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各地有什么习俗

   广东潮汕的下元节习俗

  依道教仪规,农历十月十五,是下元节。潮汕农民没有下元节之俗,而称这一天是五谷神诞。五谷神,依中国神话,一说是神农氏,一说是后稷。潮汕农民习俗且有两个神诞月,一是六月初六(或六月廿六),一是十月半;总之,都是拜农业神,一年两次,大概是因为水稻一年两收,分两次答谢神恩之故。

三联阅读配图

  农民在这天早上,用米筒装白米,贴一圈红纸,插上三支香,便算是五谷主神位。潮汕地区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五谷主偶像”和一些象征农具、五谷的“尖担”、“粟穗”等食品。

  “五谷主偶像”是用米粉加开水搓捏,做成像古代人那样头盘发髻,有眉目嘴鼻和耳朵,身缀以豆、麦的人形状,除了个别做技艺较高,有包以少量的馅料外,一般是没有包馅料的。

  “尖担”状的米果也是用米粉加开水揉搓成皮的,不过要将皮捏成圆饼形,且要包上适量的馅料,再将圆饼形的皮对折成为半圆形,并在其边缘抹上水,用手指将半圆的边缘捏紧,使其粘贴后,才可在中间处捏下去,捏成像“尖担”一样的形状。

  “粟穗”状既可用米粉加开水,并配以煮八九成熟的黄豆,或花生米、乌豆及盐等佐料,搓捏成柔块,再做成谷穗状;也可用皮料直接搓捏成像谷穗般的形状,再在其上面缀以煮熟的上述豆类。这些与其它年节所做的不同,均不用印模,而是用手捏制而成。

  漳州的下元节习俗

下元节各地有什么习俗

  十月十五日为道教水官的生日,故称下元节,俗称十月半。旧俗于是日焚香点烛,以牲醴敬祭“三官大帝”,并在大厅前悬挂三盏玻璃宫灯,名之为“三界公灯”。农村多在这一天祭祀土地公,答谢晚季的好收成,祈求社里平安,宗族兴旺,有的地方还要演戏娱神。

  北京的下元节习俗

  以北京为例,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大约就是目前现存的北京小吃“豆沙包子”。如今,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客家的下元节习俗

  客家地区的下元节重视程度不一,福建宁化下元节念佛妈妈前往佛庙烧香。农家正值晚稻收成已毕,普遍要打糍粑分送亲友,做些红烧肉等菜肴下酒,作为过节家宴。有的农村也有请亲友同食。

  江西石城县有的村庄十月初十过节。有的农村连日家宴,以庆丰收。逢年过节,客家人都要做粄、吃粄。农历七月十五过七月节(中元节),吃粄是肯定的,晒干的金桃娘树烧成灰,滤汁浸米,磨成米浆,入油锅加热搅拌黏稠成粄,在簸箕内揣到韧性十足后,用粄印印出美丽的花纹,一个个小圆粄,金灿灿,香喷喷,蘸漏水糖,吃起来香味十足。下元节,客家人用刚收获的晚糯米打麻粢(滋粑、粢粑),慰劳收割的辛苦,庆祝丰收的喜悦。

  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家打楼粑做米果,煮芋子包,做豆腐,美餐一番,俗称“做完冬”。也有些乡村打醮祀神,请亲友看戏,捉傀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1351/896200031751.html

更多阅读

正月十五元宵都有什么习俗

正月十五元宵都有什么习俗――简介元宵节,又称元夕、上元节、元夜、灯节。中国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节。那么,正月十五元宵都有什么有趣的习俗呢?下面由小编和大家一起来喜闹元宵:正月十五元宵都有什么习俗――一.元

重阳节活动 老人节各地有什么习俗

浙江绍兴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古代江浙一带,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

大暑有什么习俗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每一个节气的习俗都不同,而大暑各个地方有什么习俗呢?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各地旱、涝、风灾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等农业活动较为繁重的时节。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

寒露有什么习俗

 寒露有什么习俗?  登高习俗  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

各地冬至有什么习俗

   各地冬至有什么习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声明:《下元节各地有什么习俗》为网友浪客廴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