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上次文章分享的内容,从中医辨证通过望、闻、问、切来判别疾病、探求病因、确定病位、预测疾病发展趋势。中医辨证很重要,而且很多辨证也没那么难。没有这方面经验的妈妈,在把握孩子生病的前兆方面,往往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让宝宝白白遭了很多罪。其实如果能做到眼尖、手勤,就可以让孩子少生病、少遭罪。
在防“火”方面,除了观察孩子的肛门、眼角和舌头以外,还有几项需要妈妈们注意的!
(4)嘴角和口气。仔细观察,有些孩子经常口角有“白茬儿”。如果伴随唇红或者口臭或者舌苔发黄说明宝宝积食生火、脾胃有热。
按摩手法:清胃经300 次,清天河水200~300 次,掐四横纹(四缝)10~20 遍, 揉板门1~2 分钟,运内八卦300 次。

雨欣小时候有一次去爷爷家里玩,零食、蛋糕吃多了,口臭严重、舌苔黄。我当时就用这套手法配合捏脊,按摩了十几分钟,两个小时后她的口臭基本消失。这种情况生活在经常遇到,过节,过年,过生日孩子们吃多了,吃杂了,脾胃功能失调时都可以用这套手法!
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孩子很快就会给你颜色看。最容易引发的症状就是咳嗽痰多。
(5)大便。每次孩子大便时,家长都应观察孩子是否便得轻松、顺利,孩子表情如何。
如果孩子很痛苦、很费力才便出来,大便色深、一粒一粒的,这也是大肠积热的表现,要多清大肠经。
如果大便很粗、颜色黄,表明胃火旺,要多清胃经。
另外,尽量让孩子脾胃休息一下,少吃一顿饭,给孩子空空胃,或者吃得清淡些,喝点小米粥、百合粥。荸荠煮水或榨汁,也可以消食去火。
(6)手心。牵着孩子小手时,要经常摸摸孩子手心儿,如果是凉凉的、潮潮的,那就可以放心了。如果是干热干热的,晚上睡觉还不踏实,则是阴虚火旺,到了晚上还有可能会干咳。
这样的孩子,不能用寒性大祛火的食物,如果伤着了,反而更难办。
按摩手法:可以用滋阴清热的手法:按揉内劳宫穴1~2分钟,推涌泉穴200~300次。
日常保健时坚持给宝宝捏捏脊,搓搓手脚心,都是不错的办法。雨欣现在7岁半了,从来没有去过医院,也没有吃过药。孩子大部分的常见问题,只需小儿推拿就可解决。
我有一个学生的宝宝叫甜甜,甜甜小时候经常扁桃体发炎,最严重的时候每周都要打点滴。儿童医院的医生都说实在没办法了,告诉她抗生素压不住孩子的扁桃体炎,建议她去学习小儿推拿。
学习两年多的时间里,甜甜妈妈告诉我,甜甜再也没有用过抗生素。她的绝招就是 “防火”工程做得非常到位。比如,甜甜如果因为上火,嗓子有点红,或者嗓子听起来有点哑,或者吃糖吃多了,她就立刻给孩子做吮痧嗓子周围的几个穴位,几口下来,孩子再睡一觉,多喝点水,第二天什么事都没有。这和以前频繁跑医院形成了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