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王安石
读史是一首七言律诗,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读史》作品收藏在《全宋诗》中。《读史》这部作品与王安石的咏史作品一样,是对于现实问题有感而发而创作的一首即兴作品。全文共65个字,内容深刻达到了很高的思想境界。
王安石画像
引原文: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黯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从古至今能功成名就的人都是历经磨难的,但是他们的伟大事迹将会何人来记载呢?
处于当世当场的人都无法正确客观的将事情描述清楚,记不准确,那么后人就更说不清楚,道不明真相了。
史书记载的也有糟粕的,用文字叙述的内容记录的事实其实很难表达就像人们用绘画来描写人物肖像始终无法画出其精神气。
通过史书记载怎么能将圣贤人的思想全部记载完全呢?但是却依然有无数人抱着古典,不能醒悟。
首联讲述了诗人的忧虑,多少人为了能功成名就,背井离乡,千辛万苦才能有所成就,这些努力过后这奋斗精神,如果没有后人为其记载流传那不是太过于可惜吗?
颔联诗人感叹,现在都讲不清楚了,千年后还有谁能道真相呢?
颈联表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他为这些能人感到遗憾,历史真相不能得到完美记载。
尾联也是抒发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整首作品表达了诗人认为对于史书记载应该要剔除糟粕,吸取精华,这样才能达到一个高境界。在作品中诗人显然思想很顿悟与开明,他清新的认识现实社会,又能理智的看历史,看未来,可谓是思想独立有见解。
王安石的诗句
王安石是北宗著名的诗人,其一生创作了很多的作品,留存至今的作品有一千五百多首,这些作品中不乏一些名言名句被人们所传诵,成为千古佳句,如梅花中的“遥知不是雪,未有暗香来”等均是王安石的诗句作品。
王安石的作品又被收入各语文课本,为后人所称赞学习。下面我们来列举较著名的作品。
王安石《梅花》书法
一:梅花
这是一首文学体裁为五言绝句的作品,诗人托物言志,诗中将梅花的坚强品质与高洁的气质进行了高度的颂扬,从而笔风一转,通过梅花来暗喻那些情操高洁的人们,这群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与操守,为了正义,为了真理而坚持不懈,而据理力争,从而对这一批人进行了高度颂扬。
名句:遥知不是雪,未有暗香来
二:元日
《元日》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新年新气象,举国上下欢度新年,处处洋溢着欢乐与热闹,每户人家都张灯结彩,处处都是一派新气象。
《元日》是一首政治诗,王安石通过过新年这一新气象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变法。那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新法推行被获准的第一年王安石看着春节景象,不觉得心情愉悦,想到变法后的新气象他很是开心与激动,所以整首作品积极向上,充满欢乐。
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三: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将无法量化的春意变成了物化的实景,着实让人对其写作手法与用字大为赞叹。
王安石的诗句中还有大量的佳作,我们今天就只罗列了以上几句。
王安石名句
王安石不仅在政治上有作为,其在文坛也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生作品丰富,更有不少千古佳句被后人所传诵,王安石的作品有诗歌,有散文,每个作品均有其独特的个性与想法,今天就给大家罗列下王安石名句。
王安石名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话出自《泊船瓜洲》,诗人借用“春风”来表现他的第二层深意,当时王安石被宋神宗恢复宰相之位,王安石上京入职,这无疑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重新燃起新希望,就像春风吹过,大地复苏之感。一个绿字将江岸两边的春色描绘的淋漓尽致,极富表现力。
2.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出自王安石的《读史》,这是一首咏史诗,表达诗人对于后人对自己评价的忧虑,在当世当时都难以将一件事表述清楚,更何况是后世呢?古人留下的也只是糟粕,真正的好东西流传不下来的,就像画像再好的画师也画不出其精气神。这首作品中,诗人忧己忧古人,从而起到警示作用,告诉后人史书记载也不准确,大家要相信历史真相。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是出自王安石的《梅花》,在诗中王安石赞美梅花的坚强与高雅,在严寒的冬日,它依然独自绽放。从而情感升华,从赞美梅花升华到颂扬在逆境中努力奋斗的人,这群人不畏强权,坚持理想,不放弃,奋斗在第一线,诗人给予最肯定的评价。
王安石名句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王安石性格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人物,距今已有千年之久,但是人们对于当时的风云人物王安石的好奇却丝毫未减,许多人问王安石性格如何?关于王安石性格,后人也不能多加以批判,以下均是后人根据历史记载而整理的一些观点。
王安石像
说法一:王安石是个自负,自视甚高的人。
王安石从小就聪慧,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可谓是过目不忘,加之其勤奋好学及后天良好的教育,王安石成为了一代才子,才华横溢,其文采深受好评。王安石不仅书读的好,其更有自己的想法和志向,所以在古代王安石可以位列天才这一行列。但是王安石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自负,王安石创立了王安石新学,写了一本书叫《三经新学》,其中以《周礼义》为变法依据,这个重要部分就是王安石亲自训释的,因为他看不上前人对于古典书籍的注解,于是自己写了一本,这里面都是其自己的思想及对政治观念的理解,这本《三经新学》经官方发布,成为了官方之学,所有那些要通过科举入仕的人必须读这本书,不然别想金榜题名。
说法二:不讲卫生。王安石的不修边幅是出了名的,一年都可以不洗澡不换衣服,生活极其邋遢。
说法三:刚愎自用,不能容人。王安石面对老乡晏殊的劝诫与建议,他很是瞧不起与不屑。王安石对于欧阳修从没放在眼里过,在实行变法之初,对于那些顺从他变法的人都委以重任,不顺从的都赶出了京城。
说法四:特别执拗,王安石素有拗相公之称,当初包拯上任,王安石还是包拯的手下,一群人赏花喝酒,包拯亲自敬酒,轮到王安石时他以不会喝酒拒绝,一点都不留情面,可谓时毫无情商可言。
王安石游记
要论王安石游记中最为出彩的要算《游褒蝉山记》,这是一篇游记,北宋思想家王安石通过追忆的形式写下的一篇作品,讲述的是王安石辞职回家途中的故事,王安石从京城辞职后回到自己的故乡,途中游览褒蝉山故此写下这部作品。
游褒蝉山记原文
这篇游记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对于现世来说也存在着深远的意义。整部作品因事见理,叙述和议论相结合,将诸多思想进行了阐述,对后世影响之大。
王安石游记创作于1054年,先前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后辞职回家探亲,途中路过褒蝉山,对褒蝉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明则写所见实则写所感,并且寄情于景,以此为喻,以此为志,也表明自己的决心,要实现大理想。
从王安石游记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的精髓所在。王安石写下游记4年后,就向宋仁宗上书,写了一分万言书,其主旨内容是改革政治。后来宋神宗即位,支持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不顾保守派反对,推行新法,并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观点与王安石游记的主旨内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整观这部作品,其风格与形式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有着其独特的特色,手法采用记叙和议论这两个层次进行深入描写,全文共有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讲述褒蝉上的由来;第二个阶段记叙游览的所见所闻;第三个阶段主要讲述自己不能进入华山后洞的心理活动;第四个阶段讲述仆碑所引发的头脑风暴;第五阶段讲述游览的人员名单及创作时间。
王安石游记明则是一篇游记,实则是游后感。
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
文献记载中记载了多个王安石的典故,如《王安石待客》、《王安石改字》等作品,这些都是被收录在宋朝的奇闻异事中,从这些典故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
王安石雕像
在《王安石待客》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生活简朴,勤俭节约的人,虽然官至宰相,但是他依然过的很朴素,没有豪华大宴,没有铺张浪费,就算是自己的亲戚也没有例外,他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待客之风。
在《王安石改字》中可以看出王安石认真写作的态度,他注重语言与字句的锤炼,特别是艺术展现手法上独具创造力,也是有着这一份执着与态度,让他在文学上能有此成就。
在《王安石辞妾》中看以看出王安石为人仗义,能处处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格。
纵观王安石的一生,不论是做事做人都有其原则,而且严谨,一丝不苟,他从不夸大自我也不贬低他人,这是作为一个具有文化涵养的人必须要做到的。
但是王安石在性格上却有 一个缺陷,那就是过于固执,这种性格也造就其在历史上骂名一片,但是孰能无过,其对整个北宋的政治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与成就。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著名的历史人物,不仅在政坛更是在文坛上功绩显赫,对于后人来说我们可以学习其优良的品质及宝贵的精神,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才是从古人身上学到的最好的知识。
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创作于1050年,那时候的王安石入仕不久,登飞来峰看见云尖高塔,旭日东升之美景,想到自己的未来,不觉充满信心,诗人抱着满腔热情与抱负登上政治舞台,只有坚持与努力总有一片新天地。
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配画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在飞来峰的山顶坐落着一座高耸入云的塔,到了鸡鸣时分登上塔能看见旭日东升。我不怕会有厚厚的云层来遮挡我的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顶端,登高望远。
《登飞来峰》创作于1050年夏天,王安石任职鄞县知县期满,于是离开鄞县回到了故乡,期间经过杭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从这首作品中可以看出对于未来是充满信心的,王安石入仕不久之后创作的这首作品。王安石也正值壮年,满腔热血,抱负不凡,正巧登上飞来峰,情景交融于是创作了这部作品。
《登飞来峰》虽是一首登高诗,但是却不单纯的写景,其篇幅占据最多的是自己登高处的感受,王安石的作品有一大特色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认识方面有自己的一个新高度,王安石将一个简单的登高远望动作折射到他的工作折射到他的理想中,从而也表现了作为一个改革家和政治家,就必须要有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觉悟,更要有那种气概与自信,这样才能有一番大作为。
王安石咏竹
《咏竹》是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竹子是古人创作诗歌的风云参照物,文人骚客钟爱于竹子,但是王安石在本作品中通过托物言志的方式将自己的宝贵品质通过竹子展示出来,所以在读咏竹时,发现读竹如读人,读人又有竹影,可谓是达到了另外一个高境界。
王安石咏竹古诗配画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意思是这样的:人们钟爱竹子是因为它直而且有节,且出生就很清瘦,就算老了竹子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坚硬,越来越刚强,深受人们的赞美。
竹子和蒿草蒺藜等一样受到雨露的滋润,但是最后竹子变得如松柏一样傲然挺立,即使在寒冬依然坚挺。
《咏竹》这首作品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人对于竹子高度颂扬,颂扬其刚正不阿,颂扬其就算在寒冬也勇于与严寒抗争,不畏惧风雨亦不畏惧霜寒,从而表达了诗人不折不挠的坚韧精神与宏伟博大的政治抱负。
古往今来,咏竹作品不在少数,竹子也成为了诗坛中的风云物,文人骚客分别对争相赞叹其气节。而王安石的《咏竹》却一波三折,一个不一样的咏竹诗映入眼帘。先描写其先天不足,后来还描写了后天环境的恶劣,但是竹子没有被这些因素所压倒,它勇于反抗,最终成大器。
这首咏竹不像往来作品,与松竹梅三友出现,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展现一个不一样的竹。
王安石晚年
王安石辞去官职后就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纵情于山水间,流连于大自然中,从其作品就可以发现。1076年以前,王安石的作品大都是咏史诗,政治诗,1076年后,其作品主旋律为写景的作品颇多,其晚年时期更是与佛教禅宗密不可分。
王安石画像
1076年,王安石二次罢相,罢相后的王安石又去任了判江宁府,但是一年后就又辞职不干了,此后王安石才与政坛彻底告别,为自己建了个半山园,从此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这段期间,王安石骑着小毛驴,身后带着老仆人,一主一仆一驴漫走在田野上,游走于山村间,闲暇之余吟诗作对,念佛诵经,可谓是清心寡欲。
王安石早年时期就结识了一大批的高僧,与觉海禅师有着很好的交情,但是后来王安石官至宰相,两人在渐渐疏远,待王安石归隐后,两人关系逐渐好转。
王安石是老年丧子,这对于他的伤害是很大的,王安石将儿子的祠堂建在江宁钟山的宝公塔内,王安石每每去那里悼念亡儿,1084年,王安石大病了一场,这场病后将自己的住所也改成了寺庙,称半山寺。
不仅如此,王安石还为女儿作诗一首《楞严新释》,这首作品就是劝诫其把佛法作为解脱,从佛法中悟得真理。
王安石的晚期作品中有大量的禅理诗,如《梦》、《读<维摩经>》等,都是王安石诗兴蝉趣的证据。王安石晚年可谓是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生活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