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名苜蓿菌核病症状植株受害的早期阶段,腐烂的根颈组织是黄褐色,最后变成暗褐色并软化。在一些情况下,春季病株几乎完全腐烂。当春季苜蓿不生新校时,常常被认为是冬季冻害引起的。植株死亡的确实原因要看死株的根颈组织内有无菌核,或者在死亡植株的土壤表面有无菌核。春季冷湿的天气,病菌在感病植株的根颈和茎部产生网状菌丝体,网状菌丝体生长,通过土壤表面从一株到另一株进行扩展传播,病株连成小片。枯萎的茎变褐,变软,呈糊状,最终解体。絮状菌丝体在稠密的苜蓿株丝、早晨有露水的茎间特别明显,通常到中午充分干燥后菌丝体露出。如果整个春季为冷凉潮湿天气,许多植株会受到侵染。在每个感病的植株上,菌丝团聚合成坚硬的黑色菌核。病原菌三叶草核盘菌(Sclerotinia trifoliorum Eriks.),异名:杯状核盘菌(S.ciboriodes(Hoffm.)Noack)和核盘菌(S.sclerotiorum Lib. De Bary)两种病原引起此病。三叶草核盘菌产生黑色菌核,近球形至不规则形,直径大约2-8毫米。在显微镜下可看到菌核的皮有向外长的无色绒毛状物。菌核发芽产生具柄、暗黄色至淡褐色的子囊盘,盘的直径3-10毫米,典型的菌柄3-15毫米(有的报道,菌柄可长到60毫米)。寄主范围-病害图片发生规律冬、春季菌核在病株上形成。当植株死亡后,菌核落到土壤表面,夏季保持休眠状态。秋季,凉湿的土壤条件导致菌核萌发(三叶草核盘菌)。菌核埋人土中2厘米以上时,一般就不能产生足以达到土攘表面长度的菌柄的子囊盘。只有土壤表面或接近表面的菌核,才能产生成熟的子囊盘。日间土温降到大约10℃时,子囊盘出现。子囊孢子自子囊内有力地喷出,并被风吹到相距较远的新建植的苜蓿地内。一个子囊盘可以前播几天子囊孢子,新的子囊盘继续出现,直到土壤结冻。在温暖气候下,可以从整个冬季到早春,一直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沉落在叶或叶柄上,发芽并直接侵入寄主。病菌侵入之后,立即出现一段静止状态。在严霜或植株表面连续的潮湿剌激下,病菌扩展到茎和根颈组织内,可以继续发生由菌丝生长造成的株间再侵染。在冬季,积雪的覆盖是病害严重与否的最重要影响因素。10-20℃的温度和高湿,对三叶草核盘菌的生长有利。大雪覆盖的隔热影响,使温度保持在允许病原菌生长的范围内,而且雪层也提供连续的高湿。在冬季积雪期短的地区,对核盘菌的危害主要看降水量的多少。再侵染持续到春季新枝生长直到第一次刈割。在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核盘菌在春天产生子囊盘。种植多年的茵蓓种子田受害最甚。苜蓿的茎(不是根颈)被严重感染。在华盛顿州,撒播种植的首宿种子田,平均每平方米产生1475个菌核,从苜蓿商品种子的清洁筛上收集的一些茎段中,可发现多达262个菌核。这说明西北太平洋地区菌核随种子传播,是一个重要的侵染途径。分布与危害豆科牧草的根冠和茎腐烂病,是世界温带地区广为发生的病害。该病对紫花苜蓿的幼苗阶段为害最大。在夏末、初秋条件有利于病害发展时可使全部植株被毁。长成的植株也会被病原菌为害,单株或小片的发病,使它们成为无生产力的病株。在我国南方如江苏南京地区,菌核病是三叶草、苜蓿等豆科牧草的主要病害。防治方法1.选择适宜种植时间 春播可明显降低菌核根颈腐和茎腐的发病率。晚夏或秋季种植时,应尽可能早播,当秋季病菌孢子释放时,苜蓿苗已经长成,已具抵抗病菌侵染的能力。2.犁埋菌核,减少子囊盘出现的数量。3.没有抗病品种可用于菌核病的防治,有些品种可能感病较轻,是因为它们对地区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较强。4.秋季刈割后,火烧严重感染的种子田,杀死茎内和地表残余物中的菌核。5.用不带菌核的种子建立新的种子田。6.春季设法降低土壤表面和株丛的相对湿度,减少侵染。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苜蓿菌核病"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