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语典故探源(59)
大器晚成

典出《三国志·魏书·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崔琰,东汉末年清河东武城人。他从小爱好击剑,练得一身好武艺。后来又苦读诗书,学识丰富。大将军袁绍知道他文武双全,封他当了骑都尉。袁绍兵败官渡之后,曹操起用崔琰,曹氏立国后,崔琰做了尚书,他为人正直,并且擅长识别人才,爱惜人才。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崔林年轻的时候,名气不大,大家都瞧不起他,即使是亲戚们也都轻视他。只有崔琰经常说:“崔林这个人是有希望的。正如老子说,大的器物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加工才能做成,崔林将来必定会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成为栋梁之才。
“大器晚成”原意是指贵重的器物需要长期的雕琢才能制成。现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绝父子的私情。
典出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兴兵叛乱,卫国大夫石碏之子石厚与其狼狈为奸,一起杀掉了卫国君主卫桓公,自立为王。
然而,石碏为人正直,他对儿子与州吁谋反弑君的行为极其愤怒。他趁石厚请他参政,假意献计说,“新主即位,如果能得到周王赐封,国人会更加拥护。现在陈国国君很受周王赏识,你应该和新主一同去陈国,请陈桓公朝周王说情,周王便会见你们。”石厚十分高兴,便备厚礼赴陈,求陈向周王通融。
在石厚与州吁去拜见陈桓公的时候,石碏派出左宰(官名)丑杀州吁于濮,家臣羊肩杀石厚于陈。
后来人们用“大义灭亲”来形容为维护正义,对违反祖国、人民利益的亲属不徇私情,依法制裁。
当头棒喝
“当头棒喝”是佛教语。
典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
初入佛门的和尚,问义玄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义玄禅师便竖起拂尘,这和尚因为害怕挨打便喊叫起来,禅师便打了这个和尚。又一初入佛门的和尚,也问义玄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也竖起拂尘,这和尚就叫喊,禅师就喝止他,这和尚还要辩解,禅师便又打了这和尚。
禅师的目的,是考验对方对佛教的虔诚和领悟程度,告诫对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读深究,弄清佛法的奥妙。禅师的这种古怪的传教方法,后来便被佛门采用流传。
后来便形成了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的仪式,称之为“当头棒喝。”
盗亦有道
典出《庄子·外篇·胠箧第十》: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盗拓,相传他是春秋时奴隶起义的领袖,同时他也是一名“巨盗”。盗拓的党徒问盗拓:“我们做强盗的也有道义吗?盗拓说:“何止我们有,天下哪里没有道义呢!”
那么这位“巨盗”是奉行什么道义从而形成如此气候的呢?
庄子说,谁家是否贮藏有财宝,盗贼们商量酌度后,必知有无,精准的像神仙算过一样,谓之“圣”;在下手之前,盗贼们彼此同心,奋勇争先,谓之“勇”;与主人发生冲突后,不顾自己安危,舍身为众盗殿后,谓之“义”;能够断知抢劫是否可行,预料吉凶,出手便可有收获,谓之“知”;分赃时,轻财重义,分物平均,谓之“仁”。庄子认为,要想做一个有“成就”的大盗,也要具有相当高的“盗行”。
“盗亦有道”即来源于此,即使是当贼的,也有他们的所谓“行为规范”。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