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周,汽车行业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日本当地时间5月12日,日产汽车公司与三菱汽车公司共同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在该发布会上双方正式公布了日产汽车将以237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1.49亿元人民币),收购三菱汽车34%股权。当然,此次收购还需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预计将在2016年底完成。
收购完成后,日产将成为三菱的单一最大股东,并获得董事会席位。与此同时,未来双方合作将进一步扩展至采购合作,通用汽车平台、技术共享、联合工厂利用率和增长型市场等等。

这件事情戏剧性和受关注的焦点在于,在一个多月前,日产在一次检测中,发现三菱汽车的相关燃油经济性测试数据存在不一致,就将此事曝光了,从而引发三菱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股价一落千丈。
当天,是2016年4月20日。截至5月11日,三菱汽车在东京证券交易市场收盘价为每股495日元,较4月19日暴跌43%,近乎腰斩。而更耐人寻味的是,此次日产收购三菱的股权,其每股交易股价参考的正是2016年4月21日至2016年5月11日之间的股价平均值,也就是三菱股价最低的这段时间。
难怪乎,很多人都称日产是“心机婊”。然而,事情真的只是表面看到的这么简单吗?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三菱油耗造假门”事件:4月20日,三菱被合作伙伴日产曝光在油耗测试中采用不当手段,涉及日本市场四款微型车,总计约62.5万辆。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作为合作伙伴,日产为什么要曝光三菱的油耗丑闻,直到这次低价收购才恍然大悟。照此逻辑的话,三菱应该恨死了日产才对,然而,在之后的多次采访中,三菱汽车却表示,关于4款小型汽车的燃效数据篡改问题,日产并未参与其中,一副“牺牲我一人、幸福千万家”的大义凌然。
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如果日产是“心机婊”的话,为什么在有多个买家(有消息称还有中国车企参与竞购)的情况下,三菱还是毫不犹豫、毅然决然选择日产作为第一大股东呢?难道真的是脑袋被门夹了吗?
答案显然不是的。要厘清这里面的复杂关系,首先我们得从双方的合作说起。事实上,早在2005年,日产和三菱就已经签署合作协议,三菱为日产代工生产eK Wagon和Minicab系列微型车,并以日产品牌出售;2010年底,双方再次联合发表声明,称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2011年,日产和三菱成立研发轻型汽车的合资公司,并在电动汽车领域加强了合作。
也就是说,双方的合作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这十年间,三菱利用日产的小车优势资源,而日产则寻求利用三菱SUV的资源开拓东南亚市场,双方互惠互利、合作甚欢,并且多次传出日产想收购三菱股份的风声。
在近期回应外界的质疑时,日产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表示,日产和三菱关于建立联盟的讨论早已有之,“在过去日产和三菱汽车就讲过要建立一个紧密的联盟,就像我们现有的伙伴关系,而油耗问题只是加速了我们对于更紧密关系的讨论。”
“我们不会打算改变三菱,三菱自己会改变自己,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支持他。”戈恩认为,日产与三菱存在很大的互补性,而且在收购之后,三菱汽车同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关系仍然继续维持。“我们将尊重现有的合同,它是一切照旧的。”
因此,说双方“郎有情妾有意”已经很久了并不为过,只是由于三菱之前市值过高,日产没有足够的实力收购,此次油耗造假门事件相当于给了日产一次机会,但是,对于已经宣布准备放弃轿车业务的三菱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