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我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例症状已经消退,病情明显好转,患者已处于恢复期。与患者密切接触的相关人员无相关症状。
寨卡已入国门,我们该肿么办?有消灭寨卡的“必杀技”吗?记者专访疾控专家,告诉你一些别人还不知道的事儿。

亲戚提醒+医生警觉=患者“落网”
“能发现这个病例还是很幸运的。”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对记者说,内地首发病例从委内瑞拉归国后,出现了发热、皮疹、肌肉酸痛等症状,但并不明显。他的亲戚是一名医生,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认为有可能是登革热,建议患者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医生根据他的旅行史也认为有可能是登革热,在依次排查了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后,患者最终被确证感染了寨卡病毒。”高福说。
“之所以说幸运,因为寨卡的发病症状并不明显,缺少特异性。”高福说,“这也是入关时未被发现的原因之一。”此外,寨卡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病的症状极为相似,不易分辨,更为重要的是,寨卡病毒的血症期较短,仅为3天-10天,“一旦错过了这个时间段,试剂检测将显示为阴性。”高福说。患者来到医院时实际上已经度过了症状最为严重的阶段,处于自愈期,“如果不是有亲戚的提醒加之医务人员的警觉,这个病例很可能就溜走了。”
“可以说,内地首发病例是自投罗网的。”高福说,但他同时强调,“正因为医生警觉,才会建议患者做寨卡病毒的检测。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主动发现患者的工作,确保不出现漏网之鱼”。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表示,目前中国疾控中心已将寨卡病毒检测试剂下发至全国31个省(市、区),并完成对当地疾控人员的培训工作。
尚无需隔离疫区归国人员
寨卡已入国门,是否有必要对疫区归国人员实施医学隔离,以堵住源头?
王宇说,虽然存在人际传播的可能,但均属极端个例,并不具备流行病学意义,因此“没有必要对归国人员采取隔离措施。”高福也认为,每天来往南美的人员众多,不具备实施医学隔离的可行性。
此次寨卡之所以引起全球关注,主要原因之一是它与新生儿小头症之间存在关联。
“有相关性,但尚无直接证据,这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孕妇感染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症之间关系作出的判断。”王宇说。
高福认为,从临床证据上看,确实难以认定二者的关系。首先,不可能做这样的人体实验,而动物实验进展速度缓慢。此外,寨卡与黄热病、登革热在血清学上存在交叉反应,没有特异性,认定存在难度。
“这时,就需要现场流行病学的帮忙,也就是现场采集大量数据。目前美国疾控中心已经派人到巴西开展工作。”高福呼吁,我国也应像防控埃博拉病毒那样,派出专业的疾控人员到现场采集第一手资料,这对今后的研究来说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