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电影市场持续升温,票房大战硝烟四起,名导纷纷放弃艺术追求一味迎合大众,姜文也未能免俗。这位继将中国电影带出低谷的第五代之后最有才华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奠基、《鬼子来了》遭禁、《太阳照常升起》褒贬不一之后,终于以《让子弹飞》向世俗、市场与体制举了白旗。这是姜文的悲哀,更是中国电影的悲哀,夸张一点说也是世界电影的悲哀。
遗憾的是姜文也如同其他众多中国名牌一样,昙花一现,转瞬便枯萎了(相信这种说法会遭遇众多姜粉炮轰,来势定比对《子弹》的热评更猛辣)。究其原因,无外乎自身、市场、体制三个方面。
始终没看《子弹》,主要原因有二:其一,风闻姜文曾说过这部片子是拍给傻×看的。其二,因“憋尿之作”、“无尿点”之类的所谓好评闻而却步。

带着这个疑问看姜文其他导演作品,对其导演才华心悦诚服,也对上述疑问豁然开朗。若传闻属实,姜文之怒,一为体制,二为观众。《鬼子来了》作为难得一见的国产佳片,何以遭禁?个中缘由恐怕比影片结尾更令人心寒,这是体制的禁锢导致姜文变节,在《子弹》中不得已向主旋律靠拢,导致剧作逻辑混乱。
《太阳照常升起》在叙事、视听上别致而华丽,堪称国产片中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遗憾的是习惯于线性故事的普通观众欣赏者寥寥,票房惨败,加之征战欧洲失利,迫于生存压力,姜文变乖了,放下身段拍出“无尿点”的《子弹》向世俗投怀送抱,与谋导之《三枪》异曲同工,遥相呼应。
“无尿点”作为褒义词成为《子弹》热播后的网络新宠,足见电影观众的欣赏水准之低下。如同一首乐曲自始至终在高音区暴走而无高低疾徐之变化只能算一通噪音一样,“无尿点”的评价若属实的话,《子弹》便会因节奏一味紧张缺少变化而丧失艺术张力,成为一通乏善可陈的视觉刺激,与麻木的看客围观法场看杀人无异。姜文了解观众,所以拍出了“无尿点”的《子弹》大赚票房。而他的艺术良知一息尚存,故有“拍给傻×看”的暴怒,骂禁《鬼子》(《活着》)的制度,骂不懂装懂的电影观众,或许也不乏自讽与自我开脱。
七年磨一剑,《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全面成熟,作为男人和作为导演都成熟了。作为导演的姜文以其娴熟的技巧和超凡的想象力营造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叙事技巧、视听手段、造型、音乐等方面都堪称国产片的上乘之作。出其不意的,征战欧洲各大艺术电影节连遭惨败。众姜迷怨声四起,纷纷归咎于片中诸多中国元素及中国式情感老外看不懂。其实,落败的最主要原因恐怕是作为成熟男人的姜文对女性毫无真诚可言的情感态度。
片中的绝对男主角姜文所饰演的老唐,尽管有不能打孵蛋鸟、恋爱鸟彰显其人文情怀,却因缺乏对女人的真诚呵护而沦为唯我独尊的霸主。试看片中对三个女人的定位:母亲为爱情骗子背井离乡守活寡空耗一生;妻子万里寻夫终于有了名分却两地分居独守空房,他可以吹着喇叭大张旗鼓偷情,而妻子偶然出轨就要出人命;就连情人心中另有所属都要付出惨痛代价。
这种成熟未免令人齿冷心寒,不仅马小军似的年少轻狂的真诚荡然无存,作为成熟男人对异性最起码的尊重、关爱与担当更谈不上。蓦地,狮子王跃然眼前,爱侣重逢那默默对视的款款深情,人何以堪?!
或许有人会说,导演要表现的是特殊年代人性和欲望的压抑、扭曲。不错,片中注明了故事的年代,那个年代确实是禁欲的。但是男主角却不在被禁之列,他可以先把女孩肚子搞大,抛弃不掉,才不得已成亲给人家一个名分,之后便抛在一旁,吹着小号去偷情。而两个男配角,因与他的女人有染双双aIhUaU.COM毙命。再看对女人的态度,片中最可怜的是小队长的母亲,被爱情骗子欺骗失身怀孕,千万里寻夫,看到的是假死骗局,还要用三条不同颜色的长辫子抽打那颗破碎的心。而这个被欺骗被抛弃的女人呢,为爱情骗子生养孩子是母性使然,背井离乡守活寡孤苦一生为了什么?可以解释为偏执,剧情需要……但导演对她有一点点悲悯吗?没有,反而是颂扬!由此可见,故事应该发生在一百年(1911年)之前,因为只有封建帝王才有男主角那样的特权与观念。
正是因为作为整部影片灵魂的真诚情感、人性关怀的缺失以及观念的落后,不仅不能打孵蛋鸟、恋爱鸟的人文情怀显得虚假,精巧的叙事、华丽的视听也沦为炫技,空有其表,难称佳构。相比之下还是《鬼子来了》更有价值,故拟作精读片目研究学习。
到了该吹响中国电影集结号的时候了,从审查机构到普通观众,从编导演到制作发行的每一个环节的电影人,都应该深刻反思,认真谋划,立足本职,为中国电影的未来踏踏实实做点什么,合力打造出几部至少在本土足以与好莱坞抗衡的叫好又叫座的片子,这才是中国电影腾飞的唯一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