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网络 从明清考据学至乾嘉时期的金石学促进了古钱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民国时期在这基础上开始了对古钱币系统的学术研究,出现了许多大师。这些古钱名家对于古钱币收藏的发展与学术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著作更是当代收藏者的必修课程。华夏古泉网推出古钱名家系列——《追慕先贤》,为您讲述古钱名家的故事。沈子槎先生(1881~1969)
沈子槎先生曾是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委,于1949年参加首届政协会议,登上天安门城楼,见证开国大典。这位老一辈爱国实业家,早年也曾亲历辛亥革命的光复战斗。虽则是普通一兵,完成的只是站岗、放哨、押运等任务,却毫不逊色。
沈子槎幼年家境贫困,15岁即进上海久成绸厂做学徒,满师后被派往河南镇平县分庄收购府绸。民国元年(1912)与人合资创办上海大丰府绸庄,由于经营有道,生意日益兴旺。民国19年(1930)大量收购山东,河南,上海,苏州,杭州一带府绸出口。民国37年(1948)与印度人开设的永祥洋行合资,在香港开设永大行。
沈子槎热爱祖国,思想进步。于民国36年(1947)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曾在上海受到周恩来接见。他曾数次掩护中共地下党同志,并资助人民解放事业,为上海的解放作出过贡献。
1949年以中国民主建国会12名代表之一的身份,参加首届全国政协会议。并于同年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组织31家厂商的联营出口业务,任上海市国际贸易联合会董事长,为新中国的对外贸易作出了重大贡献。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民建中央常委。1931年与钱币收藏家聂芷庭,李柳塘等好友在黄龙沈子槎先生、夫人及两个女儿合影沈子槎先生(前左一)1949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时与其他代表合影先生收藏的古钱币1902年壬寅吉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银币一套五枚,四、五十年代著名钱币收藏家沈子槎旧藏,钱币鉴赏家孙仲汇题识吉林壬寅太极图银币一套
北京诚轩2014年秋季拍卖会成交价格: 40250元
沈子槎先生收藏古钱币,起始于他半百之龄。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与古钱币“相遇”一见钟情,此后一发不可收拾,逐渐成为古钱币收藏家。他收藏的古币与众不同,每种钱币只收一枚,既讲究版式,又注重品相,力求成套。一旦积藏成套,他就邀请工艺大师郑家相为成套的古钱币特制一个精美的楠木匣子,把钱币工工整整地镶嵌在木匣之中。他收藏的“咸丰通宝” 有当五十、当五百、当千的,具有珍贵的史料和文物价值,是研究中国货币制度和商品交换演变过程的实物见证。1955年沈子槎(二排右三)与上海工商联同仁合影
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沈子槎先生就将其所珍藏的古钱币4000多枚分别捐赠给了北京、上海、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州市博物馆、宁波天一阁、宁波市古物陈列所和嘉兴市中心博物馆。1959年,他将3000多枚古钱币捐赠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时任国家文化部部长的沈雁冰(茅盾先生)亲自为先生颁发奖状,表彰他对中国文物事业作出的贡献。
另外,沈子槎先生著有《子槎、果园两翁古稀寿泉集拓》和《子槎七十泉拓留存》二书,为后人研究古币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