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对“苦葫芦瓜”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发生此类食物中毒事件。7月9日,海南省食安办发布食品安全消费提示。
葫芦瓜又名瓠瓜、瓠子、蒲瓜等。
葫芦瓜形态特征,瓜根系发达,茎为蔓性,长可达3~4米,分枝性强。单叶,互生,叶片呈心脏 形,上面有茸毛。雌雄异花同株。有时也产生两性花,但所结的果实常为畸形果,无食用价值。花白色,多在夜间以及阳光微弱的傍晚或清晨开放,故有别名“夜开花”。雄花多生在主蔓的中、下部,雌花则多生在主蔓的上部。侧蔓从第1~2节起就可着生雌花,故以侧蔓结果为主。
瓠果,开花后10~20天即可采收,其幼嫩的果皮及胎座柔嫩多汁,可食用;老熟后果皮硬化,胎座组织也干枯,不可食。观赏葫芦或称小葫芦。果实长仅10厘米左右,有一细腰或一长果颈。5个变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n=22,可相互杂交。
苦味原因
瓠瓜是一种很受居民欢迎的蔬菜,以色泽绿白光亮、形体匀称、密生白色茸毛者为上品,但有时会出现苦味瓠瓜。瓠瓜之所以有苦味,是由于苦味瓜中含有苦瓠子甙。苦味瓠瓜不能食用,食用了毒素含量多的瓠瓜会导致中毒。出现苦味瓜的主要原因是种子遗传原因,也就是种子携带有苦味基因,使得植株所结的瓜为苦味瓜。菜农在留种时,若留种株雌花接受了携带苦味基因的花粉,来年种子播种育苗长成的植株所结的瓜仍是苦味瓜。因此,农民在留种时,若发现苦味瓜,应及早拔除该植株,杜绝花粉的传播,把好种子质量关。
瓠瓜病害有病毒病和白粉病。白粉病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13克药粉对水50千克喷雾,或50%多硫胶悬剂300~400倍液或农用抗毒菌素120倍液等喷雾防治。

通常味甜,但也有极个别葫芦瓜由于生长过程中受异常气候及土壤等因素影响,产生变异,携带苦味基因。甜葫芦瓜有大量糖分、蛋白质、有机酸和多种维生素,可以放心食用,但苦葫芦瓜含有一种植物毒素—碱糖甙毒素,苦葫芦瓜的毒素受热不易破坏分解,误食数小时后就会发生口干、头昏、恶心、乏力、嗜睡等症状;严重者则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脱水,甚至带有脓血等类似于中毒的症状。
专家表示,如何鉴别“苦瓜”还是“甜瓜”,最好买之前要求菜贩切一小片下来,舔一口,如有苦味千万别买。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外形鉴别,苦葫芦瓜的形状像白炽灯泡,外表凸凹不平。
如果不小心误食了“苦葫芦瓜”,可以先多喝点浓茶,冲洗掉胃部毒素,如果反应强烈就要到医院就诊。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医院目前采用的是催吐、利尿等方法对症处理。关于网络上流传“喝蛋清”解毒的做法,建议不要尝试。
延伸阅读:包头市东河区整治校园周边食品 脏乱差问题多平原县质监局对粮食收购计量器具进行强制检定老年保健食品市场 “骗术”升级 “概念”横行食品集中生产加工区域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 重塑中国奶业形象 需提升消费者信心面条添加二氧化氯 台军清查可疑产品全面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