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文学研究者逐渐开始了对于拉尔夫·埃里森代表作品的研究。20年来在拉尔夫·埃里森作品,以代表作《看不见的人》为例,中国的文学界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关于其代表作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们对拉尔夫·埃里森代表作《看不见的人》(或译《隐形人》)不仅从写作主题、写作意象、写作手法和作品涉及的文化背景乃至音乐因素等方面深刻的影响着后期的文学者对于拉尔夫·埃里森作品的研究进程,而且也为未来的更多的文学界作家的作品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拉尔夫·埃里森;文学作品研究;《看不见的人》
引言
拉尔夫埃里森,或译为“拉尔夫·埃利森”(后简称为埃里森),作为当代著名的美国黑人作家,虽然不是文学界高产的作家,但其凭借创作七年之久的长篇小说作品《看不见的人》(又名《隐形人》)于1953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成为了二十世纪最具影响的美国小说家之一。其长篇小说自1952年发表后,便引起了文学界和美国社会的巨大反响。至今,《看不见的人》仍被列为世界文坛的“现代经典作品”。1993年,中国文学界的学者逐渐开始了对于埃利森,这位美国和人作家作品的研究。虽然在此之前也有对于黑人文学研究的涉猎,但是其研究成果少之又少。20年来,中国文学界学者撰写了有关埃利森生平出版的作品的总结以及逐渐将研究重点深入到其作品主题、写作手法等具有针对性的研究的文章,其中不乏学者对于埃利森《看不见的人》主题的探究逐渐过渡至文化冲突的研究,从美学角度思考这部长篇小说的象征意义。
20世纪90年代前,关于埃利森的研究在中国文学学者中数量屈指可数。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的研究方向由20世纪80年代的对于美国黑人文学的初步概括的研究总结发展到关于对于美国黑人作家个体的研究,1994年,魏玉杰、赵亚莉在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翻译的《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逝世》一文中,初次从宏观层面,介绍了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生平及相关生前出版的作品,使中国学者对于埃里森的文学成就有了初步的了解。21世纪至今,对于埃里森作品的研究逐渐增多,中国学者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他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又名《隐形人》)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弥补了上世纪对于其研究的空白。但是很少有人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梳理并概括包括这两个时期在内的对于埃里森作品在中国20年(1994年至2014年)的研究发展特点和脉络,以及它对于中国文学学者在各层面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总结20年以来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文献共计42篇,本文将以埃里森代表作品《看不见的人》在中国学者中的研究主题变迁为主线,综述20年来中国文学界学者们基于埃里森作品不同角度评价的框架,研究文学研究主题的状况及存在的不足,并分析总结评价作品不同角度的阶段特点即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以及对于今后学者对于文学作品评价研究方向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为未来文学研究者提供相关研究的借鉴。

1、20世纪末在中国关于拉尔夫·埃里森的研究
本文以学术核心期刊论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对于文献的计量研究分析的方法,对1993年以来国内有关埃里森的研究进行了收集、梳理和分析。自1993年至1999年,中国的相关学者逐渐开始了对于非裔美国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相关研究,但通过文献的搜集和文献研究主题的整理表明,中国相关的文学研究者只是在宏观的层面对埃里森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文献主题主要集中于埃里森出版作品的总结和其个人的生平评价以及个别研究者对于埃里森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的初步研究,如:1994年,王诺、费凡《论赖特和艾里森小说的象征》,王立礼的《美国作家拉尔夫·埃里森于看不见的人》,1997年,冯亦代的《艾里森生前作品的出版》,20世纪90年从文献的题目即可以看出当时文学研究者的研究重点和倾向,如:赵光慧的《美国黑人文学主题初探》,1999年,王逢振的《看不见的人令人震撼》和唐晓忠的《文化冲突中寻求真正的存在》逐渐对研究的方向有了新的指向。自拉尔夫·埃里森于1994年逝世之后,关于埃里森的研究逐渐走进文学界学者的视野中,例如:魏玉杰、赵亚莉在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翻译的《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逝世》一文中提及埃里森的生平,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是小说《看不见的人》的作者。文中主要概括的归纳了埃里森童年、青年至成为20世纪著名的文学作家的经历,埃里森于1914年3月1日出生在俄克拉荷马城,他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在他三岁是不幸逝世。他的母亲,为了维持生计、抚养儿子,在白人家做佣人。埃里森从母亲带回家来的别人丢掉的旧唱片和旧杂志中,开始对书籍和爵士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在他还是孩童时,就感到了这种种族主义现象的存在,并作为他小说的中心思想之一,但是他没有以任何公然的或是政治的方式来处理。埃里森童年时代的性格中并无任何种族自卑感的成分[1]。青年,处于对音乐的喜爱,埃里森开始了正如他后来写道的生活:“我开始通过笑说中的人物来看待自己的生活。我阅读司汤达时,就在我生活的黑人区里寻找与司汤达笑说里的描写相类似的模式。”这种联系有助于他对于生活的观察和理解,后来终于写成了《看不见的人》这样的优秀作品。19岁时,埃里森进入阿拉巴马州的塔斯克吉学院,进行了为期三年的音乐学习。之后,他去了纽约,在那里他认识了对他人生产生巨大影响的黑人作家――兰斯顿·休斯和理查德·赖特。埃里森的代表作《看不见的人》,自此被文学界的研究者作为研究对象,作为一部庞大繁杂的长篇小说,其中丰富的象征模式和旁征博引,使其成为美国黑人生活的记录。而它又是第一部超越这个题材的黑人小说。它也是20世纪受到卡夫卡影响的小说中的一部,但它并不是一部超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中通过描写、叙述,让读者体会到美国黑人的双重身份,两个彼此冲突的身份、角色汇集于一身。[2].小说将当代美国充满敌意的土地上一个黑人漂泊的遭遇扩大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小说描写了一个黑人青年在充斥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社会里寻找自我的心理成熟历程,属于成长小说类。除了序曲和尾声外,小说在内容上可分为三部分:在南方黑人大学的生活、在纽约自由油漆厂的遭遇和在哈莱姆区的经历。小说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于一身,通过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表达了复杂深奥的主题,尤其是大量象征的运用,使小说可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进行理解。尽管此后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再出版第二部分小说,但他的创作活动却从未中止[3]。作者一生著有论文集《影子和行动》(Shadow And Act,1964)、短片小说集《飞回老家和其他故事集》、《广场上的集会》、《宾戈》、《走向领地》(Going to the Territory)阐述了自己对文学、音乐和美国黑人政治社会生活方面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