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针灸》 本书中所讨论的问题 1.经脉气血的来源及组成 2.为什么针刺经脉可以治疗藏府病变? 3.经脉气血与自然界天气有什么关系? 4.经脉气血与先天之精有什么关系? 5.众所周知的气血在十二经循行次序究竟指的是什么? 6.经脉中气血循行的速度与呼吸的关系。 7.临床上检查营气循行的特殊脉诊方法。 8.卫气的功能仅是卫外吗? 9.卫气是如何在人身循行的? 10.“是动所病”“是主所生病者”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11.经脉病变与输穴主治的关系。 12.经脉病变的治疗原则及脉诊的临床意义。 13.“是主津所生病者”的临床意义。 14.肾经上的输穴可以泻吗? 15.气滞只与肝经病变有关吗? 16.人迎寸口脉诊法。 17.如何根据人迎寸口脉诊法进行经脉辨证。 18.如何决定补泻取穴数目? 19.如何决定针刺频率? 20.如何客观地评估补泻后的结果? 21.什么情形下不可针刺? 22.经脉阴阳表里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23.三阴(或三阳)经脉间的关系如何?太阴与太阳功能相同吗? 24.“根”“溜”“注”“入”?是在论述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吗? 25.络穴是治疗表里两经病变吗? 26.任脉为“阴脉之海”吗? 27.督脉病变只有“脊强反折”吗? 28.何以从循行上看“冲脉者?十二经之海”??脉的病变及治疗。 30.《难经》中的奇经八脉理论及其错缪。 31.五藏病变的虚实辨证及针刺治疗。 32.何谓之“以痛为输”? 33.输穴有那些基本特性? 34.输穴命名与其功能有关吗? 35.从“脉气所发”论输穴的主治。 36.那些是与藏府有关的输穴。 37.五输穴“出?溜?注?行?入”的意义是什么? 38.五输穴临床应用上的异同。 39.为什么手少阴经没有五输穴? 40.阳经上原穴的功能及应用如何? 41.《难经》中五输穴主治与《灵枢》的异同。 42.《难经》中“补母泻子法”符合《灵枢》理论吗? 43.“阴井木?阳井金”的意义是什么? 44.申脉?照海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吗? 45.输穴分类的演变。 46.十二原穴是一组特殊输穴吗? 47.原穴是原气流注之处吗? 48.临床上如何应用下合穴? 49.输募穴是治疗藏府病变的输穴吗? 50.何为水热穴?临床如何应用? 51.郗穴 临床上是用于治疗急症吗? 52.《难经》中“八会穴”理论符合《灵枢》理论吗? 53.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相通吗?它们可以治疗奇经八脉病变吗? 54.交会穴可以治疗多条经脉的病变吗? 55.阿是穴的由来及应用? 56.奇穴之说符合《灵枢》理论吗? 57.九针的意义及临床应用。 58.芒针疗法?磁针?激光针应用符合《灵枢》理论吗? 59.各种刺法的临床应用。 60.春夏秋冬针刺输穴的深浅如何? 61.为什么说现今临床上的“直刺”“斜刺”“浮刺”不符合《灵枢》理论。 62.《灵枢》与《素问》中徐疾补泻法的差别与分析。 63.如何客观地评估“气至”? 64.“得气”是针后病人出现的酸麻胀痛感吗? 65.何谓之“失气”? 66.“上工”与“粗工”有何不同? 67.电针疗法符合针刺理论吗? 68.如何确定临床针刺补泻的时机? 69.子午流注针法符合《灵枢》理论吗? 70.临床什么情形下应用呼吸补泻? 71.三部九候脉诊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72.《素问》中的三部九候脉诊与现今三部九候脉诊有何不同? 73.临床上何种病变才能应用缪刺法? 74.临床上刺络放血后会出现那些情况? 75.那些是刺络放血的临床指征? 76.临床上刺络放血多少为宜? 77.临床是有那六种禁针情况? 78.临床上误针会导致那些不良后果? 79.论历代各针针刺补泻手法。 80.头针耳针符合《灵枢》理论吗? 此文乃中医交流网整理,转贴请注明出处

或曰;诸家针书载某穴针几分、留几呼.灸几壮,出于经欤,否欤?曰:于经不载,多出于经传也。经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浅深不得,反为大贼。……过之则内伤,不及则
外壅。古人治法,惟视病之浮沉而为刺之浅深,岂以定穴分寸为拘哉!
又谓某穴宜留几呼,悖理尤甚。经日;“‘刺实须其虚’者, 留针阴气隆至, 针下寒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又曰:“刺之而气不至, 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
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又曰:“气血之未应针,则伏如横弩之安静; 其应针也,则起如机发之迅疾。”然其气血流注,岂留呼而可为准定耶2又曰“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不以息之呼数而便去针”。是古人用针,惟以气至为期, 而不以呼之多少为候。若依留呼之说,气至,则可:气若不至,亦依呼救而去针,徒使破皮损肉,有何益于病哉!故曰,“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疽” ,是也。
又谓某穴宜灸几壮,亦非至言,惟当视其穴俞肉之厚薄、病之轻重, 而为灸之多少、大小,则可耳,不必守其成规。
所言某穴针几分、灸几壮,谓病宜针某穴,则宜入几分;病宜灸,则宜灸几壮。针则不灸,灸则不针也。不知其说者,既针复灸,既灸复针,为害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