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门艺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每一位老师永远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大家更多注重"教",忽视"学",要打造高效的课堂必须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应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下面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对有效课堂的进行一些尝试,与大家一起分享,以作抛砖引玉之举。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 情境要有明确目的。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教师应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根据小学生的注意及思维特点,教学中应不断变换刺激的角度,多给学生一些新鲜的刺激,让学生全方位,多侧面接收信息。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可以借助孩子们喜爱的童话中的角色"七个小矮人",从"七个小矮人"的图片中找到变化规律,从而导入教学"7的乘法口诀"。借助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数的激动人心的画面,让孩子们了解倒计数时的10、9、8、7…………用的时间单位就是"秒",激发孩子们学习《秒的认识》的积极性。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曲,让学生观察播放时间,从孩子们司空见惯的画面过渡到《24时计时法》的教学,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1.2 情境要有"数学味"。特级教师徐斌说"生活化情境应是有选择的,就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简而言之,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服务于"数学味"。 创设的情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比较具体、明确,要求教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及时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让孩子们说新闻联播的播放时间,并且观察民屏幕上显示的时间,自然而自然地就介绍了这节课学习的内容"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1.3 情境要有现实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再现或模拟一些涉及数学的真实情境,都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内驱动力,激发了孩子们尝试欲望,让学生与生活"亲密接触",让数学活动与生活"紧密接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抽象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更热爱数学,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提高了孩子们自身的数学素养,让数学课堂迸发出了灵感,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2.提升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喜爱度
我们应该和蔼可亲地给小学生讲授数学课程,要融入到学生当中,调动他们的学习激情,而不是冷冰冰地讲自己的课。教师也只有走到学生中去,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掘出学生的潜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认识分数"这节课中,我通过制作一些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之类的纸片,让学生从这些纸片中选出自己喜欢的,然后指导他们对这些纸片进行折叠、涂抹、标记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学习新知,从而都很喜欢"几分之一"的授课环节。从授课结果来看,班里竟然出现了1/35,1/56这样的分数,我不得不感叹学生的创造力。又如,在讲授"可能性"时,教师可在提升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做一个充满趣味性的授课环节。教师可先让学生从摸球的游戏中体会到"可能""不可能""一定"的含义,再让学生依据结果思考放笔的方式,最后进行举旗游戏、商场摸奖。这些都充满了趣味性,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课堂效率非常高。
3.努力提升专业素质
一是教师要加强学习,学习新课程理论,学习教材教法,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等,可以向其他老师学习,可以向网络学习。网络是一本百科全书,只要是我们关心的知识,网络上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充实提高自己。二是教师应该做科研型教师,认真反思教学行为,有人说三年反思成名师,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一节课上完之后,要及时思考这节课成功之处在哪儿,失误在哪儿;哪些地方力度不够,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又没取得好的效果;学生的眼神发亮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埋下头去,只给你一个头顶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多问自己,多思考教学过程,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必然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通过反思不断总结教育教学规律,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4.久远的方法体验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生命和灵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让数学思想与方法成为学生思维的印记. 小学数学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多. 如归纳法、类比法、化归法、集合思想、统计思想等. 小学数学解题中涉及许多数学思想方法,重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转化的思想方法运用. G.波利亚指出:"解题过程就是不断变更题目的过程. "转化的思想方法就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把那些陌生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换一个角度去看,换一种方式去想,换一种叙述去讲,换一种观点去处理,使得陌生问题熟悉化,多元问题一元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一般问题特殊化,朝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不断变更,从而使原问题获得解决.
5.课后注重"课堂教学反思",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推进器
布鲁姆说过:"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但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做不到,上完一堂课就以为任务完成、万事大吉。而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后反思,这些教师也都非常看重课堂反馈并在教学中长期坚持思考的习惯,不断地反思教学,即使是教学多年的老教师,因为他们清楚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认识。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要多做一些功课,研究自己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热情,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共同完成教学内容,充分给学生尊重、鼓励和信任。坚持不懈,必定能提高教学质量。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