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 看见 好书推荐——柴静《看见》 朴实,但是有重量的一本好书

       "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手中刚刚放下柴静的新书《看见》,心里很不是滋味,说不上来到底是被触动,还是打击,或者……被教育。就是心底有那么一股子劲儿,总想有个渠道可以发泄一下,好比京城冬日中时不时刮起的妖风,在偃旗息鼓的时间里积蓄着下一次的翻滚而来。 
   
  我只想到了这个渠道,文字。 
   
  那就先说说我自己的文字吧。 
   
  我自知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工科教育和理性思维的训练,应当成为一个理性的人。不幸的是,我还是一个感性大过理性很多的人,这点,我承认。 
   
  周遭的同学在学逻辑学的时候,常常用逻辑的思维去试图推翻我关于这个世界的一些看法和评断,我说“试图”,其实暗含了自己对他们自持为工具的逻辑的不以为意。几次各种团体的总结会上,我的致辞和发言往往在半茬儿,就不住的落下泪来以至于最终,弄得下边的其他人抑或手足无措,抑或跟着我泪眼潸然。到了后来,朋友间熟了,摸透了我的底,有的场合需要催泪的时候,我就派上了用场。一个多月前,久违的高中好友来到北京,送行的晚餐约了北京的高中旧识一道,席间谈及高中点滴和大学流于学习忙碌的渐渐疏远,本来高中逗趣打闹作怪的混账事,说着说着就落下泪来。旁边的友人愈加安慰,我却愈发哭得厉害。由此,我再不得自诩是理性的人,终究,因为一个场景变容易触到心底。 
   
  像《入殓师》里死去的父亲手中攥着石头落下的刹那,《万箭穿心》中苦难的母亲在江边看着烟火……都把我打入了无可自拔的深渊境地。哀伤作祟,好比陷入沼泽,再无可脱身。此后纵使解脱出来,不过是在等待下一次再陷入而已。前前后后,生活本不就如宽广的泥沼湖泽,可以改变的,也仅仅是解脱出前一个泥沼后,你小心翼翼地前行,尽量不要陷入。你我都知道,这样的小心翼翼,总是枉然。 
   
  对柴静所有的介绍,几乎都把“初入非典一线报道”作为她事业的起点,就像完成训练的杀手,被派遣的第一个任务。的确,这是她走入大众视野的第一次。 
   
  我不是。非典那年,是小学六年级的春天。南国的春天,山城的家乡,虽然也有听到疫情的蔓延,但对于十一、二岁的孩童,“天高皇帝远”的灾难,自然影响不了他每日的生活,最多最多,他心里简单的比较着每天新闻里死亡人数的增长。 
   
  毕竟,减法,还是简单。如果他知道乘法,当他算得出这次灾难中生命的凋谢对于北京的比例,算得出生命的重量的时候,电视里人来人往都带着口罩对他来说,便不再是一个镜头,而是一个符号。这次让他理解的计算,推迟了5年,直到2008汶川地震。 
   
  巧合而不意外的是,这两次计算,都跟柴静相关。看过书,我找了这两次的视频,看柴静的报道。第一次,在病房中来回,摇摆的镜头,撞得让人感觉到微微的晃动和不安。不安,也正是那个时期的一种情绪。她不是善于华丽辞藻的人,问题也来得理性,步步逼近;第二次在汶川,在那个“咿呀”的山歌声里,她显得沉静而平和,眼神中多了柔情。看过书,才知道这段岁月带给她的思考和改变。 
   
  从拿着语言当武器,把受访者逼入绝境,慢慢地,到理智地去考察好坏双方的立场,让彼此都有表达的权利。这是她的问题,多带着试探和适可而止的收放。关于理性与感性,她前后谈了许多次,终未有答案。就像十年前钱钢老师对她在《双城的忧伤》中“表演式采访”的回应一样,等十年,再回答这个问题。 
   
  无答案,有时,就是答案。 
   
  我的感性,自顾自地无法再被纠为理性,我甚至欣然地、无赖地享受着那么一种情绪;学习的深入,程序代码的加长,只是单方面助长了我用感性看世界,用理性回答世界的癖好,再无其他罢了。 
   
  一个友人常笑我,说我笑的时候,极度幼稚。对,是极度。因为当你极度地相信这个世界有着你所信赖的单纯和天真,而你从未苛求这个世界天真地为你安排一切荣华的时候,你会选择用naive的笑容,度过今天、明天……直到最后一天。 
   
  我把这叫做:感性的力量和胜利。 
   
   这个友人也很喜欢柴静。他对柴静的喜欢,来自于她的果敢和如同初生牛犊的坚毅。我也觉得,看着她的采访和对话,文字之间,即使没有把住对方死穴把他戳得无法回嘴,就算是在和身边朋友谈话之时,也总有十八九岁姑娘走入职场的不知者的勇气和眼光,哪怕是如今三十多的她,对于采访的思考多了,懂得考虑多了,眼里也总散发着睿智的属于少年的坚毅。这一点,也像我的这个朋友。 
   
  打开我的日志的时候,才敢直面,已经是数月未写只字。原因来得简单,那会儿,想显得成熟,不再被人觉得像个小孩。那时,试图从文字去改变,选了《新闻评论》,试图笔下也留有理性的光辉,未果,便怕得再不愿提起笔来。答应了任职过的一个团体,写一篇回忆作为年终内部刊物的总结,应许下来,但迟迟写不下去,竟误了时期,惭愧之余,是暗暗地自嘲。我成不了理性的智者了,或许,就是个卖弄感情的网络写手,风花雪月,无他。 
   
  放下书之后,柴静没给出的答案成了我的救命稻草。更准确来说,我找到了“精神导师”。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我总想做一个记者,来来去去,还是成了仿佛少女成为少妇后心中保留的那个初恋,只是纪念。合上书之后,和那个友人在饭桌上聊起,聊起自己成长的故事,不免唏嘘。之后,回来的路上那会儿,我问自己,还想吗? 
   
  柴静的书,我会再看。当中触动我的句子太多,我也不愿意造作地生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将用她的石,她们新闻人的石,再攻自己的玉,更何况,她的,已是璞玉一枚。 
   
  每个人关于世界的定义,总不该只有一个;但无论如何,我总要算进柴静看见的这个和柴静看见的那个。 
柴静 看见 好书推荐——柴静《看见》 朴实,但是有重量的一本好书
   (图片来自:亚马逊 www.z.cn)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13-1-1
书名: 看见作者: 柴静页数: 424
          章节信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0651/883492317113.html

更多阅读

好书推荐——《昆虫记》 推荐一本好书昆虫记

好书推荐——《昆虫记》北海马寨 牛培红内容简介:《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以及它们为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做了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

声明:《柴静 看见 好书推荐——柴静《看见》 朴实,但是有重量的一本好书》为网友喋血枭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