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管理 马太效应 对中小学教育管理中“马太效应”的几点思考

【摘 要】马太效应是指一种“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社会现象,在金融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上都普遍存在,主要是用来描述两级分化的现象,在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中非常普遍,无论是在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层面还是学校的管理层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管理;马太效应
  引言
  马太效应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管理中非常常见, 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的作用,但是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容易强化学生的两极分化,导致很多学生都必须面临着先进和后进的区分。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要积极应对马太效应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教育管理的均衡发展。
  1.马太效应在中小学管理中的表现和影响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一个群体或者个体在某一个方面取得领先的地位之后,会累积成为一种优势,从而拥有更多的机会来获得成功和进步。马太效应的产生是无形的,但是却会对个体的主观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现阶段,马太效应在我国很多领域都有体现,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的普遍现象,很多个体甚至无法避免由于马太效应造成的影响。在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学生的个体化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当前的中小学中,普遍存在这一种现象:不少学生虽然在考试成绩方面不突出,但是在其他方面却表现非常优异,很多学生都擅长唱歌跳舞,或者是对画画、书画感兴趣,在课余时间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体现出来自己在某一个方面的特长。但是,也是由于这些学生的成绩不突出,导致教师对其的发展不够重视,而是在学习成绩上一味的施加压力,而学生的家长也是赞同学校的做法,认为其首要任务是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最终使其放弃在自己感兴趣方面的提高和培养,而是将更多的时间都花费在学习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生都发展方向都一致,渐渐失去了创新精神和挑战精神。
  1.2使学生功利化
  在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由于马太效应,导致很多学生都以成绩来论英雄,越来越多的学生都认为只要成绩好,就可以得到各种机会和表扬等,可以获得各种荣誉和奖励。在这种背景下,会导致整个学校的教育氛围出现偏差,很多学生都热衷追逐分数的高低。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越来越多的学生刻苦学习。刻苦学习本身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但是很多学生在刻苦学习的过程中,放弃了其他能力和特长的培养。甚至一些学生为了在考试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会采用各种手段来作弊。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对参加集体活动等失去了兴趣,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教育管理 马太效应 对中小学教育管理中“马太效应”的几点思考
  1.3可能对学生造成心理危害
  在中小学生的管理工作中,马太效应会使中小学生之间出现自卑和自傲的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会变得自负自满,不愿意和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成为朋友,渐渐变得不合群。而另一方面,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会出现自卑的心理,由于不受到教师的欣赏和关爱,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慢慢便丧失了进取心。不仅如此,由于教育工作者对不同学生的不平等对待,会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出现隔阂,师生关系变得淡漠,甚至出现了各种潜在的敌意,学生之间也会出现不和谐的现象。
  1.4马太效应对学生管理的积极影响
  马太效应之所以在中小学管理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其也表面出一些积极的影响,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和手段,可以刺激合和引导学校、教师和学生继续努力,获得更好的成绩。通过赢取各种荣誉和奖项,可以向别人证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证明自己的潜力和能力,为其他的学生和学校或者教师做出表率。另外,通过马太效应,可以使学校或者教师获得某一方面的经费支持,这样可以让学校将这些经费应用到教师队伍建设或者学校建设中,无论是在优秀教师的聘请还是生源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优势,可以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现象。
  2.应对马太效应消极影响的对策
  2.1将个体激励转变为群体激励
  马太效应之所以会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体激励的过度导致形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在中小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最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要想实现对学生的高效管理,并不是一两个教师的管理手段高、责任心强就可以实现的,而应该是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行,只有提高所有教师的教育管理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实现办学目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考虑调动的不是一个两个教师的积极性,而是应该使全体教师都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因此,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时候,也应该将全体教师考虑其中。从学生的层面来看,教师如果只注重几个学生成绩的提高,也不足以实现办学目的。因此,教师注重的不应该是仅仅对个别学生的奖励和鼓励,而是应该从全班学生出发,将个体激励转变为群起激励。
  2.2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创新性、创新意识,在新课标的改革中,也对中小学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加上学校的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因此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举办各种竞赛或者比赛的时候,应该要创造公平合理的环境。例如,学校对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和英语竞赛成绩优异的同学进行奖励和鼓励,但是同时对于在舞蹈比赛、声乐比赛以及各种文娱活动中的得奖学生都应该获得奖励。为了对中小学生进行更好的管理,每个教师和每个学生都应该公平的参与竞争,让他们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获得回报。为了实现高效管理,在艺术节等各种竞赛和活动中,在对不同学校的名额进行分配时,也要合理配置,不能对于普通学校的名额分配的更少、对于城区学校就分配的更多。只有提供一个良好、公平地竞争环境,才能消除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对中小学进行更好的管理。
  2.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中,往往采用单一传统的评价方式,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对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也往往是以成绩进行评价,造成了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能只是单纯(下转第234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9451/184500987421.html

更多阅读

圣经马太福音第5章-八福,律法-1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

Mat 5:1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Mat 5:2 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由于这是耶稣在山上所作的讲道,通常称为“登山宝训”,由于在这宝训中有8个“有福了”,所以称为“八福”,这八福都是指向得救的人。这里耶稣是

马太效应两极分化现象 __观复 中国贫富两极分化

马太效应(两极分化现象)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

什么是马太效应 什么是反“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即人际关系中,密者密上加亲,疏者疏而愈远。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斯通却更主张“人际关系应保持适度的距离”。现实生活中,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演变例子也一再证明“适度距离”理论不无道理。  斯通对“适度距离

新东方面点培训学校 复制新东方模式的中小学教育培训

    通过将新东方的“兴趣、方法论”成功复制到良莠不齐、不成规模的中小学教育培训上他使公司的营业收入在三年间增长了一百余倍,小学、初中的教育培训成绩已经跃居北京地区第一名。  7月5日凌晨1点30许,合上刚研讨完的讲义,学

声明:《中小学教育管理 马太效应 对中小学教育管理中“马太效应”的几点思考》为网友半簬苃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