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朝阳
书籍于我
读书对于我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有助于一个人的理性成长。人处在世界上,是一个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学会与世界、与社会相处,知识人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尤其尽到一个知识人的责任。
严肃的书籍里面,有先贤的智慧与当代最杰出头脑的思考,这些有质地的东西会给我们的思想以撞击。从而,不断地阅读,即不断地校正读者对世界和所处的时代的判断,从而建立起在场感与分寸感,以及以健全理性为核心的有意义的人生。日常生活也给我们这些,但光靠日常生活不够,阅读,是一种提升,永恒的书籍,引领我们上升。
影响之书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读中学时,这成为我的启蒙书,从此我以一个懵懂无知的乡村少年,开始懂得文学之美。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大学末期读它时,它打开了我的眼界,我开始从一个文学青年转向关注整个文化哲学。
费正清中国历史研究,江苏人民版的海外汉学研究系列,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黄河青山》:这些阅读有助于一个中国教育体制下出来的文科生重新建立历史观。
杨小凯《百年经济学史笔记》:杨小凯对晚清的历史做了一个经济学角度的分析,令我明白,对历史的研究和解释,可以是多层面的。顺藤摸瓜,读到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
陈志武与茅于轼:华人经济学家里,除了杨小凯,我最喜欢陈志武和茅于轼。
这些阅读,都在帮我建立理性,从而在做我想做的事情时,更温和,也更坚定。
蔡老师荐书
从我个人的观察看,现在的中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可能并不少,但能训练理性思维的阅读却付之阙如。
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显然,引导孩子们独立思考,比多辨别几个错别字、多做对几道选择题更为重要。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程度,我希望他们能读那些富有智慧,说理透彻,生龙活现,从本土出发,不掉书袋,又有趣又有益的书。按照这样的要求,华语的作者中并不能找到很多。推荐如下几人的书:
王小波《思维的乐趣》:幽默、有趣、智慧,一切端赖于王小波一颗热爱自由的灵魂。
连岳《来去自由》:连岳是70后中写文章最轻逸的一位,但轻逸之中,是回归常识、从理性出发的可贵努力。
刘瑜《民主的细节》:没有比刘瑜更可爱的了,但俏皮风趣之中,你也需去感受她深沉的爱。
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熊培云善于化用熟语,在化用之中为我们呈现新的思想境界。重新发现社会,观察在于社会;自由在高处,立足在于个体。熊培云从当前出发,使我们重新记起阿伦特的话:黑暗时代,仍有权利去期待一种启明。而我以为,这种启明,需要每个个体用理性自觉去获取。
周云蓬《春天责备》:周云蓬是另一个尺度,一个盲人、歌者、诗人、知识分子,他为盲者看见,为哑子发声。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的母子两地书,没有说教,尽是对彼此观点的尊重。什么时候我们的父母都能像这样将自己的孩子看作对等的能展开讨论的独立个体就好了。
梁文道《常识》:常识,常识而已,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学问,而社会的运作规则就建立在常识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