,便在宣武门内现店舖地点,买下官地,盖起几间店堂,变行商为座商,并正式打出“烤肉宛记”的招牌。到第五代传人宛起瑞掌柜时,烤肉宛已成为驰名京城的清真大馆子,并将“烤肉宛记”改为“烤肉宛”。
烤肉宛招揽顾客靠的是绝活,首先选取年龄较小的乳牛,细心剔除肉筋,选取最嫩的部分,切成柳叶状,薄厚均匀。再将剔尽筋膜、压紧压实的肉片加入调料腌上个把小时,并用专门准备的松枝、木条烤製。烤出的牛肉肉质嫩滑,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赢得“肉香溢室,鲜嫩赛豆腐”的美誉。当年,烤肉宛的美味不仅吸引了公子王侯、达官显贵,而且艺坛名流马连良、梅兰芳、金少山、张大千、齐白石等都是座上客。
如今烤肉宛在京城已设有多家分店,二○○八年烤肉宛的烤牛肉製作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