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螳螂(Hymenopus coronatus),最精明的伪装高手,堪称昆虫世界的明星,近日频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它们的美丽让人惊叹,也让人感叹美丽背后的保护问题。
兰花螳螂是螳螂目昆虫中最漂亮最抢眼的成员,多产于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是世界上进化得最完美的生物之一。它们最擅长的诡计就是伪装术,其拟态造型似花,色彩鲜艳,轻而易举地骗来传粉或盗蜜的昆虫,成为自己的美餐,同时它又很难被天敌发现,从而也很好地保护了自己。谁说守株待兔不是狩猎的好方法,兰花螳螂就是典范,不过关键是人家美得像花儿一样啊。
兰花螳螂并不是一生都这么漂亮,如花似玉的年龄是有限的,只有在“少女”时期(幼虫第一次蜕皮到成虫之前)才会呈现粉色的花姿。而它们刚出生的时候却是暗红色,变成成虫后粉色消失,逐渐变成棕色,白色也逐渐变成浅黄色。
据《中国螳螂》一书记载,一位叫王天齐的科研人员于1994年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采集到一枚雌性兰花螳螂标本,并发文为新种。其实不然,后来经过比对研究发现在西双版纳发现的兰花螳螂与马来西亚的是同一个物种。王天齐的发现有错误,螳螂前足胫节上棘刺的数量在不同年龄个体间是有所变化的。我想正是因为兰花螳螂的稀少,加之极其难以发现,才导致了这样的错误。随着相机的普及和信息流动的加速,版纳植物园的工作人员近几年发现了四五只兰花螳螂,并做了记录。
2011年,版纳植物园发现了几次兰花螳螂,其中两只在黄姜花上逗留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版纳植物园科普人员利用难得的机会,拍摄了大量精美图片,引起了不少人的惊叹、爱怜和哀叹。
今年三月末,我们在版纳植物园又先后发现了两只兰花螳螂,一白一粉,为不同年龄的雌性螳螂。体型稍小的白色螳螂为纯白色,躲在栀子花上,巧夺天工,难以辨识。要不是细心的园林管理员发现,外人基本上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另一只雌性螳螂为粉红色,个子较大,优雅地趴在大海芋叶子上面。
兰花螳螂的交配行为和毛蜘蛛很类似,因为雄性在交配后如果没有立刻离开很可能就会被雌性吞食。雌雄的辨别在第一次蜕皮后就可以分辨。在未蜕皮之前,雌雄性的腹部都是八节;但是蜕皮之后,雄性的腹部仍然维持八节,但是雌性却会由八节合并为六节。另外由体型上也可以轻易分辨。当兰花螳螂的翅膀长好的时候就是成年的阶段,这时雄性的体型只有雌的一半,非常悬殊,而且雄性的棕色斑面积会比较大。交配时雄螳螂会把贮精囊放进雌螳螂的储精囊之中,以后雌性产卵就会经过储精囊受精。因此只要交配一次,雌性就可以持续产下受精卵。
在夏季末交配后,雌螳螂会在1~14天之内产下卵块固定在树枝上。卵块中含有30~50颗卵,雌性通常一季可以产下5~7个卵块。经过2~3个月的时间,大约就是过了冬季,在春天温度上升之后,卵块就会孵化,幼体纷纷钻出卵块。有时较大的幼体就会把较小的幼体吃掉。幼体经过三个月的成长,大约蜕皮6~7次之后就会成年,开始交配产卵,而成体在交配产卵之后2~3周内就会死亡。
兰花螳螂的寿命大都不超过一年:在春季出生,到冬季死亡,生命周期大约都在6~8个月。

人工环境下,适应良好,可以喂食果蝇或小蟋蟀,成体则以蚱蜢、苍蝇和蟋蟀等为主食。饲养兰花螳螂以直立式而且通风良好的箱笼最适合,它们需要较高的湿度,所以饲养箱需要每天喷水1~2次,可以提高湿度,也可以供螳螂饮用www.(aIhUaU.com。底材以水苔或无菌土为主,加上植物和枝干就完成基本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