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孔子谁境界高 《老子真境界》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不管是老子,还是孔子,或是释迦,对“知”这个概念都是极其关注的。

老子的这一章就是明证。

孔子有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释迦则认为一切“无明”,皆是“知见立知”的产物。他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通过这一论断,可知释迦是把佛与俗的分水岭定在一个“知”字上了。

从这一章看,老子也是把圣人与俗人的分水岭定在了“知”字上。

陈鼓应先生对老子这一章第二句的解释是:“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缺点。”这种解释是极不准确的。

“不知”,“知”,这两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生命最本质的表现形式——“知”的“能知”之心。“不知知”,是说人们对这个“能知”的存在不清楚,不明白,不知道;而不是说的普通人的“不知道还有什么东西,却自以为知道。”

陈先生不知道,老子是让人们返观内照自己“能知”的功能,而不是让人知道自己对外界还有什么不知道的东西。一句话,是知主体的“知”的“能知”的能力、功能,而不是知客体的被知的对象缺了什么。

但是,主体的“能知”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必须以所知的万相“被知”来证明自己这个“知”的“当下”存在。因此,老子才会说:“知不知,上”。有的版本此句作“知不知,尚矣”。也就是说,人们能够不局限于对自己的感知对象的了解,而且要知存在于被感知对象背后的“能知”,内省“能知”。同时还更应知的是,能感知外界对象的那个“知”的能力,是如何存在的?这才是“尚”,才是“上”。

不光是陈鼓应先生一人,许多解老的学者大半都不太了解东方文化这个最最本质的特征,从而错解了老子、孔子、释迦的本意。

老子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这句话的本义绝不是如陈先生所谓的“有道的人没有缺点”。老子这里说的是,能体认自己生命的本来面目中“能知”的不足,就是不以“病”为病。这和一个人有没有优缺点、对错、是非之类的品质毫无关系。

圣人不犯“美之为美”的错误,就是因为圣人知道,“能知”与“被知”是“此两者同”,“被知”过去了,“能知”同时也过去了。“被知”本身只是一相、一幻、一物,无所谓是非对错,错的只能是“能知”本身可能出现的错误判断。

老子与孔子谁境界高 《老子真境界》第七十一章

更不能再从这已过去的对象中找出一个标准、原则去对应下一轮的“能知”与“被知”。任何想从已知的东西抽象出标准、定义、概念,以局限下一轮“能知”与“被知”的关系的做法,就必然扭曲新一轮“能知”与“被知”,因为这已经是另一个“当下”了。

圣人不犯这种感知的错误。没有这种做法,就是以“美之为美”、“知见立见”的人类意识怪圈为“病”,所以圣人“不病”。

陈先生及许多学者不知老子的深意,把这段文字当作一般的为人是否诚实谦虚去解,老子学说的深刻性便大大打了折扣。人们不知此处是《老子》的总结处。此章一解错,后面的章节那是没有不解错的。

希望一切众生体认自己生命的本来面目,是《老子》核心中的核心。不管是救度也好,还是警示也好,《老子》的主旨便是希望众生“归根复命”,体认自己衣襟内的巨宝,也即体认自己生命的本来面目,《老子》的一切文字皆是为此目的而说的。

体认生命自己的本来面目,知“知”,即“明明德”,即“阿弥陀佛”,恰是最最根本的逻辑起点。人类运用自己的“知”了知外界,知之“识”越来越丰富,但对自己的“知”本身却是一无所知,这是人类现存的一切痛苦的总根子。

我在拙著《论语真智慧》中如此论“知”:

生命之“知”,生命之“阿弥陀”,有如下矛盾:

宇宙观,个体即整体,不透个体,难知宇宙整体。

生命观,宿命即天命,不透个体宿命,难知天命。

时空观,刹那即永恒,刹那之外无永恒,但毕竟永恒。

历史观,当下即历史,只有当下,没有历史,但“当下”毕竟是历史的。

是非观,妄念即实相,实相不可见,怎知妄念即实相又非实相?

善恶观,人欲即天理,离人欲的天理不可知,但人欲终不是天理。

内外观,被知即能知,离被知永不见能知,能知却终是根本。

真假观,名相即实体,不可名状的实体,无所谓“知”,但名相终与实体间离。

这一切矛盾都不是逻辑推理可以解决、可以搞清楚的。只能依赖每个生命自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实践理性,“君子慎独”,“诚以律己”,逐步认知,逐步理解。而理解的本身就是解决、解放、解脱。因为这就是理解“天”,就是“祭天”、“祭心”,也就是“知天命”。“我”知了“天命”,我是谁?

“学”永远只有一个对象,“阿弥陀”的、“至善”的、“不知”即“能知”的运动的真相是什么?所以,任何“学”,都是“习之”,也都是“明明德”的“觉悟”。

“说”(“悦”)了,即刹那与天道至善合和了。没有合和于“至善”、“不知”的“学”、“习”,是不可能引起真正内心的“说” (“悦”)的。今天的学生为什么大半讨厌学校,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在自己的学习中,找到这个发自内心底层的“说” (“悦”)。

在佛家来说,“学而时习之”的过程,就是从“阿弥陀”走向“阿弥陀佛”的过程,所以有“说” (“悦”)产生,因为这是直指极乐世界的。

这个过程是全生命的,全宇宙的,是不可分割的。即便以自然科学的观念看,谁能分割大宇宙中的能量运动?不要说分割,能左右、掌握这个巨无霸的大体系的能量运动,能窥豹一斑,已经是天才中的天才,圣人中的圣人了。

唐代名相裴休在其《圆觉经序》中这样论“知”:

“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是众生之本源,故曰心地;是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涅槃,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超越玄閟,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心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2951/451011351630.html

更多阅读

靳东与荣石——看电视剧《箭在弦上》 箭在弦上徐一航和荣石

靳东与荣石——看电视剧《箭在弦上》前些天看了电视剧《箭在弦上》,其剧情和演员的表演深深吸引了我,尤其是靳东的表演。他有时候霸气十足,譬如他强迫商人为抗日募捐的时侯。日本人要进城了,他传出话去:“谁要是敢擅自迎接日本人,我灭他

与爸爸妈妈 共读《表哥驾到》 爸爸是妈妈的表哥

与爸爸妈妈共读《表哥驾到》杨阳昨天,与父母共读了《表哥驾到》。我们两代人从对方的言语中了解了作为父母和作为孩子的独到看法。1—16段,父母是这样评论的:“我们喜欢文中的‘我’和表哥的结合版。因为表哥成绩好,但又死读书;‘我’

任公是谁?——读《我为书狂》及其它 重生之我为书狂sodu

任公是谁?——读《我为书狂》及其它其一,考证前几日,读石涛编的《我为书狂——爱书人的痴言梦语》(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9)。该书收录了梁实秋先生的《书房》一文,文前有一段按语,曰:经过大约四十年的销声匿迹,到了九十年代,梁任公的文章才

刘亦菲爸爸与继父谁更帅组图 刘亦菲爸爸安少康

刘亦菲爸爸与继父谁更帅(组图)刘亦菲生父安少康,医学世家,精通法文。曾任武汉大学法文教授,现任外交部驻法国巴黎一等外交秘书。曾翻译长江文艺版《巴黎圣母院》,当时中央政府要培养一批驻外外交官,他因精通法文、英

谁在低语:那多的变与不变——那多《亡者低语》书评

谁在低语:那多的变与不变——那多《亡者低语》书评华斯比纳米的荣光2009年8月16日,上海书展期间,在上海徐汇区富民路291号的翠华餐厅,作为读者,我第一次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作家——那多,而且有幸和他共进午餐。说起那次见面的缘由,

声明:《老子与孔子谁境界高 《老子真境界》第七十一章》为网友自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