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和赞美诗
生活中往往有太多的出人意料。首先给同学们讲1个一份圣诞礼物造就1个伟大作家的故事。在1899年的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日子里,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监狱里,一位代号34627的囚徒,正在为无钱给心爱的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发愁、而痛苦。他冥思苦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挣到钱呢?忽然,他想起从前办过的《滚石》讽刺幽默杂志,他所写的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是市民们很好的消遣和娱乐。为什么不再试试呢?——他想。于是他在监狱准备迎接圣诞节的忙碌中,偷闲匆匆写下了一篇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小说获得很大成功,很快发表在1899年《麦克卢尔》杂志的圣诞专号上。34627号罪犯终于得到了稿酬,如愿以偿地让女儿在圣诞节得到了心爱的圣诞礼物。从此后,一发而不可收,34627囚徒变成了和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同学们知道他的笔名吗?对,是欧·亨利。就像他的人生一样,欧·亨利的作品都有着1个出人意料的结尾。今天,让我们赶快去读一读他的《警察与赞美诗》,看给我们讲了1个怎样出人意料的故事。
〔听课之前想一想〕

①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千方百计的努力却不成功,当你放弃之际却成功了?
②你知道“欧·亨利式结尾”是什么吗?
调动积累·资讯共享
交流作者与作品信息
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欧·亨利和他的短篇小说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生于美国北卡洛莱纳州的1个小镇,15随便开始在药房当学徒,后来还干过牧牛、银行出纳等不同的工作。36岁时,由于不幸命运的捉弄,他被捕入狱。1899年,37岁的他在狱中以欧·亨利的笔名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并正式开始了它的文学生涯。两年后,它得以提前获释,发现欧·亨利这个名字已被大家所接受,而且已小有名气。1902年,他定居纽约,专门从事创作,先后发表了《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等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产生了巨大的轰动。直到1910年病逝为止,他共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蜚声国际文坛。
欧·亨利是不幸的,他的一生有着太多的艰难与坎坷,但也是幸运的,因为命运之神在和他开了1个玩笑后,以入狱为代价把1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变成了1个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
从1918年开始,美国设立了“欧·亨利纪念奖”,每年评比一次,专门奖励那些在短篇小说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作家。
总之,欧·亨利的小说浸透着浓郁的美国风味,表现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世态人情。他以人道主义战士的姿态,用幽默风趣而又饱蘸深情的笔墨,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予以特别关注和讴歌,对小人物的心灵和命运进行着深刻地揭示,从而构成了他小说独特的人文关怀。这也是他征服全球亿万读者、赢得大师级小说家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欧·亨利就象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以他的震撼人心灵的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绽放着永恒的生命的绿色。
涵咏作家创作风格
欧·亨利手法——欧·亨利创作风格的独特之处,表现在巧妙奇特的艺术构思,引人入胜的情节安排,特别是出人意外的小说结局。他把小说的灵魂全都凝聚在结尾部分,小说的结尾,笔锋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起1个一百八十度的变化,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让读者在前面的似乎是平淡无奇的而又是诙谐风趣的娓娓动听的描述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作家精心设置的迷宫,直到最后,忽如电光一闪,才照亮了先前隐藏着的一切,令人惊奇地发现作家笔下的小人物原来是如此不幸,权势人物原来如此卑劣,他们的人性善恶的对比原来是如此强烈,他们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原来是如此突出,而现实世界原来又是如此的不公平、不合理。尽管任何严峻的社会主题他都用1种漫不经心的玩世不恭的笔调加以表现,但他的小说都是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资产阶级社会的丑恶面目,既有马克·吐温讽刺的辛辣味,又有杰克·伦敦唤起反抗的回音。不过,他的作品善于用幽默来掩盖讽刺的锋芒,以苦笑来藏匿悲愤的控诉,又常把动人的幽默和犀利的讽刺融为一体,将逗人的苦笑与深沉的悲愤揉在一起,让来自生活中的滑稽可笑的题材,在“欧·亨利手法”的喜剧熔炉中,提炼出发人深思的人性主题的悲剧意义。
“幽默”,《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辞海》的解释是“英文humour的音译。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荒唐和不通情理之处。”
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帮你疏通文意,补充注音、释义
1.字音
迫在眉睫(jié)游弋(yì) 脚踝(huái)胜券(quàn)在握 肇(zhào)事 冬蛰(zhé)轻裘大氅(chǎng) 咫(zhǐ)尺 怏怏(yàng)啁啾(zhōu jiū)
2、补充释义
①意气相投:形容志趣和性格很投合。意气,志趣。
②不名一钱:1个钱都没有,非常贫穷。名,占有。
③胜券在握:形容胜利的把握很大。
④牙祭:吃的东西。
⑤肇事:引起事故,闹事。
⑥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咫,古代指八寸。
文题解读
本篇写1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苏比,平日在街心公园的长凳上过夜。为了度过即将到来的冬天,他想进监狱去谋取免费的食宿。他想尽各种办法,到街市上惹是生非,甚至故意搞一些破坏,希望因此被警察送进监狱,结果每次都大失所望。当他在一座教堂前因受赞美诗的感化,心潮起伏,萌生了老老实实靠劳动过正常生活的念头时,警察却逮捕了他。从1个侧面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扭曲的心灵。显示了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窘迫和宗教对人的感化作用。告诉人们在任何社会人都需要精神的寄托。
爱华网 www.aIhUaU.com欢迎您转载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