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玩具在我国是有悠久历史的工艺物品,在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经典的造型和工艺。木偶的范围其实很广泛。今天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木偶玩具的艺术。
什么是木偶
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汉族戏曲形式,受汉族文化影响,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木偶戏表演。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中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
《列子·汤问》记载的“偃师造神奇木偶”和《乐府杂录》记载的“陈平用木偶美人解冒顿围困刘邦”故事。

艺术造型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众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绘成的戏剧角色,又是为人操纵的戏具。
中国木偶造型艺术的轨迹,大体分三个阶段:
⑴三雕七画阶段。由艺人先雕头形,再画脸谱,以区别人物,造型主要靠画脸。
⑵雕绘结合阶段。造型、雕刻、绘画并重,讲求创造性和技法性,出现了专业偶头艺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属这两个阶段。
⑶可塑性与随意性阶段。现、当代木偶造型艺术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产品,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和时代审美趋向,设计、制作木偶,使之更富夸张性,更具木偶艺术特点,不仅摆脱了单纯戏曲化的传统,而且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追求,构成了绚烂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这是中国木偶造型艺术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木偶的工艺
木偶的制作包括木偶头和服饰两大步骤,本文介绍的是掌中木偶(布袋戏)的制作过程,提线木偶与之大致相同。
木偶头的制作
首先是打坯。泉州的私人作坊中还不能独立完成这道工序,要到惠安的工厂由专门的打坯机操作,木偶头所用材料均是樟木。
其次是雕刻。aIhUaU.com主要是刻人物五官,虽说木偶造型的繁简不同,师傅的手艺也有差别,但通常情况下,一个熟练的师傅一天能刻三四个木偶头。
第三是打土。就是用一种特殊的白土加水和成黏土后,均匀地涂在木偶头的白坯上,目的是掩盖樟木上的疤结或孔眼,使木偶头表面光滑平整。
接下来是喷色。为木偶人物的脸部着色,像关公的脸是红色、包公是黑色、寿星是肉色等。
再往下是彩绘。彩绘将勾勒出不同人物的各种面部表情,使其喜怒哀乐跃然眼前。然后要上光油,为的是使偶头的色彩历久弥新。
最后要根据具体人物配上胡须、头发等,如果是新娘子还要盘头发。至此,一个木偶头就完成了。
服饰的制作
木偶服装上最主要的装饰就是五彩缤纷、艳丽夺目的手工绣。绣品图案首先由设计人员根据特定的人物,画好设计图纸,然后比照图纸,用针稿机在衣料上打孔,再用染料涂印,勾勒出图样。绣线的颜色选择由师傅自定,像凤尾通常有五种颜色,在不同的师傅手下会有不同的效果。接下来是扫浆糊、加内衬,使绣片挺括、有型。最后是整件组合,也就是将几个绣片缝在一起,做成一件完整的衣服。
由于“千人一面”的机绣的出现,服饰手工绣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只是在绣人物脸部时(业内称为“开脸”),技术要求才高。
泉州制作的不少木偶都销售到台湾,因为那里的“布袋戏”已普及到中小学校。一般说来,教学用的木偶是批量购买的,为降低成本,布料就采用了人造丝中的春光缎,机绣也代替了手绣;而表演用的或是个人收藏所需的木偶,则要求全部是手工制作的,使用的是苏州产的真丝软缎和真丝绣线。以“战将”木偶为例,其头盔、头部、服饰、(支撑的)内体、兵器等的用料不同,价钱也就从二三百元到近千元不等。
一个木偶头往往并不是由一个师傅从头到尾一手完成的。当然,如果是名家大师,会一气呵成的,其名字会刻在偶头的后面。普通师傅完成一个木偶大概需要五天的时间。
有关木偶的那些事儿
木偶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的木偶可能与奴隶社会的丧葬俑有关。1978年山东莱西县汉墓的发掘发现;使我们看到汉代制作的可坐、可立、可跪、可灵活操纵的木偶实物,这也证实了《列子·汤问》记载的“偃师造神奇木偶”和《乐府杂录》记载的“陈平用木偶美人解冒顿围困刘邦”故事的可能性。据唐杜佑《通典》记载:“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这说明到了汉末,已有了丧葬、嘉会并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到了隋代,木偶的制作高度发达,已从演百戏(古代杂技的总称)、歌舞发展到表演故事片断,形成了木偶戏的雏形(详见《大业拾遗记》)。唐代,木偶艺术日渐成熟、高超。据《明皇杂录》载:唐玄宗被李辅国迫迁西内时,曾作过一首咏吟傀儡的诗:“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一说此诗为梁锃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木偶戏的逼真及观赏者的感受。封演撰《封氏见闻记》载:唐“大历中,太原节度使辛云京葬日,诸道节度使人修祭。范阳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又设项羽与汉高祖会鸿门之像,良久乃毕”。由此可见,唐代木偶不但成为表演完整故事,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尽管它还不时的为丧葬服务),而且已发展到“闾市盛行焉”(见杜佑《通典》)。宋元时期是木偶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京开封瓦舍(宋代城市里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作者注)很多,其中最大的有“大小勾栏(百戏杂剧演出场所。作者注)50余座”,“可容数千人”。
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中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临高人偶戏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