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嘉庆帝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处所,“赏赐”他白练一条,令其自尽。此时和珅一看到白练,知道死期已至。他对自己惨淡经营一生,家业富比皇室,到头来落得个如此悲惨下场,不禁万分慨叹。这一次自己锒铛入狱,身陷囹圄,尝到了凄凉、冷清、饥饿、刑罚、痛苦等苦辣滋味。特别是正月十五日,正值元宵佳节,和珅自然而然想到往年家中欢欢喜喜,自己在众人侍奉下悠然自得、尽情享乐的情景,提笔作了题名为《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的诗:
《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
其一
夜色明如许,
嗟令困不伸。
百年原是梦,
廿载枉劳神。
室暗难挨晓,
墙高不见春。
星辰环冷月,
缧绁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
怀才误此身。
余生料无几,
空负九重仁。”
其二
今夕是何夕,
元宵又一春。
可怜此月夜,
分外照愁人。
思与更俱永,
恩随节共断。
圣明幽隐烛,
缧绁有孤臣。 从上述两首诗中可以得知,和珅已经预感到自己的余生时间不会太长了,末日即将来临,伤感前事,发出几声悲鸣。他至死执迷不悟,觉得自己满身是才,“怀才误此身”,表现出一种“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无可奈何心情。
和珅看到白练后,又提笔写下了一首绝命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
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日水泛含龙日,
认取香烟是后身。
赋诗完毕,和珅拿起白练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悬梁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终年50岁。但他留下的这首绝命诗,却耗尽了无数史家特别是附会者的心血。人们把此诗集中在和珅的前身和后身上,说和珅的前身是乾隆宠爱的妃子马佳氏,而后身便是世所不齿的慈禧太后。大意是和珅为了报仇,而化为女身来惑乱清朝,而要说惑乱清朝最巨的莫过于慈禧太后了。所以,众口相传,和珅是投胎变成慈禧太后了。自和珅死后,对其绝命诗的各种解释附会无不朝此方向发展,最终都是为了把和珅变成慈禧。这些说法虽属痴人说梦,但却也反映出人们对和珅以及后来的慈禧太后的憎恶。
事实上,和珅这首绝命诗,并无什么特殊的含义。上句无非是临终的人生感叹。而下句与“二十年后我还是一条汉子”类似,只不过和珅作为文人,话说得比较含蓄而已。
这首诗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多少年来难得其解。
古人有迷信诗的灵性,认为其中包含梵语偈句。这首诗的前两句有人解释:传闻雍正年间,皇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与一年龄相仿的雍正妃子嬉戏,从背后捂住妃子双眼,妃子不知道是皇子,无意中用木梳将弘历的头打破,皇后得知大怒。怀疑妃子调戏皇子,恐生事端,立赐其死。弘历想借太子身份相救,但妃子已死,弘历遂以指染朱红印在妃子的颈上,说20年后转世重逢再补偿。几十年后,和珅入见时,乾隆俯视其颈,见五只红印记,以为他是妃子转世,于是就倍加怜惜恩宠。(这恐怕也是和珅平步青云,有恃无恐,贪得无厌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诗的后半句有人解释:和珅死后的道光十二年,黄河在河南睢州西北决口,三年后才修复安澜。是年十月,恰是慈禧(1834~1908)出生,鸦片(俗称大烟)输入。传说和珅为报两次杀身之仇,投胎成了慈禧,将清朝搞跨。
种种传闻,看似迷信,实不可信。其实老百姓认为他死的活该,杀两次也不足以平民愤。
鄙人浅见,不知看官有何感想。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老百姓可不希望和珅再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