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的故事 大文学家宋濂的故事分享 宋濂的故事

  宋濂的故事

  宋濂是明初有名的大文学家,依据明史中的记载,宋濂原名宋寿,景濂是他的字,宋濂一生致力于文学研究,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朱元璋和宋濂

  宋濂小时候体弱多病,家境又十分贫寒,但是童年时期的宋濂十分勤奋好学,加之其特有的聪明才智,“小神童”的名号可以算是家喻户晓。宋濂一生尤爱学习,对书籍更是爱不释手,才造就了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高八斗的博学品格。

  至正十九年的时候,在朱元璋的任命下,宋濂成为知府学堂的老师,这也开启了宋濂为人师表,通过自己的学识影响他人路途,至正二十年,宋濂又被任命为教授,辅佐太子,教授太子朱标“五经”。

  洪武年间,在朱元璋的号召下,宋濂开始了他撰修《元史》的道路,随后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之后几年间,宋濂在撰书写作上做出了杰出贡献,朱元璋曾想要让宋濂参政议政,让其掌管中书大臣一职,被宋濂谢绝。

  晚年的宋濂依旧保持着对书籍作品的高度热爱,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宋濂是开国文臣,却也难逃被猜忌的命运,儿子宋慎和次子都被处死,宋濂在马皇后的求情下,免去一死。

  作为一代文臣,宋濂在学术上的造诣恐怕无人能及,对于明初的影响的不容小觑,在辅佐太子方面用礼的制度来约束太子,让太子廉政治国。虽不曾披荆斩棘打天下,却可以学富五车治国家。

  宋濂简介

  宋濂,明初的政治家、军事家,祖籍是金华潜溪,字景濂,世人给宋濂起了许多别号如玄真道士、玄真子。属于文人墨客的这一类,虽然没有和朱元璋一同在战场上厮杀,不是那种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的勇猛之人,但丝毫不影响太祖对其极高的评价,“开国文臣之首”的荣誉不是白给的,想来明朝初期,哪来的什么文学家思想家,光顾着打仗都来不及,如何静下心来,分析明朝政权,洞悉民生,研究思想,著书开课,传播言论。没错这种宣扬思想的文人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适合明初这种动荡的政治局势的。

宋学士文集

  宋濂对于佛教、道教两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提出理天下,认为万物的运行是有一定规矩的,这种唯心主义的思想在当时确是一种极大的突破,一种对旧观念极大的颠覆。对宋明心学的继承,加之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宋濂开始发布自己的著作。时下正是明初开国盛世,这也造就了宋濂的文章风格醇厚飘逸,宋濂的作品被统一收录在《宋学士文集》中,文章中大篇幅的宣传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为后人研究明初政治局势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为明初的开国文臣,宋濂特别喜爱收藏书籍,元末战乱,宋濂还在老家浦江的时候,就开始从事有关书籍收藏的工作,因为战乱,许多官私藏书都遭到了严重损毁,然而宋濂早已坐拥书城。真可谓“的卷是藏书之富,应首推宋濂”。

  宋濂心思缜密,从不让宫中小人抓住把柄,时刻保持谦逊之心是宋濂一生受用的法宝,朱元璋的询问,就算是军事,宋濂也一一作答,毫无半点掩藏。这份诚实和忠勤给朱元璋在处理政务、或是解决国家问题都提供了帮助。不愧为明朝第一文官。

  宋濂求学

  《宋濂求学》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讲的是明初的开国功臣宋濂向别人借书后,每次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书还到主人手中的故事,书的主人看到宋濂能按时还书,信守诺言,就特别放心,并且都乐意将自家的书籍借给宋濂看。

宋濂小时候在寒冬中裹着被子学习

  宋濂有一个好习惯,这也许是他家境贫寒才锻炼出来的好品质,看到一本好书,宋濂都会将他抄写下来,因为书不是自己的,但又想要反复品读书中意境,要是遇到时间来不及,或者书的内容是在太多,宋濂会选择连夜抄书,而且也许是受文人墨客的影响,宋濂对书的保护也格外用心,每一本借来的书宋濂都用纸张包好,以免弄脏,和大多数人人不同的是,宋濂从来不会折叠纸张,更没有在别人的书上做记号的坏习惯,每一本书都整理的十分平整,并做到有借有还。宋濂的求学道路非常坎坷,家境清贫的他不能和同龄人一样受到应得的教育,宋濂往往要徒步好久来到外村的私塾上课学习,请教老师。因为想要听到更博学的老师的授课,宋濂往往会不远千里,来到老师家中询问咨询,遇到德高望重的前辈,宋濂更是掩盖不住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求,就算遇到别人的斥责,宋濂却不退步,待到风轻云淡,宋濂又开始自己的求学之路。宋濂每次外出求师,总是背着书本,独自行走在冷风中,仍凭风雪在脸上肆虐,往往是四肢被冻到僵硬,来到旅舍要服侍的人用热水和棉被才能让身体暖和起来,这样超越常人的意志力才让宋濂在求学路上收获的比别人多,也为后来参与政治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推荐阅读宋濂的故事意义在哪 宋濂尝与客饮表现如何1/2 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宋濂诚实

宋濂的故事 大文学家宋濂的故事分享 宋濂的故事

  宋濂为人诚实,这是及其高贵的品质,历史上许多官员表里不一,在皇帝面前一套,背后一套,拉帮结派不成体统,宋濂并不是这样的人。

素以诚实著称的宋濂

  或许是自幼受到的教育不同,宋濂喜欢追问,向老师请教的时候不会有半点胆怯,往往能学到比别人多的东西,加上自己的刻苦研究,宋濂有自己的一套应对官场生活的办法,也就是凡事都不弄虚作假,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

  宋濂的诚实主要表现在两个地方,一是从不隐瞒自己做过的事,宋濂深知作为朝中大臣,不能经常饮酒,但是客人的邀请往往难以拒绝,在一次酒宴后,宋濂被朱元璋召去问话,在被问到昨日都做了哪些事的时候,自作聪明的一些大臣会编个谎话来搪塞过去,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朱元璋真正看中的是什么。宋濂不一样,他如实回答,自己昨日和哪些宾客一同喝酒,吃了那些菜,这一诚实的品质另朱元璋大为欣赏,原来,朱元璋早就安排了眼线在宋濂身边,就是为了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这番问话也是精心设计好的。要是遇到不诚实的大臣,朱元璋表面不说,心里已经给他判了一道罪,但是因为宋濂的诚信,朱元璋虽然也不轻易表露出来,但是已经给宋濂加分,并加强对他的信任度。

  朝中政事,最忌讳的是相互不坦率,有所保留你,这样不能平天下何来治国。宋濂的学识正好弥补了这一点,诚实待人,诚实侍君这是一代老臣交给后世每个人的。

  明史宋濂传

  宋濂传是描述宋濂一生的一篇文章,宋濂字景濂,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曾经被朱元璋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画像

  宋濂小的时候身体弱,家境贫寒,但是宋濂非常好学,号称“神童”。元朝末期的时候宋濂向朝廷辞命,修道著书。明初的时候受到朱元璋的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专门负责给太子将经。

  洪武十年的时候宋濂选择告老还乡,但是因为孙子宋慎的命案被流放到茂州,在途中去世,明武宗的时候追谥他为宋文宪。

  宋濂和刘基都是因为散文创作闻名于世的,被称为一代之宗,他的散文质朴简洁,或者雍容典雅。宋濂推崇台阁文学,他的台阁体成为后人文学创作的典范,他的作品被收录在《宋学士文集中》。

  宋濂对于佛教、道教都有研究,宋濂认为,天下的有道德的人,都是因为他们能识心,能明心,宋濂曾谈到要格物致知,但是没有说明具体方法和怎么实现,所以说宋濂的思想有朱学、陆学的影子,还有部分收到佛学的影响。

  在文学著作上,宋濂强调辞达,注意通变,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而且又很高的艺术功底,为后世很多人树立了典范。

  明朝建国后,朝廷的很多礼乐制度,都是宋濂制定的,宋濂因为官位很高,有正赶上明朝初年的开国盛世,他的文风醇厚飘逸,文中较多的篇幅是歌颂封建统治。另外宋濂因为受到佛教、道教的思想,作品中也会时不时流露出消沉、悲伤的情绪。

推荐阅读宋濂的故事意义在哪 宋濂尝与客饮表现如何2/2 首页上一页1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0151/730655075488.html

更多阅读

小故事大启发——智慧篇 校园广播的开头语

    小故事大启发——智慧篇目录01、用幽默塑造智慧02、饭钱03、心态测试04、谁都不能改变我的承诺05、怜悯可以走多远06、富有更多表现在内心里07、上帝本没有光环08、高贵的自由09、玫瑰花信誓10、无人涉足的地方

南朝大文学家沈约是被谁折腾死的 南北朝文学家

南朝大文学家沈约是被谁折腾死的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人。南朝著名学者,学问大,官做的也大。沈约十三岁时家遭大难,父亲沈璞被刘宋文帝刘义隆的凶子刘劭所杀,沈约潜逃流窜,后遇大赦才得以免罪。由于家道败落,少年沈约到处漂泊,无

小故事大智慧全集 《小故事大智慧全集》读后感

我向大家推介一本好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小故事大智慧全集》,作者是翟钟雷。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去看的好书,因为这本书里的内容都是一个小故事,而从这一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很多的道理,这些道理加起来就是大智慧。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是细

声明:《宋濂的故事 大文学家宋濂的故事分享 宋濂的故事》为网友陌道红颜依何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